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量閱讀 書香致遠
——淺談推進小學生海量閱讀三部曲
閱讀,是從視覺材料中獲取信息的過程,在理解、領悟、吸收、鑒賞中陶冶情操,提升自我修養,其對一個人的健康成長越來越重要,而小學生作為未來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就更應該具備廣博的知識視野與良好的知識積累。若沒有大量的閱讀,怎會有豐富的知識積累,又何談閱讀能力的提升?然而中國人的讀書數量卻遠低于主要發達國家。所以,在小學階段借助“海量閱讀”來補充、豐富知識儲備,顯得尤為重要。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該如何開展課外閱讀,推進海量閱讀,讓書香浸潤校園,使閱讀成為必需呢?本文將從興趣引路、內容選擇、習慣養成幾個方面,淺談實際操作中的幾點做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對閱讀產生興趣,才會積極主動地去探索與實踐,并從中收獲愉悅的情感體驗,同時又將增進閱讀的興趣。《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以下簡稱“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一學段的閱讀目標中就指出,要讓學生“喜歡閱讀,感受閱讀的樂趣”。那么,如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呢?
閱讀興趣,影響著閱讀效果。讀有興趣的書籍和讀無興趣的書籍,其結果是不一樣的。小學生在選擇課外書時,更喜歡趣味性強、通俗易懂的連環畫報、童話、民間故事、科幻小說等,若是圖文并茂則更受歡迎。隨著學生生理和心理的變化,閱讀的書目內容可能會更豐富些。只有老師用心去了解學生的興趣所在,在開展課外閱讀和推薦閱讀書目時才能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孩子們更熱衷于手機、平板電腦上的游戲、動畫,對紙質閱讀缺乏興趣。教師要激發學生的閱讀欲,擴展學生的閱讀量,需有意識地從課內向課外延伸。如學習《冬陽·童年·駱駝隊》一文后,推薦學生閱讀林海音的《城南舊事》;再如學習了《小英雄雨來》這一文后,可讓學生課外閱讀《小兵張嘎》,并進行對比,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又如,學完《花的勇氣》后,推薦閱讀馮驥才先生寫的《維也納春天的三個畫面》《維也納生活圓舞曲》等文章,從而讓學生在課內閱讀有一定興趣的基礎上,對文本、人物等加深認識,擴大閱讀面,提升語文素養。
由于小學生的意志力比較薄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我們可以充分發揮學校圖書館和閱覽室的作用,利用黑板報、文化長廊、廣播等做好宣傳工作;建立若干校園開放閱讀區、班級圖書角,便于學生閱讀;開展朗讀比賽、故事會、好書推薦、讀書筆記評比、課外閱讀知識競賽、讀書小報、書簽制作等形式多樣的語文活動,激發學生閱讀的積極性,濃厚校園讀書氛圍。讓書香浸潤校園,學生置身書海,使閱讀成為必需;讓學生變老師“要我讀”到“我要讀”,把“苦讀”變成“悅讀”,從而提高閱讀效益。
海量閱讀,即大量的閱讀。但不能為了追求閱讀數量,而只選取一些通俗易讀但營養價值低的書來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收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提高文化品位。”可見在閱讀內容上,還是需要有所選擇的。而小學生對讀物的選擇比較盲目,因此需要教師和家長密切配合,正確引導學生的閱讀傾向。

