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瑞雪
佳木斯市中心醫院神經內科,黑龍江佳木斯 154002
腦梗死屬于臨床較危重的疾病之一,近年來臨床發病率逐漸提升,若患者發病后未得到及時救治,則會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1]。臨床當前治療腦梗死的方法較多,不同方法應用于不同患者,所表現出的臨床療效均存在顯著差異,為此,為進一步了解卒中單元治療對腦梗死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該次研究對象篩選69例腦梗死患者,實行分組對照,一組采用卒中單元治療,一組采用常規治療,康復效果均不同,現將研究結果展開如下報道。
該次選取69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以不同治療方法為依據分組:實驗組35例,45~80歲,年齡均值(62.50±4.63)歲;男女例數比:21 例/14 例;參照組34 例,46~78 歲,年齡均值(61.20±5.66)歲,男女例數比:20例/14例。臨床對69例患者行頭顱CT、MRI診斷,均與臨床診斷標準相符;所有患者均完全排除腦出血、顱壓過高、高血壓、嚴重精神障礙、其他合并惡性腫瘤等患者。觀察2組患者信息,發現結果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參照組 采用常規治療:入院后,醫務人員對患者行神經內科常規治療,予以患者控制血糖、改善循環、保持酸堿平衡、水電解質平衡、降血壓、調脂、抗栓等治療,待病情穩定2~3 d后,根據具體病情變化展開康復指導訓練。
1.2.2 實驗組 采用卒中單元治療,方法為:①構建卒中單元管理小組:組員有康復治療師、臨床醫師、護理人員等,推選組長負責管理,而后制定相應的卒中單元治療內容,涉及康復訓練、按摩等;②康復訓練指導:經專業康復治療師根據患者實際病變變化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及指導,對于急性期患者,對于急性期患者需指導其絕對臥床休息,選擇適宜體位,確保各個關節位于功能位,待生命體征保持穩定后可進行康復訓練。比如,指導患者做癱瘓肢體肌肉、關節鍛煉、體位變換、肢體擺放等訓練[2]。訓練需由大關節至小關節,從簡單至復雜,并于患者承受范圍內指導訓練,以免勞累。在患者坐位期,可予以平衡練習,保持有效坐位,多練習肌力,下床后可慢慢幫助患者站位、步行、上下樓梯,而后根據恢復情況指導患者作相應的語言、生活訓練。③按摩:待患者病情穩定以后,臨床針對其病情變化安排康復治療師對其進行穴位按摩,,每日按摩兩次,每次按摩20 min左右,在按摩穴位時,按摩力度需以患者耐受程度為主。比如,在按摩上肢時,可輕輕按揉曲澤、手三里、天府、外關、內關、合谷等穴位,時間保持在5 min左右;按摩下肢時,用食指、拇指輕輕按壓昆侖穴、足三里、雙膝眼穴,而后按壓血海、伏兔、陽陵泉、梁丘等。
臨床對2組肢體運動功能、神經功能進行評定:①肢體運動功能:選FMA運動功能評分,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表明肢體功能恢復效果越高;②神經功能:選腦卒中量表展開評分,分數介于0~35分,量表包含11項內容,分數越高,表明神經功能恢復效果越差[3]。
臨床對2組治療有效率展開評估,治療后,發現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45.0%~100.0%,即顯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18.0%~44.0%,即有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降低低于18.0%,即無效。總有效率等于顯效率與有效率之和。
選SPSS 20.0統計學軟件展開數據處理,針對文中涉及的有效率、上肢/下肢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缺損等統計結果,以(%)、(±s)表示,分別進行 χ2檢驗,t檢驗,若2組上述指標對照,(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實驗組35例:顯效23例,有效11例,無效1例;參照組34例:顯效16例,有效10例,無效8例,比對可知,實驗組有效率97.14%,明顯高于參照組76.47%(P<0.05)。
治療后,2組上肢/下肢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缺損等評分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 1 2 組康復效果對照[(±s),分]

表 1 2 組康復效果對照[(±s),分]
組別 上肢運動功能 下肢運動功能 神經功能缺損實驗組(n=35)參照組(n=34)95.64±3.81 78.81±5.49 96.56±2.66 77.28±3.61 5.14±1.22 19.37±2.16
臨床認為,腦梗死是因各種因素阻礙機體腦組織血液供給,從而伴發缺血、缺氧壞死,造成管腔狹窄甚至是閉塞,臨床表現為神經功能缺失,若未及時救治則會嚴重威脅其生命安全[4]。因此,臨床應選用一種安全、高效地治療方法來治療腦梗死患者,這對改善患者的病情、幫助其恢復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缺損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
該次以69例腦梗死患者為研究對象,分別采用卒中單元(實驗組)、常規治療(參照組),結果發現,實驗組總有效率97.14%,比參照組76.47%高(P<0.05);2組上肢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神經功能缺損等評分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臨床將卒中單元治療方法運用到腦梗死中,效果明顯,經對患者實施康復訓練、肢體康復、語言訓練、按摩等綜合療法,可明顯改善預后。卒中單元療法運用時,需很多人員積極參與,既能在固定病房中,也可和其他科室合作,組間治療團隊,團隊各成員發揮自己的作用,從而幫助患者及早康復[5]。
綜上所述,臨床選卒中單元治療腦梗死,能夠明顯提升臨床康復效果,使患者運行功能、神經缺損得以明顯改善。
[1]楊清泉,周婷婷,林喬,等.超聲波溶栓治療急性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效果觀察[J].中國民康醫學,2016,28(18):62-63.
[2]韋玉魯.康復治療介入時機對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5,13(18):2112-2114.
[3]王世剛.康復治療介入時機對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7,15(9):163-164.
[4]聞萬順,葉祥明,李厥寶,等.早期綜合康復訓練對腦梗死患者的康復效果及NHISS評分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7,55(9):111-113.
[5]徐麗,植秋嬋,關素芳,等.5E康復模式對腦梗死偏癱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J].中國傷殘醫學,2016,24(10):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