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雪梅
大慶市第四醫院眼科,黑龍江大慶 163000
臨床上,外傷是促使動眼神經麻痹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1]。現階段,隨著交通事故發生率的不斷提高,外傷性動眼神經麻痹患者的數量也顯著增加,患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瞳孔開大、內轉、上轉、下轉受限、眼球處下外斜位等,這對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嚴重影響,需要及時尋找一種有效方式對其進行治療[2]。研究顯示,聯合應用復方樟柳堿針、康復訓練治療該疾病的效果顯著。2014年1月—2016年1月該研究對此也進行探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來該院進行治療的外傷性動眼神經麻痹患者中80例作為研究對象,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兩組,對照組患者40例,平均年齡(30.05±8.12)歲,包括24例男患者,16例女患者,受傷到進行眼科治療的平均治療為(22.65±4.02)d,受傷情況分析:35 例為頭部外傷,5例為眼部外傷;觀察組患者40例,平均年齡(30.21±8.26)歲,包括 26 例男患者,14 例女患者,受傷到進行眼科治療的平均治療為(22.66±4.01)d,受傷情況分析:36例為頭部外傷,4例為眼部外傷。對比觀察組與對照組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臨床對比要求。
對照組(復方樟柳堿針):將2 mL復方樟柳堿針皮下注射到患者的患側顳淺動脈旁,治療1次/d,14 d為1個療程,連續進行2~4個療程的治療。觀察組(復方樟柳堿針+康復訓練):復方樟柳堿針治療方法與對照組一樣,在此基礎上,指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具體如下:①瞳孔光反射訓練:對患者患側瞳孔采用瞳孔筆進行快速照射,進行交替訓練,每天訓練的時間為四十分鐘。②瞳孔調節反射訓練、眼球運動。將患者健側眼采用紗布覆蓋住,指導其采用患側眼注視治療師手中的老虎、樹葉等圖片,遵循從遠到近的原則,一直到將圖片看清,然后再指導給患者要求隨著圖片進行向下、向上、向內運動。③上瞼提肌訓練:在治療早期指導患者進行主動助力訓練,如果患者的肌力在3級以上,則要指導其進行抗阻訓練,如果患者的肌力為2級,則指導其進行主動訓練。
①療效評定:經過治療后,患者的瞳孔情況、眼球運動、上瞼下垂狀況均沒有發生任何變化,甚至更加嚴重為無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瞳孔情況、眼球運動、上瞼下垂狀況均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好轉為有效;經過治療后,患者瞳孔雙側等大等圓,對光反應靈敏,眼球各個方面的運動均不會受到限制,沒有引出復視像,平視狀態下,上瞼遮蓋上方角膜2 mm,眼位為正位為顯效。有效率、顯效率之和即為臨床治療總有效率。⑤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瞼裂高度、瞳孔直徑。
將所收集數據納入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s)和(%)表示計量與計數資料,t檢驗與 χ2檢驗差異,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5%,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5.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χ2=8.537 5,P<0.05)。具體為:觀察組中顯效30例,所占比重為75%,有效9例,所占比重為22.5%,無效1例,所占比重為2.5%;對照組中顯效24例,所占比重為60.0%,有效6例,所占比重為15.0%,無效10例,所占比重為25.0%。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瞼裂高度、瞳孔直徑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對于治療前,兩組患者治療后的瞼裂高度均有所升高,瞳孔直徑有所減少,并且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瞼裂高度、瞳孔直徑對比[(±s),mm]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瞼裂高度、瞳孔直徑對比[(±s),mm]
注:a與治療前對比,P<0.05,b與對照組對比,P<0.05。
組別 瞼裂高度治療前 治療后瞳孔直徑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n=40)觀察組(n=40)2.67±1.45 2.92±1.32(7.19±0.56)a(10.09±1.25)ab 4.98±4.35 4.99±4.22(3.98±0.89)a(0.06±0.26)ab
外傷性動眼神經麻痹在臨床上會表現出上瞼下垂現象,瞳孔散大,眼球向下內旋、外斜,外肌麻痹[3]。復方樟柳堿的有效成分為1%鹽酸普魯卡因和0.1%氫溴酸樟柳堿,它雖然不會擴張血管,但是能夠對缺血區血管活性物質進行調節,促使其處于正常水平,將其血管痙攣緩解,對側枝循環進行促進,進而將血流量增加[4]。其次,該藥物還能夠對血管內皮細胞進行保護,對損傷之后的內皮細胞異常釋放和表達進行抑制,促使內皮素水平保持在穩定的狀態。該藥物通過注射點植物神經末梢來對植物神經系統進行調整,將眼組織供血改善,將患者視功能提高。復方樟柳堿能夠改善血液循環,將麻痹神經供氧、供血增加,以此來對神經細胞進行營養。氫溴酸樟柳堿是一種生物堿,通過對顳淺動脈旁的植物神經末梢進行作用,能夠將M膽堿能神經受體阻斷,將眼周血供改善。普魯卡因屬于一種局部麻醉藥,能夠將微血管擴張,促使組織供氧改善,對眼神經肌肉組織的正常興奮性進行維持[5]。其次,康復訓練主要是指導患者進行上眼瞼主動運動與被動運動,促使其支配的肌肉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得到運動,將神經肌肉萎縮減輕、延緩,將肌肉力量保持,進行神經再支配。通過康復訓練,能夠將信號輸入增加,對神經功能喚醒進行促進,將神經可塑性提高。該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為97.5%,高于對照組的75.0%,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的瞼裂高度高于對照組,瞳孔直徑小于對照組,可知復方樟柳堿針配合康復訓練治療外傷性動眼神經麻痹的有效性。
綜上所述,聯合應用復方樟柳堿針、康復訓練治療外傷性動眼神經麻痹的效果顯著,具有良好推廣價值。
[1]王俊.甲鈷胺球旁注射聯合電刺激治療外傷性動眼神經麻痹的MRI觀察[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5,37(9):698-700.
[2]程洋.甲鈷胺穴位注射治療外傷性動眼神經麻痹的療效觀察[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6,19(12):118-119.
[3]周雙明.針刺治療外傷性動眼神經麻痹1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3,34(11):86-87.
[4]周霞.電針球后穴并眼周經筋治療外傷性動眼神經麻痹一例并文獻復習 [C]//2015年廣東省中醫藥學會腦病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5:374-377.
[5]翁睿光.外傷性頸動脈海綿竇瘺治療后動眼神經麻痹恢復時間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15,38(7):495-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