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安岳縣康復醫院精神科,四川資陽 642350
帕金森屬于神經系統變形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群,患者多表現為震顫、肌肉僵直,該疾病的治療時間長,是一種慢性疾病[1]。根據臨床實踐可知,老年帕金森患者中超過50%的伴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抑郁癥狀,嚴重影響到患者疾病的治療情況,還會降低患者生活質量[2],不利于患者康復。因此,該文選取于2015年3月—2017年3月該院收治的64例患者重點探究老年帕金森病患者并焦慮、抑郁的心理護理對策及效果,現報道如下。
該文研究對象為來該院治療帕金森病并焦慮、抑郁的64例老年患者,遵循隨機分組原則,劃分成觀察組、對照組,對照組32例患者中,男17例,女15例,年齡 58~74 歲,平均年齡(65.31±2.57)歲;觀察組 32例患者中,男18例,女14例,年齡59~75歲,平均年齡(66.24±2.52)歲;比對兩組患者基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分析比較。
對照組患者采取常規護理方式,觀察組患者在此基礎上加入心理護理,具體分為以下幾方面:
1.2.1 人文關懷 老年患者的年齡較高,對疾病的康復通常帶有悲觀心理,為消除患者焦慮、恐懼的不良情緒,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年齡、文化程度、個性特征等因素,給予患者充分的人文、情感關懷[3],通過不同交流方式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患者對于疾病的看法,利用恰當的溝通技巧,為患者分析病情,引導患者正確認識疾病。同時,護理人員應聆聽患者在疾病治療過程中的問題,針對情緒低落、悲觀的患者,應及時給予關懷、鼓勵,如組織康復得較好的患者分享經驗,增強患者康復信心,提升患者護理依從性。
1.2.2 家庭、社會支持 帕金森老年患者會出現疾病后遺癥,需要長時間臥床修養,大多數患者不能生活自理,且無法與家屬進行正常交流,身體功能障礙會給患者帶來巨大精神壓力。因此,護理人員應叮囑家屬多關心患者,給予患者充分的家庭支持。要求家屬多陪伴患者,提升患者的安全感[4],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購買適量運動器械,督促患者按時進行康復鍛煉。
1.2.3 健康知識教育 大多數老年患者缺乏對帕金森疾病的正確認識,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病情變化情況,加入針對性健康教育。通過恰當的方式,向患者講解有關帕金森疾病知識,包括致病因素、治療方式、注意事項,要求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治療,保持患者積極向上的心態。同時,護理人員應創造機會,讓患者進行交流,增強患者康復的信心。此外,也須指導患者進行恰當的肢體功能鍛煉,叮囑患者按時服藥,幫助患者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以及飲食習慣。
1.2.4 豐富患者生活 針對無肢體功能障礙的患者,護理人員應鼓勵患者進行適量娛樂活動,豐富患者的業余生活,如打太極、跳廣場舞等,讓患者在愉悅的環境中放松自己心情,轉移患者注意力。通過此種方式,改善患者失眠等問題,促使患者積極面對生活,以緩解患者焦慮等情緒。
通過SAS(焦慮自評量表)評定患者焦慮情況,分數越低,說明患者焦慮情況越少;通過SDS(抑郁自評量表)評定患者抑郁情況,分數越低,說明患者抑郁情況越少。
統計兩組患者臨床資料,借助SPSS 12.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 t值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護理前,兩組患者焦慮、抑郁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經過護理后,觀察組焦慮、抑郁評分分別為(23.64±2.67)分、(25.31±6.55)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數據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情況對比[(±s),分]

表1 兩組患者焦慮、抑郁情況對比[(±s),分]
組別SAS評分 SDS評分觀察組(n=32)護理前護理后對照組(n=32)護理前護理后67.52±6.34 23.64±2.67 61.24±5.13 25.31±6.55 67.21±5.68 41.31±4.35 62.31±7.46 47.35±5.31
帕金森病是臨床慢性神經系統退化性疾病,病程長、治療難度大,但在治療過程中患者易出現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占到總人數的50.0%[5],直接影響到患者臨床療效。因此,護理人員須加大對患者護理過程的重視程度,合理創新患者護理模式,增強患者面對疾病的信心。
該文研究結果證明,觀察組經過護理后,焦慮、抑郁評分分別降低至(23.64±2.67)分、(25.31±6.55)分;對照組分別為(41.31±4.35)分、(47.35±5.31)分,觀察組顯著優于對照組,說明心理護理的應用,能夠有效提升患者整體護理效果。
心理護理以醫學領域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廣泛應用于臨床護理中,強調以患者心理狀態為中心。針對帕金森合并抑郁、焦慮的老年患者,護理人員應根據患者年齡、病情等多種影響因素,制定合理的心理護理方案。首先,多與患者進行溝通交流,了解患者對于病情的認識情況,傾聽患者對疾病治療的煩惱,控制患者的負面情緒,避免出現疾病惡性循環的問題;其次,護理人員應堅持人文關懷,用笑容、細心感化患者,贏得患者的支持,建立和諧的護理關系,增強患者面對疾病的信心;同時,護理人員還須結合患者治療方案,加入適當的健康教育指導,叮囑患者按時服藥,幫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飲食習慣,調整患者疾病心態;最后,護理人員需取得患者家屬的配合,給予患者充足家庭溫暖與支持,教授家屬實用的護理技巧,改善患者預后,提升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將心理護理應用在帕金森合并焦慮、抑郁的老年患者護理過程中,能夠有效排解患者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有利于控制患者病情,可推廣。
[1]胡桂賢,唐志敏.老年帕金森病非運動癥狀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關系及護理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5,25(19):1740-1742.
[2]吳克琴,徐璐.強化下肢運動訓練法改善帕金森病患者肌張力和平衡步行能力研究[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17):1303-1304.
[3]陳娟,吳慶文,賈玉鳳,等.丁苯酞對帕金森病細胞模型JNK通路死亡受體途徑相關凋亡因子的影響[J].醫藥導報,2017,36(2):145-149.
[4]楊天婷,周雯雯,方宏蓮,等.持續個性化護理干預對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質量和心理狀態的影響[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6,22(26):3814-3816.
[5]劉志紅,盧健軍,鄭文華,等.帕金森病患者采用Synapsys靜動態平衡儀進行平衡和步態訓練的效果觀察[J].護理學報,2016,24(2):4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