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明花
泗洪縣分金亭醫院有限公司內分泌科,江蘇宿遷 223900
糖尿病病情不斷發展,周圍神經、外周神經會有病變出現,導致下肢血液順暢循環難以得到保障,進而使糖尿病足出現,此并發癥出現后,患者下肢感覺、活動的能力會失去,且常有感染、壞疽出現,嚴重者需截肢[1-2]。在糖尿病足的干預中,護理干預是重要方法,近年來,該院把綜合性的護理應用在糖尿病足患者中,為進一步探討其效果,2016年3月—2017年3月該次研究分82例患者為兩組,分別展開綜合、常規護理,現將研究過程和結果呈現如下。
該次研究納入的對象一共有82例,都是因出現糖尿病足在該院接受干預的效果,男43例(52.4%),女 39 例(47.6%),年齡 48~78 歲,均值(63.2±7.8)歲,1~6 年的病程,均值(3.5±2.3)年。所選患者都為 2 型糖尿病,明確有糖尿足這一并發癥出現,已將機體有其它嚴重疾病合并、有嚴重感染、認知與精神有障礙者排除。研究之前和82例患者進行溝通,都同意配合,為方便研究,82例患者隨機分成各有45例、37例的綜合組、傳統組,兩組一般性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綜合組45例接受綜合性的護理:①健康指導。將與患者進行溝通的力度增大,告知糖尿病足的相關知識,詳細對糖尿足感染的危險性因素進行講解,指導患者自主對腳部情況進行觀察,如顏色、濕度、溫度、是否有水腫等。指導患者在外出時對患肢加強保護,穿著透氣的鞋襪,不進行劇烈的運動。每天晚上以溫水進行泡腳,也可將紅花、大黃等加入到泡腳水中。②糖尿病足出現后,在擔心病情進一步發展可能會使下肢活動能力的影響下,大多數患者都會有憂慮、恐懼的情緒出現[3]。對此,需對患者心理情緒狀況進行觀察,告知糖尿病足發展中心理情緒可能會產生的影響,對患者負性情緒進行紓解,使患者在相對輕松的心理狀態中配合干預。③介紹飲食對血糖、糖尿病足的影響,囑咐患者適當增多維生素B含量高食物的食用量,并適當將膳食纖維含量高食物的食用量加大,預防便秘。④創面護理。先把創面浸濕,以細孔的紗布對創面進行輕壓,全程確保操作的無菌性,對潰瘍創面進行引流,可采用硼酸、呋喃西林實施濕敷。定時換藥,對于已經壞死的部分,完全清除干凈,并視情況予以引流,使創面保持清潔、干燥,以促進新生組織的形成。傳統組37例接受常規干預,如傷口換藥、用藥指導等。
對糖尿病足的干預效果進行判定[4]:膚色異常、局部腫脹、潰瘍面消失為顯效;以上癥狀明顯較干預前緩解為有效;以上所述都沒有顯著改善甚至加重為無效。通過顯效率+有效率對總有效率進行計算。
該次研究數據統計分析應用SPSS 21.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以[n(%)]表示,檢驗以 χ2進行,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綜合組總有效率是97.8%,傳統組是81.1%,組間對比,綜合組明顯較高(P<0.05),見表 1。

表1 兩組干預效果對照[n(%)]
糖尿病足這一糖尿病并發癥主要引發因素是血管、神經發生病變,糖尿病的靶器官是足部,血管、神經發生病變后,足部的組織會受破壞,使糖尿病足出現[5]。此并發癥早期一般不可見明顯癥狀,晚期可見感染、壞疽、骨髓炎等,甚至需截肢。對于此并發癥,臨床展開干預時通常會對護理措施進行強調,綜合性的護理強調護理服務的全面性,從心里、創面、飲食等多個方面實施干預,可使患者生理與心理方面的多個護理需求得到滿足,積極對各項干預進行積極配合,使糖尿病足干預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該次研究中,接受綜合性護理的綜合組實現了97.8%的干預總有效率,對接受常規護理的傳統組的81.1%對比顯著較高 (P<0.05)。
綜上所述,對糖尿病足患者的干預工作進行開展時,臨床上可積極對綜合性的護理干預進行應用,使臨床干預效果提升,進而促進患者預后的有效改善。
[1]楊萬英,劉品梅.糖尿病足發病的危險因素及護理對策[J].中國現代醫生,2015(2):135-137.
[2]粟冬輝.糖尿病足的預防與優質護理措施體會[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6,27(6):1154-1155.
[3]蔡媛媛,梁海琳,俞潔,等.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足的相關危險因素分析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6(2):155-157.
[4]袁毅,周茹,潘艷,等.延續性護理對降低糖尿病足合并感染風險的臨床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6,31(23):2197-2199.
[5]馮澤會,龔蕓,蘭紅敏,等.老年糖尿病足清創術后患者延續護理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7,24(2):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