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林
渠縣中潤醫院普外科,四川達州 635000
上消化道穿孔是外科常見急腹癥,消化性潰瘍是其最主要誘發因素,由于潰瘍程度不斷加深,最終穿透肌層、漿膜層,甚至穿透胃或十二指腸壁后出現的穿孔表現,形成胃結腸瘺。現目前臨床治療主要以穿孔修補術為主,配合清洗腹腔與引流治療,可達到理想治療效果,此外近年來隨著臨床微創技術不斷優化、改進、普及,腹腔鏡手術在上消化道穿孔中應用廣泛,具有術中創傷小、患者恢復快、住院時間短、并發癥少等優勢[1]。加速康復外科理論(FIS)是上世紀90年代提出的護理措施,主要作用于圍術期全面處理措施,以改善患者營養、減少應激反應、加速康復等為目的[2],現將FIS護理模式應用于外科上消化道穿孔癥狀中,通過回顧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1月在該院行腹腔鏡下消化道穿孔修補術32例患者臨床資料,探討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腹腔鏡上消化道穿孔修補術中的應用效果,為臨床護理干預措施選擇提供參考資料,現報道如下。
回顧性分析2015年4月—2017年1月在該院行腹腔鏡下消化道穿孔修補術32例患者臨床資料,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各16例患者,年齡30~65歲,平均年齡(42.3±8.7)歲,平均發病時間(6.8±3.4)h,穿孔大小平均(7.5±2.6)mm,腹腔積液平均(387.63±71.41)mL,根據穿孔部位:胃11例,十二指腸21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隨機分為對照組16例給予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16例給予加速康復外科理念,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處理方式比較
觀察并記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下地活動時間、首次進食時間、住院時間、C-反應蛋白(CRP)指標。
該院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下地活動時間、首次進食時間、住院時間、C-反應蛋白(CRP)等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比較(±s)
注:與對照組相比,*P<0.05。
組別 肛門排氣時間(d) 首次進食時間(d)下床活動時間(d) 住院時間(d) 住院費用(d)CRP指標術前 術后觀察組對照組(1.0±0.1)*2.0±0.9(1.1±0.2)*2.5±0.4(1.4±0.5)*3.0±0.6(4.6±0.6)*5.9±2.1(9.1±1.1)*10.4±1.3 37.3±6.1 36.8±7.4(36.7±8.6)*32.5±6.5
加速康復理念主要以利用諸多已經證實的措施為核心,如患者精神或體質等準備、麻醉方式、鎮痛效果、微創技術的應用、促進術后康復的多種方法,達到減少患者圍術期創傷、應激水平的降低、并發癥情況的減少等目的,對患者康復給予促進、加速作用,積極改善患者預后[3-4]。
FIS較為合理的應用主要包括對患者疼痛因素、活動受限、心理應激、輸液因素、胰島素抵抗等,減少對患者機體影響,通過該次研究總結體會為:①術前為患者講解治療過程并給予心理干預,減少患者不良情緒,提高其治療依從性;②術前可給予患者一定程度的糖負荷,可對胰島素分泌產生促進作用,可有效改善患者術后胰島素抵抗,更加助于對患者血糖控制;③術中盡量保證患者體溫正常,麻醉可選取全身+硬膜外麻醉方式,以保證患者術后快速清醒,降低患者應麻醉導致的不良反應;④術后給予多種鎮痛方式,以保障患者盡早下床活動,術后早期飲水進食則為腸道功能恢復創造有利條件,肛門排氣不是恢復飲食的主要條件,早期進食可有效增加機體營養支持,促進傷口愈合;⑤從該次研究結果處可以看出觀察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下地活動時間、首次進食時間、住院時間、C-反應蛋白(CRP)等指標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由此提示加速康復理念術后手術創傷小,同時患者營養恢復時間較快,效果更佳。
綜上所述,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腹腔鏡上消化道穿孔修補術中的應用效果顯著,更加安全、有效、可行,具有臨床應用及推廣價值。
[1]劉敏.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泌尿外科腹腔鏡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7,1(3):85-87.
[2]王輝,王堅.加速康復外科理念指導下的日間腹腔鏡膽囊切除術1400例分析[J].肝膽胰外科雜志,2017,1(7):6-9.
[3]徐宗洲,張蕭玲,張芬,等.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腹腔鏡下子宮肌瘤剔除術患者圍手術期的應用[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2017,4(12):488-490.
[4]李巧鳳.循證的加速康復外科理念在舌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中國社區醫師,2017,10(14):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