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三晉
眉山心腦血管病醫院神經內科,四川眉山 620010
腦卒中為一種對人類健康造成嚴重危害的軀體疾病,患病后,多數患者均因為日常生活能力的降低或完全喪失而產生悲觀失望、抑郁等不良情緒。腦卒中后抑郁為腦血管病中一種較為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為30%~50%[1]。腦卒中引發抑郁發生后,患者生活質質量、睡眠質量均會收到嚴重影響。該次研究主要探討聯合應用心理療法和足療對腦卒中后抑郁性失眠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擇該院于2016年3月—2017年2月期間收治的腦卒中后抑郁性失眠患者共70例作為該次研究的分析對象。入選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者;符合1996年由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進行修訂的《各類腦血疾病診斷要點》中的診斷標準[2]者;HAMD評分為輕~中度抑郁癥者(評分為8~35分);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分>7分者;意識清楚,未服用過安眠藥物,或停藥時間超過2周者;無既往睡眠障礙病史者。診斷標準如下:行頭部CT檢查或MRI檢查證實為腦出血或腦梗死;失眠癥、抑郁癥診斷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診斷標準[3];選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評估患者抑郁程度。排除標準:非腦血管病變導致睡眠障礙者;最近1周出現發熱或感染者;存在智力障礙、精神疾病、癡呆病史以及嚴重腦心腎等重要器官系統性疾病、惡性腫瘤等嚴重并發癥者;存在藥物過敏史者;糖尿病足及足部存在皮膚破損者;重癥抑郁癥者(HAMD超過35分)。
按照隨機數字法,將入選7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觀察組,各組均為35例。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 44~85 歲,平均(66.5±5.7)歲;腦卒中病程:9~47d,平均(30.5±6.7)d。 觀察組男 21例,女 14例;年齡 43~84 歲,平均(65.8±5.8)歲;腦卒中病程 8~48 d,平均(31.3±6.9)d。兩組在患者一般資料構成比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常規神經內科處理,措施主要為對癥治療、支持治療、腦循環改善、行卒中二級預防、給予腦代謝活化劑、肢體功能改善康復治療等。對照組在此基礎上行心理療法,具體治療如下:①指導患者睡眠衛生:保證患者床鋪能夠保持好干凈、舒適,保證室內環境清潔衛生、安靜、合理控制光線及溫濕度,指導患者每日堅持做適度、有規律的運動鍛煉,入睡前禁止大量飲食、飲水,嚴格要求并督促患者定時作息;②實施睡眠限制療法:指導并嚴格要求患者做好睡眠日記,每日對上床、入睡、起床等相關信息進行詳細記錄,指導患者周期性對臥床時間進行合理調整;③加強放松訓練指導:護理人員指導患者正確掌握相關放松技術,入睡前通過聽輕音樂、深呼吸等方式自我放松;④鼓勵患者積極參與社交活動,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樹立信心。該方案在患者每晚臨睡前實施1次,30 min/次,共治療4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治療基礎上加施中藥足療。將溫度為40~50℃的溫水1 500~2 000 mL倒入浴盆中,然后再將中藥溫經散寒洗劑溶于水中。藥劑組方為毛皮樹根120 g,附子、桂枝、干姜、當歸、赤芍、花椒、麻黃、細辛、紅花各30 g。藥物與水二者的比例為3:100%。患者將雙足浸入藥液中,然后進行揉搓,水溫下降時及時將熱水加入,雙足浸浴時間為20~30 min/次,浸泡至下肢、背部均微有汗出。患者在睡前浸浴雙足1次,共治療4周。
在治療前、后均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對患者相關癥狀的改善情況進行評估。無抑郁癥狀:HAMD量表評分<8分;輕度抑郁:評分為8~20分;中度抑郁:評分為20~35分;嚴重抑郁:評分>35分。PSQI量表主要對患者睡眠質量實施綜合性評估,分值為0~21分,得分越低,表明患者的睡眠質量越好。
失眠癥療效評估:選擇以1993年由國家衛生部制定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作為參照對患者失眠癥治療效果進行評估。痊愈:患者恢復正常的睡眠時間,或者夜間睡眠時間超過6 h,為深沉睡眠,睡醒后精力充沛;顯效:患者的失眠有明顯改善,夜間睡眠時間增加超過3 h,睡眠深度有明顯增加;有效:與治療前比較,患者相關癥狀均有所改善,夜間睡眠時間增加未超過3 h;無效:患者臨床癥狀及睡眠質量均無任何改善,甚至更加嚴重。
以SPSS 20.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行統計學分析;分別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計數資料,分別行t檢驗、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4.29%,對照組為74.29%,觀察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2組失眠癥治療效果比較[n(%)]
