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云清
龍馬潭區人民醫院放射科,四川瀘州 646100
隨著交通運輸業發展速度的不斷加快,脊柱損傷發生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其在全身骨折中所占比例約為5%[1]。治療脊柱損傷過程中,處理不當很可能會留下后遺癥,影響患者術后恢復,因此,及時行有效的診治和康復恢復極為重要。該次研究主要探討將CT、核磁共振(MRI)檢查應用于核磁共振康復恢復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66例于2015年7月—2016年8月期間在該院接受治療的脊柱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均為脊柱外傷引起的脊髓損傷。排除存在神經退行性疾病患者。性別:男37例,女 29 例;年齡:25~68 歲,平均(45.7±7.4)歲;致傷原因:30例為交通事故傷,20例為重物墜落傷,14例為高空墜落,2例為其他;病變部位:20例為胸椎,18例為頸椎,16例為腰椎,12例為骶椎。
CT檢查:應用儀器為GE16排螺旋CT,型號Bright Speed Elite Select。 患者受檢前禁食 6~8 h,患者取平臥位,選用CE16排型號螺旋CT行平掃及增強掃描。參數設置為300 mA,120~135kV,層厚、重新建層厚分別為3、5 mm,矩陣為512×512,FOV值為36 cm。
MRI檢查:檢查所用儀器為超導MR掃描儀(型號:PHILIPS1.5T),8通道體部線圈,實施平行掃描,掃描橫斷位FRFSE T2WI+抑脂技術TE2 ms及TE170 ms,橫斷位為FRFSET2WI+抑脂技術TE80ms及TR7500ms,層距、層厚均設置為4 mm,矩陣為256×256,FOV為36 cm,均行次成像采集,序列選用SE,行T1加權,參數設置為450 ms,10~20 ms,快速SE序列參數為3 000 ms/110 ms。
MRI診斷標準:選用回波自旋的順序實施排序:脊髓以及骨質疏松在T1加權,骨髓,加權顯像后對于椎間盤T1加權、韌帶、蛛網膜下腔等均能夠顯示清晰程度。以強度遞減作為根據,可排序:脂肪、髓核、骨髓、骨質疏松、骨髓、肌肉、腦脊液、纖維環、骨皮質和韌帶。CT診斷標準:患者椎體移位能夠以雙環征作為根據進行確定,顯示頸椎鉤突,椎小關節骨折脫位,是否可以顯示出脫位具體情況。
以SPSS 20.0統計學軟件統計和分析數據,計數資料比較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66例患者術后半年均接受CT檢查,有61例為脊柱骨折,多數骨折前緣變窄的楔形改變均在半年后得到有效糾正,有4例后緣變窄恢復良好,骨折線顯示清晰,術后6個月,骨折得到良好恢復,邊緣顯示清晰;CT顯示椎體碎骨片得到有效清除;后縱、前縱韌帶損傷密度均具有良好均勻性;椎間盤疝、椎間盤形態改變情況均得到完全解除,擠壓脊髓的壓迫也得到解除,但椎間盤密度未受到影響。66例患者術后半年均接受MRI檢查,檢查顯示:103例患者經6個月康復恢復后,骨折線顯示清晰;骨折均可得到良好復位,椎弓、椎板、橫突、棘突等存在的異常信號均表現出明顯減弱,詳細表現如下:手術實施之前可辨出清晰辨認的硬脊膜囊數量、碎骨片數量等均與CT檢查現實保持良好一致性;快速SE序列呈現出T2WI高信,號,SE序列呈現出T1WI低信號,患者在康復恢復6個月之后,相關信號的降低、增高程度均為明顯性;曲度變化顯示具有良好清晰度,周圍軟組織信號均表現出明顯減弱,軟組織存在的腫脹以及血腫均可有效清除;在術后6個月,患者相關病理產物均能夠得到有效清除,神經根壓迫以及椎管容積迫均顯示均與CT檢查一致;可見前后縱韌帶緩解明顯,撕裂部位損傷快速SE序列表現出T2WI高信號顯著減弱;脊髓損傷快速SE序列表現為T2WI、T1WI均有明顯緩解;椎間盤損傷顯示與CT一致,信號有明顯減弱,但缺乏均勻性,髓核內斑點塊SE序列表現為無明顯性的T1WI低信號;
術后,患者經過6個月康復恢復后接受檢查,CT顯示,骨折線愈合顯像具有良好清晰度,MRI清晰度相對較弱;CT檢查椎弓、椎體骨折線愈合顯像顯著優于MRI,CT檢查在特殊部位骨折、無變形椎體列為骨折康復恢復評價上的效果顯著優于MRI。但是在脊髓損傷、韌帶損傷、軟組織損傷、神經根損傷康復恢復評價上,與CT比較,MRI表現出更高的清晰度和敏感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表1 兩種檢查康復恢復評價效果比較
在脊柱損傷患者康復恢復中,應脊柱關節關系錯綜復雜,行常規X平片檢查無法對損傷恢復情況進行有效判斷,進而無法對療效及預后進行精確判斷。在影像學技術快速發展推動下,MRI技術逐漸被應用于脊柱損傷康復恢復評價中。MRI在韌帶撕裂傷、脊髓損傷方面表現出更高敏感性,應用于康復恢復中可對脊髓損傷具體恢復狀況進行準確判斷,脊髓挫裂傷康復成像具有良好清晰度[2]。因此,該種檢查方式可作為脊髓形態學檢測的一個重要手段。通過T1WI信號,可對脊髓內部血腫、水腫恢復情況進行有效判斷,且可多方位成像,在骨小梁結構破壞檢查上表現出獨特優勢,在康復恢復評估中具有重要價值。CT檢查具有立體成像、掃描速度快、容積數據采集等特點,適用于高密度物質的立體成像,在脊髓康復恢復評估中存在其獨特優勢,在骨折線愈合判斷上表現較高敏感度。該次研究結果顯示,在脊柱損傷患者康復恢復評估檢查中,與CT檢查比較,MRI檢查在脊髓損傷、韌帶損傷、軟組織損傷、神經根損傷康復恢復評價上表現出更高的清晰性和敏感性,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在單純無變形椎體裂紋骨折、特殊部位骨折康復恢復評價上,在顯示椎體、椎弓骨折線、骨折片移位方面,CT檢查表現出更大優勢。
綜上所述,核磁共振檢查、螺旋CT應用于脊柱損傷患者康復恢復評價中,二者均存在各自的優缺點,聯合應用兩種方式進行評價能夠取得更理想效果。
[1]莫海賓,潘枝婉,陳源凱.核磁共振用于脊柱損傷診斷的影像特征及價值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14(2):452-453.
[2]張靚.脊柱脊髓損傷患者MRI成像的診斷與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9(61):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