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內蒙古通遼市科爾沁區第一人民醫院骨一科,內蒙古通遼 028000
踝關節骨折在臨床上較為常見,其中包括三踝骨折,雖然三踝骨折的發生率相對較小,但是該種骨折類型穩定性較差[1],臨床上多會采用手術的方式進行治療,手術過程中對于后踝的解剖存在一定的難度,由于其位置較深,使固定與顯露的難度增大[2],是臨床上面臨的一大難題。該次研究對該院在2013年4月—2016年4月期間采用外側入路固定后踝和外踝治療的100例三踝骨折患者實施后外側入路固定后踝和外踝治療的效果進行分析和研究,現報道如下。
選取該院采用外側入路固定后踝和外踝治療的100例三踝骨折患者為該次的研究對象,所有的患者骨折類型均屬于閉合性的三踝骨折,其中有男性58例,女性42例,年齡在19~56歲,平均年齡為(34.52±5.38)歲,有68例患者為交通傷所致,32例患者為摔倒扭傷所導致。
所有患者在入院之后均采用石膏進行托外固定,并進行鎮痛和消腫等方面的處理,之后再進行手術。對患者實施硬膜外麻醉,患者保持側臥搖擺姿勢,依次對患者的外踝、后踝以及內踝進行復位固定。對外踝進行固定的時候,在患者的跟腱外緣與腓骨后緣的中間開一個切口,在行切口的時候需要注意不要損傷到外踝后面的腓腸神經和小隱靜脈,接著將皮下的軟組織分離,小腿的深筋膜切開之后拉開腓骨的長短肌,可以看到外踝的骨折端,對嵌頓的軟組織和血腫塊進行清除,對遠近端實施復位。然后對后踝進行復位和固定,仍在該切口將腓骨的長短肌牽開[3],在屈肌外側纖維的位置處開一個縱行切口,然后將長屈肌進行剝離,待下脛腓后韌帶與后踝骨折塊顯露出來之后對后踝骨折塊進行解剖并復位,根據骨折塊的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螺釘或者鋼板進行固定。如果骨折情況良好,則在外踝固定之后,后踝的骨折塊會自行復位。在對內踝進行復位固定時,首先將后方的腰托去除掉,患者的體位變換為平臥位,在患者的踝關節內側出開一個切口,此時應當注意避開大隱動脈,將內踝骨折塊進行復位,通過C臂機對解剖復位的情況進行確認[4],然后采用張力帶對其實施固定。手術之后給予患者常規的感染、鎮痛和消腫,對患者的踝關節復位固定情況以及踝穴位進行復查。對于采用石膏固定的患者,在術后的1個月可以將石膏進行拆除,患者可以進行踝關節方面的活動,沒有采用石膏固定的患者,患者在手術后的3 d便可以進行踝關節等方面的活動。
將得到的所有數據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對其進行分析研究,計數資料用[n(%)]的方式來表達,進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的意義。
術后的半年、1年分別對患者進行隨訪觀察,采用踝關節協會評分對患者的踝關節功能評分,總分為100分,疼痛方面占40分,活動功能方面占60分,評分分為優、良、可,優良率=(優+良)/總例數。
患者的手術時間在56~168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99.53±2.81)min,所有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均顯示良好,骨折平均愈合時間為(14.23±4.31)周,患者復位準確,均未出現鋼板斷裂、螺釘松動以及畸形愈合等并發癥情況。采用踝關節協會評分對患者的踝關節功能評分,總分為100分,疼痛方面占40分,活動功能方面占60分,半年后隨訪觀察,評分后有21例可,26例良,53例優,優良率為79.0%。1年后隨訪,評分后有55例,27例良,18例可,優良率為82.0%。見表1。

表1 術后半年和1年的隨訪情況
三踝骨折的手術過程中,采用傳統的后踝骨折手術,首先對外踝骨折進行復位和固定,術中可以通過C臂機對骨折復位的情況進行確認,然后再采用螺釘進行固定,但由于手術視野有限,導致復位不準確,從而引起患者出現創傷性的關節炎等一系列并發癥情況,手術過程中采用踝關節后外側入路主要是通過拇長屈肌與腓骨短肌之間的界面處將后踝暴露,該種方法主要是避免手術中進行分離的時候對患者的腓腸神經和小隱靜脈造成損傷[5],避免最后形成疼痛性的神經瘤。該次研究的手術過程中,臨床醫師在手術操作時,患者的偏外側后踝骨折塊暴露情況較為良好,解剖復位和固定均比較順利,效果較為良好,可以減少患者在手術之后出現創傷性關節炎的癥狀。同時在單一的切口內處理外踝和后踝骨折,能夠有效的減少皮膚與軟組織受到的損傷,患者的手術時間也一定程度上縮短,能夠加快患者的康復。但是后外側入路的方法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對于外踝前方或者外踝骨折線偏向遠端的骨折塊進行固定時,該種方法則不適合。
該次的研究結果顯示,患者的手術時間在56~168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99.53±2.81)min,所有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均顯示良好,骨折平均愈合時間為(14.23±4.31)周,患者復位準確,均未出現鋼板斷裂、螺釘松動以及畸形愈合等并發癥情況。半年后隨訪觀察,評分后有21例可,26例良,53例優,優良率為79.0%。1年后隨訪,評分后有55例優,27例良,18例可,優良率為82.0%。選用后外側入路固定的方法固定性較好,患者不會出現一系列并發癥,有利于患者的恢復,在術后隨訪觀察中,患者的骨折愈合的優良率相對較高,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良好。
綜上所述,采用后外側入路固定后踝和外踝治療三踝骨折,患者的復位情況較準確,手術視野相對較清晰,固定性較良好,患者的踝關節功能恢復情況較良好,臨床療效顯著。
[1]莊煥雄,徐孟凡,麥胡強.后外側入路結合復位內固定在三踝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山西醫藥雜志,2017(8):965-967.
[2]黃銘圖,王鵬云,黃永光,等.經后外側入路先解剖復位固定后踝治療三踝骨折療效分析[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15(6):993-994.
[3]石國棟,馬輝,李幼德,等.后外側入路聯合內側入路內固定治療三踝骨折[J].臨床骨科雜志,2015(4):487-488.
[4]許瑋,張旭鳴,施愛平,等.后外側入路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三踝骨折[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4(8):796-798.
[5]陳順宏.改良后外側入路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三踝骨折[C]//貴州省醫學會骨科學分會.貴州省醫學會骨科學分會2014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貴陽:貴州省醫學會骨科學分會,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