治療前,觀察組、對照組的HAMD評分分別為(20.13±3.52) 分、(19.23±3.74) 分,PSQI評分分別為(12.89±3.78)分、(13.38±3.56)分,組間相互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HAMD評分(11.21±3.28)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14.4±3.32)分,觀察組的PSQI評分為(7.11±3.17)分,顯著低于對照組的(9.15±3.53)分,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卒中后抑郁癥發生后,患者生活質量會收到嚴重影響,且有90%患者均有存在明顯睡眠障礙,而抑郁性失眠又會導致抑郁程度加重,導致患者病情惡性循環加重[5]。因此,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患者抑郁、失眠癥狀對腦卒中后抑郁性失眠患者治療效果的提高極為重要。
在腦卒中后抑郁性失眠患者臨床治療中,通過加強心理療法,可促進患者抑郁癥狀得到顯著改善,緩解患者精神壓力,進而使睡眠質量得到一定程度改善。但僅行心理療法總體療效還存在明顯局限性。在中醫學中,失眠病位在心,主要表現為心神失養或邪擾心神,其發病機制體現為陰陽失衡,進而導致氣血失和。因此,從中醫對角度治療失眠癥主要堅持調整臟腑陰陽的原則。中藥足療為我國臨床治療中應用較為普遍一種傳統外治法。因此,臨床上往往選用心理療法聯合藥物方案對患者進行治療。
中醫學認為足部與機體中臟腑、經絡均存在密切關系,實施中藥足浴主要通過藥、熱雙重作用對足部穴位進行刺激,進而實現治療目的。應用中藥足療對腦卒中后抑郁性失眠患者進行治療時,其作用主要通過兩個途徑發揮:①溫熱作用:將雙足浸泡于適當溫度的藥液中時,可促進血液循環,激發末梢神經活躍,增強記憶,可促進臟腑功能得到有效增強,增強機體新陳代謝,使陰陽得到有效調節,進而改善睡眠質量;②藥物作用:藥物有效成分經過足部皮膚發揮作用。該次研究所用中藥劑中,附子具有補益陽氣、回陽救逆功效;干姜、桂枝具有驅散寒邪、發汗解表功效;當歸具有補氣活血功效;紅花具有疏肝理氣、活血通絡功效;花椒、赤芍具有行瘀止痛功效。諸藥聯合使用發揮良好活血通絡、養心安神等功效。該次研究中,選用心理療法聯合足療對腦卒中后抑郁性失眠患者進行治療后,癥狀改善程度顯著優于對照組。
綜上所述,應用足療聯合心理療法方案對腦卒中后抑郁性失眠患者進行治療,可促進患者抑郁、失眠癥狀得到更大程度改善,療效更為確切。
[1]厲三明.米氮平和舍曲林治療以失眠為主訴的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的療效比較[J].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15,14(1):530-531.
[2]張翼,陳繼華,符鵬程.艾地苯醌治療缺血性腦卒中后抑郁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4,9(19):559-560.
[3]劉立偉.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恢復期伴失眠的危險因素探討[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5,15(A1):77-78.
[4]丁翔.溫膽湯加味治療腦卒中后抑郁失眠30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4,11(2):208-209.
[5]王艷紅.淺談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的心理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4,9(5):332-333.
論文寫作技巧——摘要
1.摘要應著重反映研究中的創新內容和作者的獨到觀點;不要簡單地重復題名中已有的信息。
2.研究性文章摘要的內容應包括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主要發現(包括關鍵性或主要的數據)和主要結論,一般應寫成冠以“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結果(Results)”和“結論(Conclusion)”小標題的結構式摘要。
3.綜述類文章摘要的內容應包括綜述的主要目的、資料來源、綜述時所選擇的研究數目及這些研究是如何選擇的、提煉數據的規則及這些規則是如何應用的、數據綜合的最重要的結果和結論。可以寫成結構式摘要,也可寫成指示性或報道-指示性摘要。
4.中文摘要一般使用第三人稱撰寫,不列圖、表,不引用文獻,不加評論和解釋。
5.摘要中首次出現的縮略語、代號等,除了公知公認者外,首次出現時須注明全稱或加以說明。新術語或尚無合適漢語譯名的術語,可使用原文或在譯名后括號中注明原文。
6.英文摘要一般與中文摘要內容相對應,但為了對外交流的需要,可以略詳。
7.中文摘要一般置于題名和作者姓名下方,英文摘要(含英文題名、漢語拼音作者姓名及工作單位)可置于中文摘要的下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