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守健
日照市嵐山區虎山衛生院,山東日照 276806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以關節炎癥為主要表現的全身免疫性疾病[1],腕關節等小關節手累積的持續、對稱性關節炎癥為其主要臨床表現,病理表現為軟骨及骨破壞,最終可致關節形態改變及功能喪失,導致患者終身殘疾[2]。該研究為探討抗-CCP抗體與RF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價值,將2016年2月—2017年1月參與抗-CCP抗體與RF指標檢測的人員的血清相關指標進行對比,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2016年2月—2017年1月收治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作為A組,另選取同期的非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作為B組,健康志愿者為C組,3組體檢人員各30例,具體如下:A組:男性患者11例,女性患者19例,年齡范圍在11~76歲,平均年齡為(44.36±5.74)歲。 B組:男性患者:女性患者=10:20,年齡范圍在13~75歲,平均年齡為(45.13±5.61)歲。 C 組:男性:女性=12:18,年齡范圍在 14~78歲,平均年齡為(46.69±5.58)歲。 3 組體檢人員的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所有體檢者均于空腹狀態下抽取靜脈血,劑量為5 mL,予以3 000 r/min離心分離10 min,并于-20℃下的冰箱內進行保存,待檢驗[3]。采取全自動化分析儀,速率散射比濁法對其血清RF濃度進行檢驗,采取抗-CCP抗體酶聯免疫吸附測定試劑盒對其抗-CCP抗體濃度進行檢驗[4]。
觀察并統計3組體檢人員的血清中抗-CCP抗體及RF指標濃度及陽性率。血清RF濃度>20U/L則為陽性,血清中抗-CCP抗體濃度>15RU/ml則為陽性。
該文數據均經過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3組體檢人員的血清中抗-CCP抗體及RF指標濃度為計量資料(±s)表示,t檢驗,其血清中抗-CCP抗體及RF指標陽性率為計數資料[n(%)]表示,χ2檢驗。當P小于0.05時,表示3組體檢人員經檢驗后的各項指標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A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血清-CCP抗體濃度為(21.55±10.63)RU/mL,血清中 RF 濃度為(58.02±22.35)U/mL,均較 B、C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結果如表1所示。
表1 對比3組體檢人員的血清-CCP抗體及RF濃度(±s)

表1 對比3組體檢人員的血清-CCP抗體及RF濃度(±s)
注:* 與B、C2組相比較(P<0.05)。
組別 血清中R F(U/m L) 血清中抗-C C P抗體(R U/m L)A 組(n=3 0)B 組(n=3 0)C 組(n=3 0)F P(5 8.0 2±2 2.3 5)*1 8.6 9±1 2.4 5 8.2 1±4.0 5 1 2.0 2 0.0 1(2 1.5 5±1 0.6 3)*9.2 2±3.7 1 3.4 5±1.6 0 1 1.5 4 0.0 1
A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血清中抗-CCP抗體、血清RF陽性率分別為66.67%及83.33%,均高于B、C2組(P<0.05),具體結果如表 2 所示。

表2 對比3組體檢人員的血清-CCP抗體及RF陽性率[n(%)]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以關節滑膜慢性炎性病變為主要臨床癥狀[5],具有診斷難,發作反復等特征,在不得將該病完全根治的情況下,避免關節囊破壞,對關節功能最大限度的保護[6],以此提高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生活質量為其主要治療目的,故把握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時期尤為重要,對此臨床中應遵循早診斷、早治療的原則。類風濕因子又稱RF,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血清中發現,是以IgG變性的自身抗體,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的關節液及血清中廣泛存在,其IgM用于類風濕性相關疾病的檢測,且50%以上的患者表現為RF陽性,但特異性較低。相關研究表明[7],類風濕性關節炎特異的抗中間絲相關蛋白抗體識別的表位的必需成分為胱氨酸殘基,可與大鼠食管的上皮細胞角質層及人體的上皮細胞角質顆粒發生反應,且可與其特有的結構結合,故臨床中將瓜氨酸作為識別血清抗中間絲相關蛋白抗體的重要抗原決定簇。血清抗-CCP抗體濃度為自身抗體,亦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敏感的早期診斷指標,可對類風濕性關節炎進行鑒別,且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及特異性,且較血清抗-CCP抗體陰性患者,其-CCP抗體陽性患者的骨破壞程度更大。
該文研究數據顯示,A組類風濕關節炎患者的血清-CCP抗體濃度、血清中RF濃度分別為 (21.55±10.63)RU/mL、(58.02±22.35)U/mL, 均高于 B、C2組,(P<0.05),且血清-CCP抗體及RF陽性率分別為66.67%及83.33%,均較B、C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表明了通過血清抗-CCP抗體及RF聯合診斷,可及時檢出類風濕性關節炎,且敏感性更強。
綜上所述,抗-CCP抗體與RF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價值顯著,具有較高的陽性率,可為臨床中類風濕關節炎的確診提供有力依據。
[1]常岐,徐志剛.抗CCP聯合RF檢測對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應用價值[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6):271-271.
[2]黎曉綺,郭翼華.比較抗CCP抗體、AKA、RF和GPI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價值[J].中國衛生產業,2014,11(28):174-175.
[3]舒少為,蔡長爭.自身抗體RF CCP AKA及RF—IgM聯合檢測診斷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價值[J].浙江臨床醫學,2016,18(7):1325-1326.
[4]王婷.AKA、CCP、RA33、RF聯合檢測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臨床診斷價值[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20):96-98.
[5]全碧波.類風濕關節炎患者抗CCP抗體、RF、hs-CRP和ESP檢測意義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6,8(27):91-92.
[6]盧海根,涂蘇敏,皮穎.RF和抗CCP抗體定量檢測在診斷類風濕關節炎中的臨床作用[J].實驗與檢驗醫學,2015,33(4):476-477.
[7]宋月娟,哈小琴,馮強生等.血清CRP、Anti-CCP及RF檢測在類風濕關節炎診斷中的應用[J].西北國防醫學雜志,2015,36(12):805-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