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龍昌 陳風雷 王仕海 何軼 王克敏 焦劍
摘要 針對目前煙農專業合作社服務效率和經營效益方面存在的問題,運用組織管理理論,從內部治理的角度研究影響其服務效率和經營效益的因素。通過剖析貴州省六盤水市運林煙農專業合作社,研究其內部治理結構及運行機制,總結內部治理經驗,最后提出完善煙農專業合作社內部治理機制的建議,以期為進一步發展煙農專業合作社提供借鑒。
關鍵詞 煙農專業合作社;內部治理;建議;貴州六盤水
中圖分類號 F321.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8)20-0260-02
1 煙農專業合作社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煙農專業合作社在推進行業規模化種植、集約化經營、專業化分工等方面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同時,煙農專業合作社的建設和發展加強了煙農組織化程度,是生產經營管理方式創新的有效途徑。但是,在目前煙農專業合作社的運營過程中,其內部治理問題仍然普遍存在。
1.1 煙農專業合作社制度運行亟須規范
在行業的引導下,大多數煙農專業合作社依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進行了組織結構的設計,依法建立了相應的管理制度。但是,其內部治理的實際運行情況與管理制度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2點:一是民主決策機制不能有效實行。煙農專業合作社的日常運作以及重大經營事項都是由少數發起人決策,管理制度形同虛設。二是監督機制失效。目前,合作社仍存在理事會成員兼任監事會成員的情況,導致合作社自我監督機制失效[1]。
1.2 煙農專業合作社服務管理水平亟待提高
在煙農專業合作社的經營過程中,盡管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各項專業化服務規章制度,但是由于管理人員的文化素質和經營管理水平較低,對章程、規范及其他管理制度的理解不夠全面深入,導致這些制度不能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得到充分落實,從而進一步導致專業化服務效率低下[2]。
1.3 煙農專業合作社運營水平有待提高
煙農專業合作社的主要功能是為社員提供烤煙生產的專業化服務。作為一個獨立的經濟組織,煙農專業合作社需要產生經濟利益,以確保自身的生存與發展。
目前,煙農專業合作社整體運營水平偏低,主要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是經營規模總體偏小,盈利能力不足,抵御市場波動能力相對較弱。二是社員的滿意度不高。由于煙農合作社治理結構的形式化,形成少數人實施管理的現狀,沒有充分實現民主管理,導致社員對其管理事務的滿意度、認可度和接受程度較低。三是缺乏內生動力。煙農專業合作社對內提供專業化服務業務乏力、對外經營水平不高,過度依賴行業的幫扶和支持[3]。由此可見,要提高煙農專業合作社的經營績效,必須建立健全靈活有效的內部治理機制,并使其高效運轉,以適應現代煙草業發展的需要。
2 治理機制與煙農專業合作社服務效率的關系
2.1 決策機制
完善的決策機制可以提高組織決策的正確性和科學性。決策機制不僅包括理事長與理事等日常決策層的產生機制、社員的退出機制等,還包括投資決策、經營決策等內部決策程序。通常這些機制是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為了平衡不同成員之間的利益矛盾,使決策能夠充分關注合作社長期利益,解決方案之一就是設立合作社理事會[4]。
也有學者提出,不強調社員全部入股、不強求股東均衡持股,但只要發揮好“一人一票”的民主管理機制,在確保理事會、監事會相對同質性的前提下,可以實現理事會、監事會的有效制衡[5]。
2.2 監督機制
煙農專業合作社的監督機制是指通過合作社內部監督機構對合作社經營管理者的經營結果、行為或決策進行監察與督導。有效的監督是提高合作社服務效率的保障,對理事會的監督是合作社監督機制的核心內容,合作社成員可以通過選舉理事會成員對合作社管理層產生影響[4]。
2.3 激勵機制
任何類型的農民專業合作社都會追求生產者剩余和消費者剩余總額的最大化。要實現這一目標,合作社需要一個類似于企業經理人的決策者,這樣合作社也存在委托—代理的問題。中國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要想提高管理效率,必須要很好地解決激勵問題。
