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淋淋
大慶第四醫院心內二科,黑龍江大慶 163712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臟組織結構異常或功能性病變而導致的心臟造血功能受損、心室充盈以致心功能損傷,常伴呼吸困難、肺水腫及下肢水腫等,對患者生命造成一定威脅[1]。該研究意在分析體外反搏治療與心臟康復配合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入該院治療的98例慢性充血心力衰竭患者作為分析對象,將其分為觀察組49例與對照組49例,觀察組中男女比例為26:23,年齡 39~73 歲,平均(54.71±12.64)歲,病程 2~6年,平均(4.12±1.05)年;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 27:22,年齡 38~75 歲,平均(53.97±11.26)歲,病程 3~5 年,平均(3.92±2.17)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患者給予服用抗心力衰竭藥物治療,早晨口服1.25 mg的雷米普利(H20090542),另外加服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國藥準字J20100098),先服23.75 mg/次,1 次/d。 2 周后增至 47.5 mg/次,1 次/d,連續治療10周[2]。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規范化心臟康復治療與體外反搏配合治療,先進行心臟康復規范化治療,在住院期間組織康復小組,按不同病況定制規范化的康復訓練計劃,指導患者從床上起坐、關節活動鍛煉逐漸過渡到日常的步行與上下樓梯基本能力的訓練。在恢復期,患者在社區康復中心可進行訓練,組織其步行與體操訓練,并對其進行飲食、心理與社交交際的指導學習。最后采用增強型的體外反搏機進行反搏治療,進行1次/d,時長為1 h的治療,連續10周。
療效評定標準,顯效:各癥狀消失,心功能恢復;有效:各癥狀基本消失,心功能明顯恢復;無效:各癥狀與心功能均無改善,甚至病情惡化。總療效=(顯效+有效)/總數×100%;兩組均于治療前與治療10周后進行6 min的步行距離測驗評定其心功能,步行距離越長代表心功能越好,150 m以下表示心功能重度不全,150~425 m表示心功能中度不全,大于425 m表示心功能輕度不全。
采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中顯效24例,有效22例,無效3例,總療效為93.88%(46/49);對照組中顯效16例,有效21例,無效12例,總療效為75.51%(37/49);觀察組的總療效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兩組心功能指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治療后觀察組的各項心功能指標均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的比較(±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的比較(±s)
注:組間比較,αP<0.05。
組別 時間LVEF(%)NT-proBNP(ng/mL)6 min步行距離對照組(n=49)觀察組(n=49)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36.72±2.04(43.25±3.16)α 35.21±2.36(49.89±3.97)α 486.31±37.64(421.52±31.26)α 483.94±39.57(341.21±27.03)α 350.24±47.61(402.18±50.33)α 351.17±48.02(469.83±55.82)α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在臨床屬于較為常見心臟類疾病,該病通常因相關功能受損而導致活動受限,嚴重者極易出現呼吸與心功能的衰竭,且其發病率不斷上升,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3]。因此,臨床上如何提高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療效已經成為醫者們關注的重點。該研究中對觀察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實行心臟康復與體外反搏配合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與藥物療法相比,觀察組不僅總療效顯高,且治療后患者的心功能恢復情況顯優,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考慮可能為,臨床通常采用雷米普利與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等常規抗心力衰竭藥物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該治療方案雖可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但對其活動功能與生活質量的并無明顯提高。近年來隨著康復護理的不斷發展,臨床上普遍認為心臟類疾病不但對心功能要有針對性的對癥治療,且還應注重其康復訓練,此舉可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4]。在藥物治療的同時結合實施康復訓練,兩者相互協調發揮作用,對提高患者的活動能力有很大幫助,可有效改善其心功能[5]。體外反搏技術早期主要應用于缺血性疾病的治療中,近年來在治療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中也有了顯著的應用價值,其可通過體外反搏裝置的脈動式震動而起作用,可減少心臟性負荷進而消減心室充盈的狀態[6]。該研究由于樣本量小、時間等因素限制,未對兩組患者臨床遠期效果分析,還有待研究完善。
綜上所述,實行心臟康復治療與體外反搏配合治療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臨床應用中療效高,有助于心功能恢復且提高預后,具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
[1]熊春霖,余木生,許通文,等.體外反搏技術對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收縮功能的影響[J].中國基層醫藥,2016,23(12):1807-1810.
[2]劉淑芬,陳麗霞.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康復治療[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1):90-94.
[3]劉凡.體外反搏在心力衰竭治療中的應用概述[J].實用中醫藥雜志,2014,30(6):587-589.
[4]陳素芹,李立鵬,蔡柳燕,等.體外反搏在慢性心衰治療中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醫藥,2015,10(26):82-84.
[5]劉凡,李瑛,王友麗,等.增強型體外反搏治療老年慢性收縮性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14,11(4):227-230.
[6]楊獻軍,黃飛翔,時永超,等.健身操訓練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運動耐量的影響[J].中華護理雜志,2015,50(2):193-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