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新常態下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空間拓展思路
張靜

在過去26年的時間里,以工業為主導的粗獷式產業發展模式使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實現了經濟騰飛和整體跨越,在社會環境各方面保持了健康有序發展,成為國家級開發區經濟序列中的佼佼者。2014年后,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總體經濟增速趨緩,以汽車制造為主導產業的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不斷轉變發展模式,以尋求突破發展。本文簡要回顧了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空間發展歷程,分析了現階段存在的問題和面臨的挑戰,提出了基于汽車產業鏈的空間拓展模式,并根據武漢市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的發展要求,探析了新常態下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空間拓展的思路。
1.空間發展歷程
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武漢開發區”)位于武漢市西南軸向拓展的節點區域。自1993年獲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來,通過與周邊的蔡甸區、漢陽區、漢南區采取托管、共建等形式,四次拓展管轄范圍,現轄區面積達到489.7平方公里。武漢開發區的每一次擴區,都帶來了新一輪區域經濟的發展,目前已從功能單一的產業園發展為現代化城市功能新區。
2.發展階段判斷
2004年至2014年間,武漢開發區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時期,不僅在國家級開發區中排名靠前,并且工業產值始終居于全市首位。同時,開發區是全市建成率和產出率最高的產業園區,形成了汽車制造集群,處于從產業極核向區域溢出的發展階段。
3.面臨的挑戰
一是存量可利用地有限。近年來克服全國汽車行業低迷影響,開發區產業空間需求仍強烈。近10年工業用地年均增長1.3平方公里,如按此增長速度,預計8年將用完全部規劃的工業用地。二是可建設空間碎片化。托管漢南區后,開發區整體形成狹長的帶狀區域,三環線到紗帽組團約30公里。沌口、軍山、紗帽組團間存在蓄滯洪區、河流、大小山體,阻礙了空間聯系,加劇了可建設空間“碎片化”。三是產業拓展方向搖擺不定。蔡甸區常福組團與開發區在空間上銜接最為密切,軸向拓展趨勢明顯,但受行政區劃影響,未形成一體化發展;漢南方向雖為行政腹地,但空間距離遠、產業基礎相對薄弱,沿路還是沿江拓展有待商榷。
1.新一輪武漢市總體規劃的區域戰略
新一輪城市總體規劃要求強化區域協同,在武漢大都市區層面形成武孝、武鄂、武咸、武仙幾條城市拓展軸線。開發區的發展需從獨立發展向區域協同轉變,與周邊地區形成共同發展的態勢,產業能級和輻射效應將會進一步放大。
2.上海安亭汽車城發展經驗
上海安亭大眾汽車產業鏈在區域范圍內建立“整車+配套”的產業網絡。安亭布局大眾汽車總部、研發及文化中心,太倉、嘉定、青浦、常熟地區布局汽車生產基地,汽車零部件配套區布局在外圍區縣,241家大眾核心零部件供應商中約三分之一分布在安亭外圍50公里范圍內,約三分之一分布在50~300公里范圍內,其余三分之一分布在300公里外的北京、長春、武漢、廣州等地。
3.汽車產業的空間拓展模式
現階段汽車產業的發展正面臨向全產業鏈轉型。空間拓展應與產業轉型密切結合,對標上海安亭汽車城的發展方式,汽車產業宜形成“軸線+蛙跳組團”的空間拓展模式,即鏈條中的研發及核心制造沿重要通道形成軸線發展,零部件配套結合區域發展基礎在鏈條核心外圍形成蛙跳組團。
1.產業空間缺口預估
新常態下國家總體經濟增速減緩,根據武漢開發區(漢南區)2014~2016年統計快報,開發區地區生產總值平均增速已降到7.1%左右。結合開發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三五”規劃目標值,預測2020年和2030年地區生產總值將達到2300億元和5000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將達到5800億元和12700億元。按照現階段地均工業產值96~100億元/平方公里測算,2020年之前還需增長30平方公里工業用地,2020年后地均工業產值將逐步升高,按照目前國內先進產業園區150億元/平方公里測算,則2020~2030年工業用地增長面積將在30平方公里以內,總體尚存60平方公里空間缺口。
2.空間拓展思路
一是強化空間軸向拓展,堅持用地點狀集聚,建設產業導向園區,提高集約節約水平。二是控制戰略預留區,引導創谷、小鎮等多種產業空間形態布局。三是合理產業分工,建立“研發—制造—總裝—銷售—體驗”的功能網絡。
3.空間拓展方案
一是關于空間拓展方向。依托滬渝高速、仙桃市域鐵路形成西向沿路空間拓展主軸,結合既有空間發展基礎和產業擴散規律,形成沌口—常福—侏儒—仙桃的汽車產業帶;依托武監高速形成南向沿江空間拓展副軸,軍山—紗帽—新灘發展成為高端裝備產業帶,推動武漢大都市區西部的一體化發展。原有的制造功能向區域轉移,原有空間升級為整車總裝、研發中試等高端制造業和總部商務、文化體驗等現代服務業功能。

武漢開發區與周邊區域空間關系圖
二是關于空間形態。建議西向沿路軸線采用大板塊的形態,易于組織生產制造功能,在定位上是開發區產業2.0版的加強,即依托要素集聚和規模效應的增長模式;南向沿江軸線采用小組團的形態,與山水資源充分結合,發展高端制造和創新經濟,在定位上是經開區3.0的建設,即依托創新人才和創新活動的增長模式。兩種不同形態對應兩種發展模式,兼顧功能提升與創新轉型。
武漢市規劃研究院武漢新區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