莫靜玲
摘要 基于筆者參與武宣縣產業扶貧工作的實踐經驗,結合武宣縣產業扶貧現狀,分析了影響產業扶貧項目發展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應發展對策,以期為武宣縣基層產業扶貧項目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 基層產業扶貧項目;影響因素;對策;廣西武宣
中圖分類號 F32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256-02
精準扶貧是新時期黨和國家扶貧工作的精髓和亮點。武宣縣作為廣西壯族自治區級貧困縣,為確保2020年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出臺了種養結合的產業扶貧幫扶模式,推動了貧困戶自力更生以及立足農村和農業產業發展實現脫貧摘帽并走上富裕之路。
武宣縣位于廣西中部,下轄9鎮1鄉、148個村民委(社區),耕地面積6.02萬hm2,其中水田面積1.65萬hm2,總人口46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6萬人,是廣西重要的交通樞紐。武宣縣以水稻、甘蔗種植為傳統項目,養殖業較為發達,有良好的農業產業發展基礎。筆者從2016年開始參與武宣縣的產業扶貧工作,就當前產業扶貧發展面臨的機遇和影響因素進行分析[1-2]。
1 武宣縣產業扶貧現狀
1.1 武宣縣貧困戶概況
2016年,武宣縣建檔立卡貧困戶1.4萬戶、5.5萬人(表1),貧困發生率13.34%,在廣西21個區級貧困縣中排列第14位。
1.2 武宣縣出臺的產業扶貧政策
武宣縣產業扶貧的主要模式為種養結合,涉及逾10個種養品種,2017年帶動貧困戶1.16萬戶,發放補助資金1 072萬元,完成貧困人口脫貧6 359人(表2)。
2 影響產業扶貧項目發展的主要因素
2.1 農產品豐產不豐收
為實現農村貧困人口脫貧目標,多地出臺以產業發展助推精準脫貧的措施,號召貧困戶大力發展種養產業。隨著產業規模不斷發展,農產品集中上市、價格下跌現象普遍。2017年,武宣縣大力發展的紅心柚種植產業第一年試產,價格從10元/kg下降到5元/kg以下[3-4]。
2.2 貧困戶知識水平較低
很多貧困戶都是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知識水平低,管理技術差,對市場信息掌控不及時,風險承擔能力差,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要。
2.3 貧困戶存在畏難情緒
貧困戶“等、靠、要”思想嚴重,缺乏必要的內在動力,對不熟悉、不了解的生產方式、新鮮事物不易接受、不愿嘗試。
2.4 技術培訓存在短板
貧因戶對非傳統種養項目缺乏必要認識,涉入程度淺,知識掌控差,受培訓機會少,認知和技術水平都比較落后,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需要。
2.5 技術扶持力量不足
技術扶持主要來源于農業、畜牧等基層技術部門。隨著種養面積不斷加大,規模不斷提升,現有的基層農技力量無法滿足產業發展需要(表3)。
2.6 農村勞動力不足
現行農村地區經濟欠發達,就業機會少,青壯年人員大量外出務工,留守人員多為老人和學齡兒童,現有的農村勞動力只能維持基本生產需要。
2.7 貧困戶資金缺乏
貧困戶之所以貧困,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缺乏生產發展資金且融資困難,資金短缺已成為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
2.8 政策宣傳與幫扶責任落實不到位
幫扶責任落實不到位,無法給貧困戶提供及時、必要的幫助,政策宣傳不及時,無法解除貧困戶對產業發展的疑慮,因而貧困戶對新生、有前景的產業項目參與積極性不高。
3 對策
3.1 選好帶頭人
積極探索市場風險應對機制,發揮農村經濟能人、致富能人的示范帶頭作用及政府政策、資金的扶持作用,以“基地+農戶”“公司+農戶”方式提升貧困戶種養技術水平,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發展農業產業,解決農產品銷售難、價格低的現象,提升貧困戶創業信心。
3.2 加強協作,開展技術培訓
扶貧、技術等部門應對出現的問題和困難以及貧困戶最需要的技術進行針對性的指導和培訓,切實轉變貧困戶的陳舊理念,提升管理水平,幫助貧困戶解決種養困難。
3.3 用好財政金融扶持資金政策
通過小額信貸等金融扶持政策,及時解決貧困戶的發展資金問題,大力支持和拓寬有能力、有門路、有信譽的貧困戶的融資渠道,用好、用足財政金融扶持資金政策。
3.4 加強農村閑置耕地的流轉與開發使用
農村地區最不缺乏的是土地,最廉價的是農村剩余勞動力。土地利用率低、土地價值過于廉價是導致貧窮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農村青壯人員外出務工,田地丟荒、產出效益下降的現象尤為突出。應大力支持懂經濟、善經營的經濟能人和農業公司承包、盤活農村閑置耕地,貧困戶可以土地入股、直接承包或參與開發等,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貧困戶的穩定收入。
3.5 建立產業扶貧示范基地
把有前景、風險小、效益好的產業項目納入項目庫,以成立和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家庭農場、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方式吸引貧困戶參與,以整合資金、財政獎補、扶貧貼息和政策支持等措施發展壯大產業項目。
3.6 充分發揮基層干部帶動作用
充分發揮基層干部的引導、技術服務和營銷策略作用,組織群眾抱團發展,有效解決群眾抗風險能力差、競爭力差、效益低等問題,增強貧困戶創業發展的信心。
3.7 選擇好項目
由于農業產業項目規模小、技術水平低、市場承受能力差,發展非常困難。產業項目的選擇一定要有針對性和前瞻性,杜絕人云亦云、一哄而上的現象。如武宣縣桐嶺鎮興農哈密瓜種植專業合作社從一村一品、一鄉一品上下工夫,立足于本地資源、本地實際,吸收貧困戶75戶參與,連片種植哈蜜瓜23.33 hm2以上,2017年實現貧困戶人均增收5 280元。
4 結語
農村產業扶貧已經是現階段扶貧開發的工作重點。應當大力推動農村種養模式的轉變,堅持因地制宜,抓好產業規劃引導,充分考慮市場因素,結合當地優勢和群眾傳統種養習慣,有針對性地引導和幫扶貧困群眾發展產業。產業扶貧不只是扶貧,更重要的是通過不斷的探索找到農村發展的新模式,增強農村的吸引力,發展壯大農村產業。
5 參考文獻
[1] 全承相,賀麗君,全永海.產業扶貧精準化政策論析[J].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學報,2015,31(1):118-123.
[2] 鞏前文,穆向麗,谷樹忠.扶貧產業開發新思路:打造跨區域扶貧產業區[J].農業現代化研究,2015,36(5):736-740.
[3] 劉北樺,詹玲.農業產業扶貧應解決好的幾個問題[J].中國農業資源與區劃,2016,37(3):1-4.
[4] 李博,左停.精準扶貧視角下農村產業化扶貧政策執行邏輯的探討:以Y村大棚蔬菜產業扶貧為例[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 42(4):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