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峰
高唐縣中醫院骨科,山東高唐 252800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為臨床治療中一種較為常見的慢性關節病,老年人為該病的高發群體。患病后,患者主要會出現膝關節腫脹、疼痛、骨質增生等臨床癥狀,患者活動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受限,生活質量會受到嚴重影響[1]。患病后,如患者未能及時接受治療,隨著病情的進展,可發展成為關節畸形、功能障礙等嚴重癥狀,對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影響。應用保守方式對該類患者進行治療很難取得理想效果。該次研究主要探討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效果,現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間該院收治的44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的臨床資料,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44例在該院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作為對象。患者均擁有完整且有效的臨床資料。性別:男26例,女18例;年齡:58~75 歲,平均(63.6±2.6)歲;病程:3~14 年,平均(6.8±2.1)年。入選者均在術前行X線檢查,檢查結果顯示內側脛股關節間隙完全消失或明顯狹窄,患者膝關節均存在典型膝關節腫脹、腫脹、活動受限等癥狀。
對所有患者行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行腰-硬聯合麻醉或全麻,患者保持平臥位。選取取膝關節前正中位置行切口切開操作,從內側髕旁行手術入路,依次將皮膚、深筋膜切開,切至關節腔,將骨贅、半月板、髕下脂肪墊、前后交叉韌帶徹底清除。實施常規內側松解,行內外側軟組織平衡。選擇于脛骨近端實施髓外定位,后傾保持3~5°截骨。實施股骨髓內定位,選擇于遠端外翻5~7°截骨。檢查屈曲、伸直位兩者的對間隙是否相等。對術前準備好的試模進行安裝,測試下肢力線正常,膝關節活動度保持在0~150°范圍內,實施骨水泥假體安放。以患者髕骨病變發生嚴重程度作為根據,決定是否行髕骨實施置換。在該次研究中,44例患者均行髕骨置換術。
術后處理:術后,將患者的患肢置于伸直抬高位,同時還使用冰袋對患側切口位置進行24 h的冰敷。術后,根據患者血化驗結果、切口恢復情況,給予2~3 d足量抗生素預防感染;腹部皮下注射3 075 U/d的低分子肝素鈣,療程為7~10 d。手術后24~48 h將引流管拔除,于術后第3天開始實施患膝被動CPM鍛煉,根據患者術后恢復情況,選擇從30°~45°開始開始鍛煉,增加 5°~10°/d,鍛煉 10~14 d 增加至 90°~110°。 術后第3天鼓勵并協助患者借助行器下部分負重行走。
術后,對所有患者進行6~12個月的隨訪,隨訪平均時間為(11.4±1.7)個月。以美國特種外科醫院評分(HSS)標準[2]作為根據,主要從運動、疼痛、關節穩定度、畸形、肌力幾個方面對治療效果進行評價,滿分為100分,優:分數≥85分;良:70分≤分數<85分;可:60分≤分數<70分;差:分數<60分。
在44例患者中,有10例患者接受雙膝關節置換術,34例接受單膝關節置換術,手術治療均取得成功。術后,患者膝關節均穩定,假體位置均良好。與術前比較,患者膝關節最大屈曲度以及HSS評分均有顯著提高(P<0.05),見表 1。

表1 2組患者術前、后膝關節最大屈曲度及HSS評分比較
44例患者手術治療后,治療優良率為93.18%(41/44),其中34例為優,7例為良,2例為可,1例為差。
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推動下,近年來,全膝關節置換術在臨床應用中得到不斷改進,變得越來越完善。目前,該種術式已成為終末期嚴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臨床治療中應用較為普遍的一種有效方式。膝關節置換實施過程中,須對下肢力線進行準確測量,促進膝關節正常外翻角得到有效恢復,注意保持周圍韌帶、軟組織平衡,這是保證患者術后側膝關節能夠具有理想穩定性的基礎[3-4]。有文獻指出,實施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后,最佳的額平面上膝關節假體位置為機械軸內外翻角<3°[5-6]。理想情況下,股骨與脛骨假體分別垂直于股骨的機械軸、脛骨機械軸。此外,軟組織平衡也是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獲得成功的一個關鍵,同時會對全膝關節置換術穩定性能以及活動度產生較大程度的影響[7]。軟組失去平衡可使金屬假體和聚乙烯內襯墊兩者間應力集中,進而導致內襯墊磨損速度加快,術后會降低膝關節的穩定性能,進而導致假體出現松動、膝周圍發生疼痛等[8]。膝內翻程度嚴重的患者,其外側韌帶組織往往會松弛、變薄,因此,在手術過程中,僅對內側軟組織進行松解很難保證膝關節屈伸時能夠保持平衡。而全膝關節置換術應用過程中,行行內外側軟組織平衡,因此療效更加理想。在該次研究中,44例患者接受該種術式進行治療后,治療優良率高達93.18%,患者HSS評分、后膝關節最大屈曲度均得到顯著改善。
綜上所述,應用全膝關節置換術對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患者進行治療,治療效果更為確切,具有推廣應用價值。
[1]王林鷹.人工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體會[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7,14(11):540-541.
[2]林治平,湯煬煬,譚宏昌,等.單髁置換術與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單間室骨性關節炎的療效比較[J].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16,9(4):88-89.
[3]邱功名.晚期膝關節骨性關節炎應用人工表面關節置換治療的效果研究[J].社區醫學雜志,2017,11(1):407-408.
[4]潘風雨,羅毅.同期和分期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老年雙膝關節骨關節炎的治療效果[J].實用老年醫學,2016,15(4):112-113.
[5]郭瑞峰.全膝關節置換與單髁置換治療單間室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對比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醫學版,2017,12(2):507-508.
[6]陳鵬,蘇偉平,胡懿郃,等.全膝關節置換術治療膝關節骨性關節炎合并輕中度膝外翻畸形的療效評價[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5(9):223-224.
[7]曾國波,劉日光.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保守治療與置換術應用效果比較研究[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1(3):203-204.
[8]王益民,韋兆祥,何天達,等.微創人工膝關節單髁置換術治療老年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臨床療效[J].江蘇醫藥,2016,16(20):6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