合作社的剩余索取權不能在市場上交易、不能使用股權激勵和股權認購的方式酬勞成功的管理者,這樣導致合作社管理者的行為既不能通過股票市場的價值反映進行監督,管理者也不會面臨惡意收購和破產的威脅。因此,合作社成員很難保證經理人員按其利益進行運作[6]。
此外,聲譽機制也是解決農民專業合作社這一類會員制組織激勵問題的重要方法。對于合作組織而言,成員的信任、理解、歸屬感可以有效降低成員之間的交易成本。對于合作社中的受托人而言,他們的經驗、威望和正直等社會聲譽資本代表著一種資產,受托人珍惜自己聲譽資產的愿望是解決激勵問題的一種有效方式[7]。
3 運林煙農專業合作社的管理實踐
3.1 構建經營管理團隊
合作社本著“規范管理、提升效率、激發活力”的目標,優化內部治理結構,完善人才選拔聘用機制,明確人員分工和崗位職責,構建一支業務素養較高、管理能力較強、技能水平過硬的經營管理團隊。
3.1.1 落實“三會一經理”制度。合作社民主選舉社員代表、監事會和理事會成員,決策管理由社員(代表)大會和理事會負責,監事會全程監督民主決策和經營管理,經營管理由經理負責,真正實現了決策層與經理層的分離。合作社選舉社員代表26名、理事會成員7人、監事會成員7人。理事會和監事會成員均無社會兼職情況。理事長為種煙大戶,具有一定的組織管理和煙葉生產經驗;監事長為煙葉工作站站長,從事煙葉生產管理超過30年。理事會根據社員代表大會賦予的職權行使日常經營管理決策權,并聘用經理、片區經理、會計、出納等管理人員;監事會行使監督權,監督合作社各項經營管理工作。
3.1.2 優化崗位設置,強化業績考核。在日常經營管理上,設經理1人、片區經理6人、綜合管理人員1人、會計1人、出納1人。經理負責整個合作社日常經營管理工作,實行“理事—經理—片區經理—專業隊”的層級管理結構,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考核結果與工資掛鉤,充分調動各崗位人員工作的積極性。
3.2 強化固定資產管理
煙草補貼形成的資產由煙草部門與合作社簽訂資產移交使用協議,將烘烤工場、育苗工場和農機等可經營性資產移交給合作社使用,明確合作社享有資產使用權、收益權和管護責任,行業保留資產的運營監管權和最終處置權。同時,指導合作社建立資產管理制度、完善資產臺賬和檔案管理卡,分類統計合作社資產,每6個月對物資進行1次盤點,保證資產的安全和合理使用。
3.3 全面落實專業化服務
合作社以煙葉專業化服務為主營業務,通過優化服務流程、明確作業標準、嚴格檢查考核、堅持煙農參與等措施,為社員煙農提供質優價廉的服務項目。合作社專業化的服務管理和服務質量得到了煙農的廣泛認可[7]。
在專業化服務模式上,因地制宜,實行統一經營和互助服務2種模式,以統一經營為主要模式,以互助服務為補充。統一經營是指由合作社獨立運行,按照“制定價格—服務申請—簽訂協議—服務準備—服務開展—服務驗收—服務結算”的流程開展業務。互助服務是指由合作社提供部分設備和全部技術指導,在煙地較為分散的區域,由煙農組成互助小組,推選出組長,由組長組織專業化服務作業,而合作社不再收取服務費用。互助服務模式解決了在坡陡零散區域煙農的專業化服務問題,為煙農提供了便利。2017年,合作社通過煙葉專業化服務獲得利潤146.32萬元。
3.4 積極拓展多元增收渠道
堅持以煙為主的前提下,建立多元經營管理機制,科學制定發展規劃,利用行業設施設備,拓展多元增收渠道,提升自我經營管理水平和持續發展能力。
3.4.1 利用設施條件發展經營項目。合作社以市場為導向,充分利用育苗工場、基本煙田開展西瓜、馬鈴薯、蘿卜、白菜種植,2017年累計獲取利潤17.2萬元。
3.4.2 提供物資采購增值服務。免費為煙農社員提供物資采購增值服務,例如通過聯系煤炭供應商,綜合價格和質量等因素,確定合格供應商供煙農選擇,煙農煤炭購買價格平均降低50元/t左右,有效降低了煙葉烘烤成本。
3.4.3 積極拓展其他產業項目。一是拓展有機肥生產業務。2017年共堆制有機肥1 125 t,實現盈余66.18萬元。二是組織勞務用工服務。積極承包基地單元煙葉收購的打包和搬運業務,增加煙農的務工收入。
3.5 經營運行規范到位
通過強化制度建設、加大幫扶力度、完善財務檔案、實施審計監管、推廣財務信息系統,以財務管理為主線,全面規范合作社經營管理行為[8]。
3.5.1 規范財務管理制度。合作社建立了財務管理制度,統一會計科目、會計憑證、財務報表、財務單據和資產臺帳等。每年年底委托第三方審計單位對合作社財務進行年度審計,審計情況向所有社員公示。
3.5.2 加強監督管理。煙站站長擔任合作社監事長,監督合作社財務管理行為,通過規范制定費用標準、明確審批流程和審批權限、避免公款私存和大額現金支出,堅持重點費用和大額支出定期公開公示,有效保證了財務收支2條線管理,體現了財務管理的公開透明和民主性。
