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國棟,陳成,謝希惠,黃夕斌
泰州市姜堰中醫院骨科,江蘇泰州 225500
不穩定性踝部骨折的患者大多合并有軟組織以及韌帶上的損傷,患有此種骨折的患者的軟骨面往往受到了損傷,大大增加了手術治療難度,因此在手術后對患者進行有效地鍛煉,促進患者骨骼的愈合十分重要[1]。負重鍛煉能夠促進骨折的愈合,避免骨折的移位,并且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內固定的失敗率,有研究證明,在手術后進行早期負重鍛煉,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促進骨折的愈合,但這一理論缺乏成熟以及大量的樣本實驗[2]。該文選取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該院收治的42例患者通過采用不同的方式對患者進行術后鍛煉,即進行早期負重鍛煉以及6周的石膏固定之后進行負重鍛煉,并對患者鍛煉之后的效果進行評分,現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該院進行不穩定性踝部骨折術的患者42例作為該次的研究對象,并隨機將這組患者分為兩組,常規組和觀察組,其中常規組患者女10例,男11例,年齡 35~66 歲,平均年齡(48.31±1.12)歲,病程 1~6 d,平均病程(2.21±1.22)d。觀察組患者中女 8 例,男 13例,年齡 35~68 歲,平均年齡(49.57±2.11)歲,病程 1~7 d,平均病程(2.17±1.11)d。 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基本資料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排除患有腫瘤以及妊娠期的患者;排除心、腎、肝等器官嚴重受損的患者;影像學檢查顯示踝部出現明顯骨折。
所有不穩定性踝部骨折的患者都按照內固定的原則進行切開復位內固定術,所有內踝骨折的患者要采取3.5 mm的空心螺釘進行內固定;外踝骨折者采用外踝鋼板進行固定。
早期負重鍛煉:在手術后24 h,幫助并鼓勵患者進行適當地踝部被動屈曲活動。在手術后3 d,囑咐并正確指導患者進行踝部主動屈曲的鍛煉,并適當地進行拓屈及踝關節背伸的運動,每項運動進行3~5次/d。手術結束后1周,對患者在病床上進行踏皮球滾動的模擬動作進行指導;并幫助患者能夠扶拐在患肢不著地的情況下進行運動,逐漸增加運動的力度,等到患者適應較小強度的運動之后,要不斷對下地活動的強度以及活動量進行增加。在術后15 d,如果踝關節腫脹已出現明顯消退的情況,并且不出現明顯地壓痛,則要對患者腳尖著地行走進行指導。在手術后1個月,逐漸地增加運動量。手術結束后6周進行X線片拍攝,如果骨折端發生骨痂生長的現象,則指導患者進行拄拐完全負重運動;如果沒有發生骨痂生長,則繼續進行腳尖著地鍛煉。常規組的患者在進行6周的石膏固定之后允許負重鍛煉,觀察組的患者在手術之后進行早期負重鍛煉。
在手術后24 h、7 d以及6周,對患肢的疼痛程度的緩解情況進行評分,將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作為評分的標準,讓患者于10 cm刻度尺上,標記出自覺疼痛所對應的位置,標記的分值越小則表明患者疼痛癥狀越輕。采用Kofoed評分標準對踝關節的恢復情況進行評分,Kofoed評分表包括3項,滿分為100分,優:得分 85~100 分,良:75~85 分,及格 70~74分,差:低于70分。
對兩組患者的資料使用SPSS 13.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對全部患者干預治療狀況應用t檢驗,質量評分比較采用 χ2進行檢驗,分別用(±s),[n(%)]表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踝關節周徑差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好轉,但結果主要表現為觀察組的患者有更加良好的改善效果。觀察組和常規組的對比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Kofoed的評分上也主要表現為,觀察組的患者要明顯好于常規組,觀察組和常規組的對比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VAS評分的結果顯示,觀察組能夠更加有效的緩解患者的疼痛。觀察組和常規組的對比結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踝關節周徑差和VAS評分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踝關節周徑差和VAS評分比較(±s)
項目24 h 7 d 6周踝關節周徑差常規組觀察組VAS評分常規組觀察組2.67±0.63 2.58±0.73 2.11±0.35 1.62±0.44 1.53±0.41 0.56±0.23 8.36±1.23 8.34±1.24 6.54±1.14 5.82±1.26 5.45±1.23 3.32±1.42
脛腓骨下端以及距骨是踝關節的組成部分,踝關節是人體主要的承重關節之一,因此經常出現踝部骨折以及脫位等損傷,踝關節上的損傷是骨科臨床上常見的疾病,踝部骨折占大概全身骨折的3.92%,大多是由旋轉暴力所致,簡單地按照骨折的形態對踝部骨折進行分類,能夠分為穩定性骨折和不穩定性骨折這兩類。當造成了不穩定性踝部骨折,軟組織、韌帶以及軟骨面經常受到損傷,這在很大程度上對手術的難度進行了增加,而且當患者進行手術之后,在恢復期也不能進行良好的恢復[3]。負重鍛煉的目的在于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促進骨折的愈合,并在一定程度上對骨折移位進行避免,并能夠較有效地對內固定失敗的概率進行降低。目前有相關的研究指出,手術進行后的骨折患者,應該盡量避免進行早期負重鍛煉,早期負重鍛煉可能會對固定造成影響,甚至會產生松動,延緩后期康復的進度,該研究認為手術后的患者進行早期負重鍛煉與不進行早期負重鍛煉的效果并不會產生較大的差異,因此在臨床上的治療常常會采取手術后先進行一段時間的石膏外固定,之后進行康復訓練,這樣更加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內固定的穩定性進行保障。也有一些研究提出[4],不穩定性踝部骨折術后的患者在早期對患肢進行一定的負重鍛煉,有助于增加骨密度,并能夠在有效地對并發癥的發生率進行降低,并對肌肉萎縮進行有效的防止,對骨折的恢復起到促進的作用,并且不會影響到踝關節內固定的穩定性。人體骨骼中含有的骨細胞位于骨陷窩之中,當在骨上有機械力進行壓迫時,在骨基質當中能夠形成一種流水梯度應力,對流動的骨陷窩內液體進行促進,當這種液體到達骨陷窩之中的骨細胞時,能夠影響到骨細胞中基因的表達,并且能夠形成一張細胞外信號,改變到骨折局部的微環境,進而對細胞分化以及表型的產生進行影響。該文通過采用早期負重鍛煉與內固定一段時間后對患者進行負重鍛煉的效果進行對比,發現進行早期鍛煉的患者能夠達到更好的關節恢復的效果,關節能夠得到更加良好的愈合。
綜上所述,對不穩定性踝部骨折術后進行早期負重鍛煉,能夠明顯提高患者關節恢復的情況,促進患者關節的愈合,效果顯著,值得在臨床上廣泛推廣以及應用。
[1]陳曉峰.不穩定型踝關節骨折術后功能康復評價的臨床研究[D].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2010.
[2]谷豐,尹梓貽,陸先建.淺談AO內固定技術在閉合性三踝骨折中的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1,9(32):48-49.
[3]沈超,付備剛,傅躍龍,等.不穩定性踝部骨折的手術治療分析[J].實用骨科雜志,2013,19(9):796-799.
[4]周欣,韋民,王偉.步態分析技術評估人工踝關節置換前后踝關節功能的改善程度[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2(35):6530-6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