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光潛
11月7日迎來立冬節氣。《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從中醫養生的角度,立冬是陽氣潛藏、陰氣盛極、草木凋零、蟄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的時節,起居調養應以“養藏”為主,建議早睡晚起,飲食上多吃滋陰的食物,可適當進補。
立冬養生 不妨多賴會兒床
立冬作為冬季的第一節氣,從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時開始。由于我國南北緯度之差,真正意義上的冬季,并非都以“立冬”為準,而是以連續幾天氣溫低于10攝氏度為冬季。
在傳統觀念中“冬”即“終也”,為結束之意。中醫認為,這一節氣的到來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以冬眠狀態養精蓄銳,為來年春天生機勃發做準備。
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每逢這天,南北方的人們都以不同的方式進補山珍野味,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抵御嚴寒的侵襲。
其實,立冬日除了食補,還要重調養。我國最早的醫學經典著作《黃帝內經·素問·四季調神大論》中指出:“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以有得,祛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精辟地論述了精神調養、起居調養和飲食調養的方法,并根據自然界的變化引入人體冬季養生的原則,它告訴我們,冬天是生機潛伏閉藏的季節,人體的陽氣也隨著自然界的轉化而潛藏于內。因此,冬季養生應順應自然界閉藏之規律,以斂陰護陽為根本。
其中,起居調養強調“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也就是說,在寒冷的冬季,不要因擾動陽氣而破壞人體陰陽轉換的生理機能。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
冬季溫補為主 重視補腎
冬補大致分四類。一是補氣:氣虛者常表現為稍一活動就冒虛汗、說話無力、精神疲乏,女性子宮脫垂等,補氣食物主要有山藥、紅棗、大米、糯米、花生等。二是補血:血虛者常表現為頭昏眼花、心悸失眠、面色萎黃、嘴唇蒼白、月經量少色淡等,宜常食動物肝臟、血制品、龍眼肉、桑椹、黑木耳、菠菜等。三是補陽:陽虛者常表現為手足冰涼、怕冷、腰酸、性功能低下等,宜常食羊肉、蝦、核桃仁、韭菜、枸杞子等。四是補陰:陰虛者常表現為兩頰潮紅、手足心熱、夜間盜汗,女性白帶增多等,宜常食銀耳、梨、葡萄、牛奶、白菜等。
此外,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并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根據中醫五行理論,“腎主冬”,因而冬季養生要重視補腎,而“黑色入腎”,故以食“黑”為補。如黑米滋陰補腎、健脾養肝,黑豆補肝腎、強筋骨,黑芝麻滋肝養腎、明目黑發,黑棗平胃健脾、補腎填髓,黑木耳滋陰潤肺、養胃補腎等,皆是佳品。
編輯/倪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