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當前,在國家大力要求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背景下,學術出版作為“走出去”不可忽視的組成部分,在提升我國學者國際話語權和加強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文章闡釋了學術出版“走出去”對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意義,并通過分析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等三種學術圖書“走出去”的實際案例,提出了如何加強學術出版“走出去”,以促進我國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建議。
【關 鍵 詞】學術出版;“走出去”;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講好中國故事
【作者單位】李旦,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中圖分類號】G239.2 【文獻標識碼】A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走出去”,明確要求擴大對外文化交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大國的復興,不僅是經濟的富強,還包括文化傳播和影響力的擴大,其中思想和學術是核心。實施學術出版“走出去”戰略是國家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學術出版“走出去”如何融入整個國家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如何傳播當代中國的價值觀、講好中國故事成為學術界和出版界的熱點話題。
本文闡釋了學術出版“走出去”對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意義,并通過分析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等三種學術圖書“走出去”的實際案例,提出了如何加強學術出版“走出去”,以促進我國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方式和方法,探討學術圖書的海外傳播如何與宣揚中國主題有機結合,更好地傳播中國學術觀點,講好中國故事。
一、學術出版“走出去”對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重大意義
一個國家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是其文化軟實力的體現,國際話語的影響力既能展示國家形象,又能圍繞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重大問題表達立場與觀點。發展中的中國尤其需要構建一個能夠展示國家形象、實力和發展道路的話語體系,而學術出版“走出去”在當今我國對外話語體系構建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學術出版“走出去”是實現中國話語國際傳播不可或缺的渠道
學術出版是學術成果的載體和傳播平臺,它服務于時代,承載著思想傳播、文明傳承的功能,處于出版產業鏈的頂端。學術出版“走出去”不僅是中國的學術觀點“走出去”,同時也是中國的價值觀“走出去”。當遇到涉及全球性問題的討論時,由中國學者撰寫的、在國際上已出版的相關學術圖書就能代表我國學者的觀點和立場。因此,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中國學術的國際傳播是中國話語國際傳播不可或缺的渠道,應將構建中國學術國際傳播平臺置于首要和先行的位置。中國要建立對外話語體系,性能重視中國學術話語體系的構建,中國文化要“走出去”,中國價值觀要輸出,學術出版“走出去”要先行。
2.學術出版“走出去”能提升中國學者在國際主流學術圈的話語權
一個國家學術出版的繁榮與否直接決定著該國的學術成果能否高質量地產出,并有效地傳播。就中國而言,學術出版“走出去”正是中國科研成果 “走出去”的重要渠道與平臺。學術出版機構不僅要通過搭建學術交流平臺幫助中國學者、中國學術觀點走出國門,直接進入國際主流學術界,而且要通過中國本土學術出版的國際化發展,通過與國際學術規范的接軌,使中國本土的學術體系能夠以國際通行的、易于與西方知識體系對接的出版形態公開,從而有效提高中國學術話語體系在國際主流學術界的影響力。
3.學術出版“走出去”是打破西方出版機構話語權壟斷的重要路徑
中國學術出版“走出去”不僅有利于促進本土知識體系升級,構建中國學術話語體系,還有助于掌握優質內容的主動權,促進中國話語體系的正面宣傳。當前,中國學術出版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還不是很令人滿意。例如,我國高水平的學術論文主要發表在西方出版平臺,我國每年出版的4萬多種中文學術圖書,被發達國家大學圖書館收藏的不到2萬種,翻譯成英文進入西方主要流通領域的更少。通過中國學術出版機構的努力,采取中國學術出版機構與西方出版機構合作的模式實現“走出去”,有利于掌控話語主導權并最大限度地發揮中國話語體系在國際社會中的傳播能量。
二、學術出版“走出去”案例:以學術語言講好中國故事
