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嵐峰
最近,筆者有幸參與由共青團中央舉辦的“中國制造日”活動,并擔任前三場討論會的主持人,與來自高校和科研院所專家們討論了中國制造的方方面面。一個基本的印象是,大家都對中國制造必然會不斷地向上充滿信心。
這種信心來自對現實的認識。中國擁有聯合國定義的所有工業門類,并且在很多門類中都做到了數一數二。在核電、高壓輸電、高鐵等領域,中國的技術水平已處于領先地位。中國不但在許多已有的產業后來居上,而且還創造出了新產業——量子通信,這是現代以來的第一次。
這種信心也來自于對歷史的認識。在手工業時代,中國制造曾經領先世界。但在歐洲科學革命、大航海、工業革命等一連串爆炸式突破之后,中國被遠遠地甩在后面。1949年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的工業幾乎是一窮二白。
在這種起點上,中國一方面通過“兩彈一星”為國家安全提供了保障,一方面通過學習蘇聯打下工業化根基。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工業持續幾十年爆炸式地發展。到目前為止,中國的人均GDP雖然還是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但工業能力和思維模式都早已遠遠超出發展中國家的層次,在幾乎所有的領域全面追趕發達國家,而且特指在這個領域最發達的國家。
實際上,每個發達國家都存在一些落后領域,例如美國的面板、德國的互聯網與日本的通信,但有些中國人習慣于自動忽略,眼睛只盯著他國的先進產業。他們的默認值就是要在所有的領域做到第一,若非如此意味著自己很落后,找很多原因來檢討。沒有第二個發展中國家,是像中國這樣看待自己和世界。
中國制造為什么能實現趕超?可列舉的原因比如大量的研發人員,大量高素質的勞動力,巨大的市場需求,強大的組織能力,自強不息的文化傳統等等。
實際上,在這些原因之下,還有更基本的原因,例如國家的獨立和安全、土地改革、解放婦女、破除神權等社會改造。沒有這些更基礎的因素,就輪不到其他原因發揮作用。
或許,科技界對中國制造前景的信心,難以引起一些普通人、尤其是許多文藝界人士的共鳴,他們經常反思工業、科技對社會的負面作用,喜歡談“幸福指數”之類的軟指標。但在了解現代社會運行原理的人看來,工業和科技是國家能力的基礎,沒有這個硬實力,任何軟指標都是虛的。工業跟農業相比,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指數增長,把默認的模式從“天地所生,貨財百物,止有此數,不在民間,則在公家”變成了持續增長、不斷突破。這不僅對物質財富,也對人們的精神狀態造成了根本性的改變。發展中的問題,只有在發展中才能得到解決。在“中國制造日”活動的嘉賓中,這是不言自明的共識。▲
(作者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副研究員,科技與戰略風云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