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國
十九大報告提出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這釋放出一個很強烈的信號:在未來五到十年內,中國要成為全球營商環境最好的開放高地,成為全球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領跑者。
目前,我國已建成11個自貿試驗區,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積累了很多經驗,取得了很好的成果。但是,跟中國下一步主動參與和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進程,發展高層次開放型經濟相比,僅有自貿試驗區還不夠,還需要積極建設自由貿易港。
40年前,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把黨和國家工作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從最早的經濟特區到后來的自貿區,中國的對外開放程度在逐級向高處攀登。當今全球最高層次的開放就是自貿港,從自貿區到自貿港的過程是彎道超車式的過程。
探索在中國建立有特色的自由貿易港,是堅持改革開放的需要,是解決當前我國社會轉化了的主要矛盾的需要,是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的需要,是建設“一帶一路”的需要,是推進全球化的需要,也是我國對標全球高水平開放政策的需要。在美國日益從全球貿易和自由化這個陣地向后退縮的今天,中國建設自由貿易港,不但其輻射效應能惠及周邊國家和地區,促進產業大融合、發展大聯動、成果大共享;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對標全球最先進的自由貿易港這種方式,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樹立了榜樣。
自貿港不是自貿試驗區的簡單升級。自貿試驗區的定位是“試驗田”,在特定地區探索試驗可復制推廣到全國各地的經驗。自貿港的定位或是全面開放的新高地,作為全球開放水平最高的區域,需要在市場準入、金融制度、稅收等方面做出一系列特殊的政策安排。如果把自貿試驗區視作中學教育、重在推廣普及的話,自貿港的開放水平可被視作研究生教育,是瞄準開放水平最高的目標做出的制度設想。
自貿港的頂層設計比原來11個自貿試驗區更加重要,一開始就需要由一個權威機構做出頂層設計。自貿區側重于貨物流通方面的開放,而自貿港則是全方位的開放,包括貨物流通、貨幣流通、資本流通、人才流通、信息流通。自貿港對立法機構、政府監管機構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照新加坡、荷蘭鹿特丹等地經驗來看,最關鍵的變革來自于法律和監管方面,需要包括財政、稅收、海關、質檢、邊檢等在內的改革聯動。
鄰近主要交通樞紐、依托并輻射龐大經濟腹地等是自貿港選擇的一般標準,我國建設自貿港不能局限于此,要創造自己的方式,比如,有些省份如果能便于監管,就可以實現彎道超車。
中國建設自貿港,以最高水平的開放衡量自己,這是了不起的事。如果未來,世界上成功的10個自由貿易港有5個在中國的話,那中國就將成為全球營商環境最好的高地,中國的經濟開放程度將令世界欽羨。▲
(作者是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商務部原副部長)
環球時報2018-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