近年來,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抓住中國文化“走出去”的戰略機遇,將平臺國際化作為出版社發展的四大主戰略之一,致力于專業化、系統化、同步化做好“走出去”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效。2011—2016年,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累計輸出版權300余種,基本扭轉了版權貿易逆差。此外,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與愛思唯爾、施普林格、德古意特、劍橋、勞特里奇、博睿、威立等國際主流學術出版商深化戰略合作,輸出了一系列原創、高水平的學術著作英文版權,向世界傳播中國頂尖學術成果,展示中國優秀學者風范。例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與施普林格出版集團自2006年開始合作,目前已簽約66種英文版學術圖書。在做好做強學術出版“走出去”的同時,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發現有些學術圖書天然帶有主題屬性,可以把其學術屬性與主題屬性有機結合,從而更好地傳播中國學術觀點,輸出中國的價值觀,以學術語言講好中國故事。以下分享三個案例。
1.《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緊跟國際時政熱點,及時滿足海外讀者需求
2014年,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首席專家、上海交通大學陳錫喜教授主編的《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一書,該書成為學習、宣傳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的通俗理論讀本,目前中文版已銷售50萬冊。在中文版出版后不久,為了滿足海外讀者對中國新一代領導人和中國政治社會的新發展進一步了解的迫切需求,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就開始策劃英文版,并且與外文出版社出版的《習近平談治國理政》一起聯合打造,在海外取得了不錯的反響。之后,《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先后輸出韓語、日語、阿爾巴尼亞語、阿拉伯語等五個語種版權,《新聞聯播》對此進行了重點報道,馬其頓語版權還在洽談中。2016年1月,《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在印度新德里世界書展中國主賓國活動上舉辦了英文版首發式;在5月布拉格國際書展上,該書被捷克斯特拉霍夫圖書館永久收藏;在同月美國書展上,舉辦了英文版新書研討會暨電子版輸出簽約儀式,6月,在韓國首爾國際書展上舉辦韓文版推介會;11月,在羅馬尼亞書展上亮相,成為國際社會了解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思想和語言風格的重要圖書,引起海內外讀者的高度關注。2017年初,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還出版了《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軍事卷 )。
2.“東京審判”系列圖書:與海外名社合作出版,請西方知名學者推薦,不僅“走出去”,還要“走進去”
東京審判是不亞于西方紐倫堡審判的一場世紀審判,但西方讀者對這一審判了解得并不是很多。由上海交通大學東京審判研究中心主編的《東京審判:中國的記憶與觀點》是第一本集中表達中國學者有關東京審判學術觀點的著作。為了增強該書英文版在海外的影響力,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不遺余力地向劍橋出版社反復大力推薦,經過幾輪嚴格的同行評審,劍橋出版社最終將該書納入“劍橋中國文庫”。但版權輸出并非到此就結束了,為了讓該書真正走進當地市場,讓中國聲音傳播得更遠,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與劍橋出版社協商,邀請在國際學術界有影響力的學者、《哈佛中國史》作者、漢學家卜正民為該書撰寫序言,還在2016年的法蘭克福書展上舉辦了新書首發式,使該書真正走入西方圖書市場,讓更多的人了解東京審判。東京審判的另兩本書——《東京審判——為了世界和平》《東京審判親歷記》的英文版也輸出國際出版名社帕爾格雷夫·麥克米倫出版公司。
3.“大飛機出版工程”項目:選擇國際矚目的優勢產業或技術,集中介紹中國重大科技創新項目
中國的大飛機研制和首飛舉世矚目,圍繞大飛機研發的相關科研成果對國際上的相關產業和科研機構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早在2007年,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就啟動了“大飛機出版工程”項目,目前已出版了100多本圖書。該項目被譽為服務國家戰略的出版典范,其英文版也獲得了國際知名專業與學術出版集團的青睞。“大飛機出版工程”項目最先出版的5種英文版圖書經過嚴格的國際同行評議,一次性輸出愛思唯爾出版集團。在此之前,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很少有同一系列多本圖書整體輸出的,可見反映中國重大科研創新的學術和專業圖書在國際市場的潛力無限。
三、通過加強學術出版“走出去”促進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措施
