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續杰
中圖分類號:F243.5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7)09-171-01
摘要 企業在發展過程中,要注重發揮勞模的模范帶頭作用,建立健全精準獎勵機制,讓勞模物質上、精神上和社會上都有更多的獲得感,以此激發員工創業激情,以促進企業全面轉型升級。
關鍵詞 勞模 獎勵 機制
企業轉型發展,要最大程度煥發員工的熱情,同樣需要提升員工的“獲得感”。所謂“獲得感”,顧名思義,就是讓人有收獲的感覺,強調的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得到”。德百集團的成長壯大,凝聚著廣大職工的誠實勞動、不懈勞動、創新勞動,如何讓廣大職工在企業的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是企業在經濟新常態下再次引燃廣大職工干事創業激情,凝心聚力助推企業提質增效、穩中求進二次飛躍的關鍵驅動力,而這種獲得感,不止來自于物質上的獎勵,還來自于精神上的鼓舞,來自于社會上的認可。德百集團工會緊緊圍繞全總提出的“團結動員廣大職工在實現‘十三五規劃中發揮主力軍作用”總體要求,圍繞“踐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題勞動競賽和職工技術創新活動,進一步完善勞動競賽組織、評估、表彰等機制,提高職工參與率和受益度。以增強勞模獲得感為突破口,做實叫響“德百工匠”品牌,發揮勞模和先進人物的示范帶動作用,激發了廣大干部職工干事創業的熱情。
一、健全機制推行精準獎勵,讓勞模物質上有更多的獲得感,激發員工創業激情
勞模作為給企業作出較大貢獻的職工群體,對他們實行重獎,有利于調動廣大職工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經營發展。對勞模的獎勵不僅應體現“按勞分配”的原則,更應考慮“按需分配”的因素。在企業內部,這個“需”應根據受獎勵者的崗位所需、職責所需而定。通過逐步建立起了一套“以獎促學,獎學結合”的勞動競賽激勵機制,實現了獎勵的內涵豐富、形式新穎、操作性強、精準有效。廣泛開展技術培訓、崗位練兵、技術比武、品牌創新、合理化建議等勞動競賽,最大限度地把職工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充分發揮職工的先進性、主動性、創造性,建設一支了高技能的職工人才隊伍,增強了企業競爭能力,達到了企業與個人獲利雙贏的目標。
二、典型帶動助推價值實現,讓勞模在精神上有更強的獲得感,引導員工比學幫超
搭建各種舞臺“重視”勞模,創造多種載體“重用”勞模,教育引導廣大職工向勞模看齊、向勞模學習,進而形成強大的凝聚力、戰斗力,推動企業發展,實現勞模真正的價值。
(一)堅持開展“師帶徒”活動,激發勞模幫教動力
自2011年起,德百集團啟動“名師帶高徒”活動,讓勞模以“師傅”的身份參與到企業的經營銷售、品牌創新、技能提升等各項工作中,讓勞模感覺到在企業中有地位有身份,有責任有擔當,使越來越多的青年職工也從起初認可師傅的技能經驗進而敬佩師傅的敬業精神,融入了企業文化,實現了德百精神、勞模精神在職工隊伍中的薪火相傳、歷久彌新。一批又一批青年職工在名師高徒技能大賽中脫穎而出、成長成才。
(二)精心打造“工作室”工程,凝聚品牌創新合力
自2012年6月,以技能人才培養和服務品牌創新為建室目標,由勞模“擔綱領銜”,業務骨干和服務明星“唱主角”,通過開展多項服務品牌在工作室產生,這些品牌創新成果被廣泛得應用于經營管理,服務于社會大眾,真正推動了企業的發展,樹立了品牌形象。
(三)創新啟動“教學研”工程,釋放勞模全新活力
2014年集團成立了青年課題研發創新小組,讓勞模主動參與到青年課題研發團隊中來,用經驗引導青年思想,激發青年創新活力,實現教學研聯動,為青年職工成長成才鋪平了道路的同時,使勞模精神煥發新的活力。
以上系列工作的開展,讓勞模在精神上充分感受到了企業的重視和重用,也讓勞模充分發揮了在建設企業,崗位成才上的帶動作用,職工覺得勞模“有本事,有能耐”,愿意跟勞模學技能、學本領,營造起了廣大職工學勞模、比勞模、爭勞模的濃厚氛圍。
三、宣傳關愛實現全面升級,讓勞模在社會上有更好的獲得感,營造勞動光榮氛圍
(一)加強宣傳,讓勞模形象全覆蓋
通過報刊、微信、等媒介,大力宣揚技術精英、革新闖將、勞動模范的先進事跡,激勵更多的職工跨入先進行列。近年來,以楊秀娟、張玉平為代表的德百勞模群體先后走進德州廣電中心、市直機關黨務干部模范事跡報告會、省委宣傳部勞模見證改革演講報告會以及全市中國工會十六大代表巡回報告會,廣泛宣揚德百勞模工作經驗,贏得全國同行稱贊認可。
(二)走向基層,讓勞模形象閃新光
成立“勞模青年服務志愿者”團隊,組織勞模下基層、進社區,為青年員工提供了一個學習勞模經驗的平臺的同時,更在全社會樹立了新時代德百勞模青年新形象。據統計,近年來“德百勞模青年服務志愿者”進社區百余次,收到感謝電話、表揚信千余個(封),受益群眾達萬余人次。
(三)注重關愛,讓勞模引領好家風
始終本著“以人為本”的情懷經營企業,始終堅持“‘小家和諧‘大家穩”,以打造勞模典型幸福之家為抓手,通過創新開展“難忘的一次家訪”、“喜報紅花送到家”等活動,弘揚正氣家風,感染并帶動廣大職工自覺經營幸福小家,以上活動在進一步增強職工小家幸福感的同時,更增強了職工對“大家”的歸屬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