4 完善煙農專業合作社內部治理機制的建議
4.1 強化合作社的各項監督機制
4.1.1 依據《農民專業合作社法》設立相應的監督機構。部分煙農專業合作社仍然存在內部監督機構缺失的情況;一些合作社盡管按照章程成立了監事會,但得不到有效執行,監督作用較弱。
4.1.2 通過制度化強化監事會或執行監事職權。根據合作社實際運營情況,通過建立合作社重大事項決策監督制度、監事會例會制度、財務公開制度、離任審計制度等系列制度,使監事會的職權制度化,并不斷強化落實。
4.1.3 規范監事會成員結構。目前,在煙農專業合作社中普遍存在普通社員占監事會成員比例非常小的情況,導致監事會不能真正從社員利益的角度來實施監督。因此,要規范監事會成員的構成,充分體現社員利益。
4.1.4 加強煙草行業和地方政府對煙農專業合作社的監管。從支持煙農專業合作社的角度出發,煙草行業和地方政府應該依據法律法規,采取定期審查等措施加強對煙農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的監管[9]。
4.2 建立合作社職業經理人激勵與績效考評體系
在“社員代表大會—理事會—合作社經理”的治理結構中,合作社生產經營決策過分強調理事會的控制權,往往導致經理不能充分發揮其管理能力。另外,合作社大多設置在鄉鎮,地理位置較為偏僻,加上合作社的經濟效益不夠理想,在薪酬方面對優秀的管理人才吸引力不大。
聘請職業經理人進行專業化管理是煙農專業合作社發展的趨勢。一方面可以促進合作社管理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制約合作社理事長過度集權的行為。因此,應該建立起對職業經理人的激勵與績效考評制度,客觀評價其經營業績,逐步完善煙農專業合作社的監督和執行機制,使下其高效靈活地運轉,不斷提升合作社的管理效率[10]。
5 參考文獻
[1] 李秀燕.山東省煙農專業合作社運作機制研究[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12.
[2] 李建華,于瑩瑩,張嫄嫄,等.精益生產視角下煙農合作社的治理優化探析[J].農業展望,2016,12(10):31-34.
[3] 黃勝忠,林堅,徐旭初.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機制及其績效實證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8(3):65-73.
[4] CONDON M.The methodology and requirements of a theory of modern cooperative enterprise[J].Agency Problems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 Journal of Political,1987:1-32.
[5] 徐旭初.新形勢下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制度安排[J].農村經營管理,2008(11):13-16.
[6] STAATZ J M.A game-theoretic analysis of decision making in farmer co-operatives[J].Staff Papers,2008:117-147.
[7] 王瑞彬.合作社框架下煙葉生產專業化服務標準化的設計與實施路徑[D].鄭州:河南農業大學,2015.
[8] 煙農參與專業合作社的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EB/OL].(2013-04-15)[2018-06-01].https://wenku.baidu.com/view/209cc06225c52cc58bd6be
e8.html.
[9] 文雷.中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治理機制與績效[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3.
[10] 張淑惠,文雷.新型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效率來源分析:以治理理論為視角[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5):15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