以上三個案例從學術圖書內容策劃上體現了如何讓我們的學術圖書“走出去”能更好地表達中國觀點、講好中國故事,以下是筆者就如何加強學術出版“走出去”以促進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提出的幾點建議。
1.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提升中國學者的國際學術話語權
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的一個主要資訊來源,當前中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由此帶來人們在精神層面以及價值觀層面的變化,這將是歷史性的、世界性的。當代中國道路的社會實踐必然會在人類的思想史、文化史上留下印記,所以中國的未來話語、中國的學術、中國的思想也會被世界關注,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一定的影響。世界對中國的關注,集中在中國那些最好的作品、最重要的成果。因此,學術出版“走出去”要把能反映中國實踐的優秀學術作品帶入國際主流學術圈、精英讀者圈,讓國際上主要的圖書館、學術研討會等能接觸到這些出版物,這樣才能提高我國學術出版物的國際傳播力,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學者的國際話語權。
2.重視國內學術出版規范和標準,與國際學術出版規范實現融通和對接
學術出版規范涵蓋編輯出版的各個環節,從細節到整體、從內容到形式,既包括編輯案頭處理的技術規范,也包括選題的論證規范。在今天學術圖書出版總量大幅增加、學術出版門檻降低的情況下,學術出版物要實現“走出去”,必須要重視學術選題的篩選和論證規范,以及學術出版物的質量標準。目前國際上的原創學術著作基本都要求匿名評審,但我國的學術出版不一定能做到,而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一直堅持這個評審制度,也正是這個制度使其出版的《天朝的崩潰》一書入選劍橋出版社的“劍橋中國文庫”。劍橋出版社很贊賞該書在中國出版時就進行了匿名評審,從而才表現出對其英文版的興趣。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我們的學術出版規范需要對接國際出版規范,包括編輯處理的技術規范、引文和索引的標準等。沒有與國際規范對接的學術出版“走出去”,既不能提高學術出版物的內容質量,也無法真正融入國際學術話語體系,從而對國際社會產生實質性的影響。
3.積極主動服務國家出版“走出去”戰略,國內出版機構可以優勢互補、形成合力
近年來,國家為了支持文化產業發展在財政、稅收、金融、服務等方面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力度不斷加大。比如,財政稅收方面,對國家重點鼓勵的文化產品和服務出口實行增值稅零稅率或免稅。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還實施了中國當代作品翻譯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絲路書香工程、經典中國國際出版工程等重點出版“走出去”工程項目,在政策指引、資金配備上對出版“走出去”工作給予大力支持。
在這些政策指引下,一些之前在“走出去”方面取得較大成果的出版社已經實行本土化戰略,在海外建立了出版中心,成為學術和主題圖書“走出去”的橋頭堡。比如,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以色列設立首家海外分社,在羅馬尼亞設立中國—羅馬尼亞學術出版合作中心,在蒙古設立中國主題圖書翻譯出版中心,由此可以幫助國內其他出版社把符合主題的圖書輸出以色列、羅馬尼亞以及蒙古。畢竟,一個出版社的力量是有限的,而開發維護合作伙伴需要花費很多的成本和精力,國內的出版社可以通過共享平臺的方式實現優質內容的輸出。 如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即將成立的中國—南亞科技出版中心,可以幫助國內出版社將反映中國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學術圖書輸出南亞地區。這樣,國內的學術出版“走出去”就不是單打獨斗,而是形成合力,提升了“走出去”的質量。
中國已經走入世界舞臺的中心,正在深刻改變著世界格局,中國的科研成果已經逐漸成為世界關注的一個研究對象,越來越多的海外出版機構開始在中國設立分支機構,出版中國內容的圖書。我國的學術出版機構不僅要抓住時下“走出去”的發展良機,還要在這股浪潮中把中國最優秀的原創學術成果傳播出去,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從而進一步提升中國學者的國際話語權。
參考文獻
[1]謝壽光. 加強學術圖書出版規范體系建設 努力提升中華學術國際競爭力[N]. 中國社會科學報,2012-11-14.
[2]李昕. 提倡學術出版規范的實質是以國際規范來要求中國出版[J]. 中國圖書評論,2012(12):97-98.
[3]人大社:讓世界聆聽中國學術之聲 推動高端學術內容走出去[N]. 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2016-12-09.
[4]李廣良. 一本圖書如何走紅全球[N]. 出版商務周報,2017-0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