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雪梅
佳木斯市傳染病醫院肝病科,黑龍江佳木斯 154003
手足口病為近年來兒科臨床治療中一種較為常見的傳染病,主要致病原因為腸道病毒感染。年齡小于5歲的兒童為該病的高發群體[1]。患病后,患者手、足、口腔幾個部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皮疹、皰疹,如未能及時接受有效治療可發展成潰瘍,甚至可引發腦炎、心肌炎等嚴重并發癥,對患兒健康造成嚴重影響,甚至可威脅患兒生命安全[2]。在該類患兒治療過程中,護理干預的實施對療效的提高、患兒的康復具有重要意義。該次研究主要探討對重癥手足口病患兒行綜合護理干預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160例于2015年1月—2016年1月期間在該院兒科接受治療的重癥手足口病患兒作為對象。入選標準:臨床資料有效且完整者,符合HFMD診斷標準[3]者,GCS小于8分者,為普通型者。排除標準:患有糖尿病或有家族糖尿病史者,有腦損傷及遺傳代謝性疾病者,近期使用過大量激素或接受過輸血者。按照護理干預模式的不同,將患兒分為對照組 (n=80)、觀察組(n=80)。 對照組性別:男50例,女30例;年齡:4 個月~6 歲,平均(2.5±0.5)歲;病程:3~15 d,平均(11.5±1.3)d。 觀察組性別:男 48例,女 32 例;年齡:5 個月~5 歲,平均(2.8±0.2)歲;病程:3~18 d,平均(12.1±1.1)d。在入選患兒一般資料對比上,組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對患兒臨床癥狀進行仔細觀察,對生命體征進行密切監測,做好患兒飲食、皮膚護理。觀察組給予綜合護理,具體護理如下:①組建護理小組,制定護理方案:由專業技能熟練且臨床經驗豐富的兒科護理人員組成護理小組。護理人員對患兒實際病情、護理需求進行評估,明確導致相關并發癥發生的主要原因、影響患兒生活質量的主要因素,然后再對患兒行針對性護理。②加強基礎護理:對患兒脈搏、體溫、心肺、神志等生命體征的變化情況進行密切監測,仔細觀察患兒循環、呼吸神經系統變化情況,及時發現并發癥。嚴格遵醫囑行藥物、物理降溫,防止患兒因出汗過多虛脫。③加強健康指導及心理護理:充分運用口頭講解、圖片、視頻等多種方式,加強對患兒、家屬進行健康宣教,使其對手足口病相關知識、治療措施、治療效果、注意事項等有更多了解。通過與患兒一起看圖書、看動畫片、做游戲等方式幫助患兒緩解不良情緒,增強其對醫護人員的信任。④加強營養支持。重癥手足口患兒機體往往處于高應激狀態,需保證機體營養成分的攝入。護理人員以患兒年齡、病情作為根據,計算出患兒每日所需熱量,然后為其制定個性化飲食方案,保證機體營養攝入的均衡性。⑤呼吸道護理:指導年齡稍大患兒進行有效咳痰、咳嗽,做好患兒的翻身叩背護理,使其痰液能夠及時得到有效排出。及時將患兒鼻、口、咽分泌物清理干凈,痰量較多患兒給予激素類噴劑。⑥指導家屬參與護理:護理人員加強對家屬進行健康宣教和護理指導,提高家屬護理能力,并鼓勵家屬積極參與患兒護理。
觀察并記錄2組患兒并發癥發生情況、生活質量狀況、癥狀消失及住院時間。采用少兒主觀生命質量問卷調查表對患兒生活質量改善情況進行評估。量表內容主要包含生活環境、家庭生活、軀體情感、焦慮及抑郁體驗等,得分越高,表明患兒生活質量越好。
以SPSS 20.0統計學軟件作為工具對數據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比較行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行χ2檢驗。以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平均癥狀消失、住院時間分別為(6.18±1.1)、(6.44±1.0)d,均顯著短于對照組的(8.43±1.4)、(8.85±1.3)d(P<0.05)。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 6.25%(5/80),對照組為 20.00%(16/80),觀察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觀察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詳情見表 1。
表1 2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表1 2組患兒生活質量評分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組別 生活標分軀體標分同伴交往抑郁標分焦慮標分家庭標分對照組(n=80)觀察組(n=80)5.0±1.2(6.3±1.1)a 4.6±1.3(5.8±1.1)a6.4±1.3 6.5±1.5 4.7±1.2(5.7±1.4)a 4.6±1.2(6.1±1.5)a 6.6±1.4 6.7±1.2
常規護理應用于重癥手足口患兒的臨床護理中時,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為護理工作的開展缺乏系統性、標準性和針對性,因此往往無法取得理想效果[4]。而綜合護理的實施,①組建優質護理小組,組間成員均是具備扎實護理技能且擁有豐富護理經驗的兒科醫護人員,因此,其能夠更好的為患兒提供標準、優質、針對性護理服務,保證護理質量。③在對患兒具體病情、護理需求進行全面評估的基礎上行護理干預,可有效降低護理服務的盲目性,提供護理針對性,進而保證護理的規范性,使患兒實際生理及心理護理需求能夠得到更好滿足,促進患兒臨床癥狀得到更好改善。③對患兒行營養支持、呼吸道護理、心理護理等針對性護理干預,最大限度控制并發癥發生風險,使患兒能夠得到更快康復。④在實施綜合護理干預模式中,護理人員還重視對家屬實施護理教育和指導,使家屬能夠積極參與患兒護理中,提高護理工作效率和質量[5]。該次研究中,觀察組患兒接受綜合護理后,患兒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生活質量顯著高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將綜合護理應用于重癥手足口患兒的臨床護理中,可有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兒生活質量。
[1]尚貴花.重癥手足口病患兒應用前瞻性護理干預的臨床效果觀察[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7,15(3):452-453.
[2]王曼麗.重癥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的綜合護理干預及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6,09(20):859-860.
[3]楊小路.綜合護理干預對60例手足口病合并腦炎患兒的效果分析[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15(10):51-52.
[4]張梓童.優質護理干預在重癥手足口病患兒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實用臨床醫藥雜志,2016,11(14):194-195.
[5]袁知明.優質護理和常規護理在重癥手足口病患兒中的應用對比[J].實用中西醫結合臨床,2016,18(12):527-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