劉世輝老師參加全國中小學高效課堂教學策略與方式創新研討會
英國哲學家培根說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有著五千年深厚底蘊的中國文化經典,散發著濃郁的芳香。學生通過閱讀經典,可以領略古詩詞豐富的意蘊和鮮明的藝術特色,還能陶冶情操,拓寬視野,增強語言積累,豐厚知識儲備,提高文化品位。因此,教師應有計劃地引導學生閱讀并背誦一些經典。如:低年級誦讀《弟子規》,中年級誦讀《三字經》,高年級誦讀《論語》。同時,將《語文課程標準》推薦的75篇古詩文,細分至不同年級的不同學期,中高年級還可適當地補充詩歌和散文。可以充分利用晨讀和課前三分鐘的時間,讓學生進行朗讀和背誦,既不讓學生感到負擔過重,又能在反復的吟誦中,讓經典浸潤學生心靈。
古羅馬哲學家塞涅卡說:“如果你想從閱讀中獲得值得你永遠銘記在心的知識,你就應該花更多的時間去研讀那些無疑是富有天分的作家的作品,不斷從他們那里取得養料。”市場上的書,五花八門,魚龍混雜,孩子們選擇“讀什么”十分重要。我們可以通過逛書店、上網查資料等形式,為孩子們推薦優秀閱讀書目;邀請兒童文學專家或作家走進校園,推薦圖書,拓寬視野;學生將自己讀過的好書與大家分享,進行好書推薦等。凡是貼近孩子們生活的作品,更能吸引孩子閱讀。我們可以讀名家的童話,感受文字傳遞出的溫暖與美好;讀涵蓋諸多領域的科普類書籍,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極大的培養……
在小學階段,隨著經典的不斷積累,孩子們的語文素養逐步提升,為今后的發展夯實基礎。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的閱讀動向,使學生暢游在書的海洋中,與經典相伴,與名家同行,讓書香與夢想齊飛。
俗話說,好習慣使人終身受益。當孩子們從親近閱讀到愛上閱讀,并慢慢享受閱讀時,多希望他們能把閱讀當作一種習慣,讓書香陪伴他們幸福成長,讓良好的讀書習慣助益終身。
習慣的養成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不能單單靠教師個人的力量,需要家校聯手來促成。據說,猶太人在孩子出生后不久,父母就把蜂蜜灑在《圣經》上,讓他們去舔,讓孩子從小就感到書是甜的,由此來培養孩子的閱讀習慣。可見,我們引導孩子去閱讀時,更重要的是讓孩子“渴望閱讀”。教師可以在校園中讀書給孩子聽,和孩子們一起靜靜地享受閱讀時光;家長在家中和孩子一起親子閱讀,或是讀給孩子聽,孩子讀給家長聽等,每天安排一個固定的時間,初期可以是10-15分鐘。當孩子能夠自覺去讀書,有了閱讀的習慣,就不用老師和家長陪或催才去讀,而是孩子主動地鉆到書堆中去。
孩子們對閱讀有了熱情后,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因為沒有充足的時間,逐漸冷落了閱讀;另一種是沉迷于閱讀,看得如癡如醉,又冷落了其他學科。閱讀時間的保障,可以由教師來調控,家庭作業可以是少量的書寫和閱讀、背誦,這樣孩子們就能輕松地投入到書海當中。而孩子手不釋卷,閱讀時間過長也不行,因為這會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和第二天的學習。家長可與孩子計劃好每天閱讀的時間,若是孩子因為其他事情影響了閱讀時間,或是捧著一本好書舍不得放下時,那就引導他提高閱讀的速度。一定要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要知道休息是為了更好地學習。當孩子能科學合理地分配時間,盡情地在知識的海洋徜徉,就會收獲閱讀帶來的豐富體驗。

劉世輝老師參加影子教師培訓學習
在電子閱讀率高于紙質閱讀的今天,筆者依舊認為好書需要捧起來讀,并且要不斷地回味。一本好書,是值得多讀幾遍的。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閱讀時,我們可以準備一個專用的采集本,把好詞佳句或片段摘錄下來;或將閱讀時的疑問或體會寫在書中空白處;還可用思維導圖將文章的主要內容提煉出來,甚至能在閱讀過程中將自己與作者、文本碰撞出的思維火花記錄下來,進行創作,這可是件十分美妙的事。能在閱讀中體會作者的布局巧思,賞析妙詞佳句,這不只是簡單的閱讀,而是在讀中積累,讀中思考,并在思考中創作,真正達到以讀促思,以讀促讀,以讀促寫的境界。
“一日無書,百事荒蕪。”讓閱讀成為孩子的愛好與習慣,讓書籍成為孩子的良師與益友。作為小學語文教師的我們,更要以身作則,做好榜樣,積極投身海量閱讀,不斷提升自身素養,努力地充實與完善自我。更好地引導孩子與諸多高智的人對話,讓書籍成為孩子們的營養品,真正感受海量閱讀帶來的巨大能量——腹有詩書氣自華,最是書香能致遠。

劉世輝老師正在為學生上語文課
劉世輝,男,1971年生,江西省蘆溪縣人,現任江西省萍鄉市蘆溪縣蘆溪二小黨支部書記,小學特高級教師,江西省中小學語文骨干教師,萍鄉市小學語文學科帶頭人,中國教育學會小學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第四屆全國百名優秀小學校長,全國立德樹人實踐先進個人。執教以來,堅持在教學第一線,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先后在《中國德育》《育人》《輔導員》《語文教學通訊》《教師報》《語文報》等報刊發表學術論文40多篇,并多次獲得國家級一、二等獎,省級一、二等獎;主持的省級課題《新課程理念下小學習作教學多元化、層次化研究》被評為優秀課題;指導易雯霞老師參加江西省首屆“贛教杯”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競賽榮獲一等獎,指導學生的習作在省級以上刊物發表200余篇。
◎ 作者/ 劉世輝 蘆溪二小黨支部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