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雪,張斌
四川省革命傷殘軍人醫院神經內科,四川成都 610502
卒中后,患者運動系統上位中樞失去了對下位中樞的控制,這就容易導致被抑制的原始反射釋放,造成肌群協調和肌張力障礙,從而影響患者的平衡能力和運動功能。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是急性卒中偏癱患者發病后最容易出現的問題,采用早期康復訓練可以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1]。同時結合針灸治療,可以刺激其中樞神經系統,調動起機體各種反射,促進癱瘓下肢產生主動的活力,進一步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情況,該文對在該院治療的腦卒中偏癱患者行康復訓練結合針灸治療,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2016年4月—2017年4月期間,該院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100例,根據治療方式的差異性,將患者分為兩組,其中行常規治療的50例患者為常規組,常規組患者中包含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齡最小者42歲,年齡最大者72歲,平均年齡為(62.56±5.17)歲,平均病程為(14.28±3.21)d,腦梗死患者27例,腦出血患者23例。另外50例患者行康復訓練結合針灸治療為結合組,結合組患者中包含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年齡最小者43歲,年齡最大者75歲,平均年齡為(63.17±5.23)歲,平均病程為(15.01±2.79)d,腦梗死患者 28例,腦出血患者 22例。常規組與結合組在年齡、性別、病程以及病變類型等一般資料的比較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進一步對比分析。
常規組采用常規對癥治療,醒腦靜注射液20 mL+氯化鈉250 mL,燈盞細辛注射液40 mL+氯化鈉250 mL,1次/d。結合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采用康復訓練結合針灸治療。其中,康復訓練措施為:首先,引導患者進行翻身訓練、坐下訓練、站立訓練以及步行訓練。其次,用治療儀器刺激患者患肢神經,提高患者的患肢肌張力,促進患者患肢運動功能的恢復。最后要引導患者進行關節活動度的訓練,進行近端屈伸、外展內旋等被動訓練。針灸治療,采用體針治療針刺極泉、伏免、尺澤、髀關、陰陵泉足三里、解溪、血海、三陰交、內關、合谷八邪、梁丘等穴位,平補平瀉為主,持續治療1個月,采取頭針結合體針治療,病灶側頂顳前斜線、頂顳后斜線施針[2]。
該次研究所得數據都采取SPSS 20.0統計學軟件來處理,計量資料主要通過(±s)來表示,同時應用t來檢驗數據,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合組患者經過治療后,偏癱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結合組患者治療后的功能綜合評定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詳見表1。
表1 比較治療后偏癱運動功能評分和功能綜合評定量表評分[(±s),分]

表1 比較治療后偏癱運動功能評分和功能綜合評定量表評分[(±s),分]
組別 治療后偏癱運動功能評分治療1個月 治療4個月功能綜合評定量表評分治療1個月 治療4個月常規組(n=50)結合組(n=50)3.12±1.06 4.02±1.16 4.06±1.15 5.01±1.19 4.23±2.27 5.64±2.14 6.12±3.17 8.14±3.19
腦卒中早期偏癱患者中樞神經受到損害,運動功能障礙偏癱,如果患者沒有及時采用康復訓練,會出現嚴重的腦卒中后遺癥,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不良影響,因此,采用適當的康復訓練十分很重要。與此同時,中醫針灸在腦血管疾病中的廣泛應用,可以改善腦卒中偏癱患者腦部血液循環狀況,起到調和靜脈氣血的作用,針灸治療后,患者大腦皮層產生電活動,偏癱肢體有感覺傳輸到人腦中,且體針治療可以讓肌張力在緊張和緩解之間交替進行,體針治療可以激活患者的運動感覺功能,促進患者側肢功能的恢復。該次研究中,結合組患者經過治療后,偏癱運動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且結合組患者治療后的功能綜合評定量表評分明顯高于常規組(P<0.05),與蔡旭[3]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所述,對偏癱早期患者行康復訓練結合針灸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情況,值得臨床推廣。
[1]殷敏霞,黃麗娟.康復訓練及針灸對偏癱早期患者下肢運動功能恢復的作用[J].按摩與康復醫學,2016,7(16):22-23.
[2]葉水林,黃懷,沈丹彤,等.早期康復訓練對急性卒中偏癱患者步行能力恢復的影響[J].河北中醫,2015,37(3):368-369.
[3]蔡旭.用康復訓練聯合針灸療法對早期偏癱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進行治療的效果探析[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1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