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欣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一一醫院麻醉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80
踝關節的坐骨神經阻滯是踝關節手術的常用麻醉方法,近年來,在踝關節的手術中多以傳統性解剖定位下區域坐骨神經的阻滯麻醉為主[1]。但傳統麻醉方式具有盲目性,對患者恢復不利。因此,該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使用超聲引導與傳統解剖定位下區域阻滯在踝關節手術中的麻醉,現報道如下。
擇該院接收的82例踝關節患者的臨床資料,分對照組(41例),研究組(41例)。對照組男20例,女21例;年齡 45~85 歲,平均(61.23±4.12)歲;體重 55~75 kg,平均(61.14±4.30)kg。 研究組男 17 例,女 24 例;年齡50~84 歲,平均(62.20±3.59)歲;體重 55~75 kg,平均(62.17±3.67)kg。兩組基礎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行傳統性解剖定位下區域坐骨神經的阻滯麻醉,對于坐骨神經的阻滯采取后位法(腘窩阻滯),患者呈俯臥位,在半腱肌與股二頭肌頭部及膝部的皮膚皺痕處畫固定三角形做為標記,選其平分線的60 mm外的10 mm處作為穿刺口,注入0.50%的羅哌卡因共20 mL;對于股神經的阻滯患者需呈仰臥位,在趾骨聯合處的頂點作為穿刺點進行穿刺,注入0.50%的羅哌卡因共10 mL。研究組使用超聲引導實施麻醉,對坐骨神經的阻滯同樣采取后位法(腘窩阻滯),俯臥位,于膝部皮膚的皺痕上方的80 mm處標記腘窩邊界。采用超聲儀器進行股骨掃查,可見坐骨神經的橫斷面,再保持遠端掃查,將坐骨神經的交叉點識別出后,于交叉點距離10~20 mm處進行縱軸方向的由外及內的穿針,達到坐骨神經時,注入0.50%的羅哌卡因共20 mL;對股神經的阻滯患者,利用無菌探頭在腹股溝的終點處進行垂直股動脈的搏動位掃查,可見股神經的橫斷面后實施進針,達到股神經后,注入0.50%的羅哌卡因共10 mL。
分析兩組麻醉效果及并發癥的發生情況。詳細記錄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狀況。麻醉效果進行針刺疼痛度評分:無痛且完全阻滯為0分,輕度疼痛且阻滯不完全為1分,疼痛劇烈且無阻滯為2分。
研究的數據,以SPSS 22.0統計學軟件行分析處理,計量單位以(±s)形式表達,兩組間對比用t為檢驗,計數資料用[n(%)]的形式表達,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研究組麻醉完成及麻醉起效的時間比對照組更短,阻滯效果比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的麻醉效果情況對比(±s)

表1 兩組的麻醉效果情況對比(±s)
注:兩組比較,P<0.05。
組別 麻醉完成的時間(min)麻醉起效的時間(min)阻滯效果(分)對照組(n=41)研究組(n=41)5.49±1.21 3.16±2.14 4.31±3.67 3.16±2.13 3.71±0.62 2.74±0.53
研究組的并發癥的出現情況較少,發生率是4.88%(2/41),對照組是 19.51%(8/41),研究組比對照組發生率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踝關節手術中麻醉效果與局麻在股神經及坐骨神經的周圍擴散相關,傳統性解剖定位下區域的阻滯麻醉中效果會因麻醉醫師實施麻醉操作熟練度不同,患者具體病情不同等因素,對患者需要進行反復的穿刺探查,易導致神經損傷或是出現阻滯不足等現象,以引起并發癥的發生[2]。且給患者的身心造成一定影響,影響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行動。目前,以超聲引導實施麻醉,實施定位更加準確,具有高成功率、直觀、少并發癥,直觀等優勢[3]。據相關研究顯示,超聲引導輔助進行踝關節的阻滯麻醉效果中,麻醉效果成功率為100%[4]。
該院使用超聲引導與傳統解剖定位下區域阻滯在踝關節手術中的麻醉,其中研究組在對患者進行麻醉完成的時間是(3.16±2.14)min,比對照組短,在麻醉起效的時間與阻滯效果比對照組更佳,與畢路甲等[5]相關研究結果類似。研究組在并發癥情況比對照組少,發生率4.88%(2/41)比對照組更小,與羊麗麗等[6]文獻研究保持一致。分析其主要原因可能是:使用超聲引導輔助定位下,麻醉醫師在實行穿刺時能夠直接對目標神經和周圍神經結構清晰觀察,能夠順利避開其它組織結構,因此能夠減少對血管及神經造成的損傷,從而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且通過超聲引導,可以經掃描結果對股神經及股骨神經具體部位進行準確麻醉,對麻醉用藥的劑量及濃度進行嚴格控制,從而對股神經及股骨神經進行有效保護。在超聲引導輔助手術作用下,麻醉醫師對麻藥劑量的控制及對麻藥擴散動態進行觀察,能夠有效降低霍納綜合癥的發生。且因注藥點與神經距離較近,可以進行多點注射從而實施有效的神經包繞,從而局麻的起效時間會更快。藥液對主要治療神經部位較集中,因此神經的阻滯時間相應也較長。因超聲引導定位精確,從而對局麻毒性對其他組織的作用也相應有所降低。但是關于兩組長遠效果,有待臨床進一步驗證。
綜上所述,超聲引導比傳統解剖定位下區域阻滯在踝關節手術麻醉中的應用效果更好,能夠減少并發癥發生,具一定臨床應用與研究價值。
[1]李耀松.超聲引導下踝關節周圍神經阻滯在足部清創術中的應用[J].世界臨床醫學,2017,11(6):15.
[2]謝亞明,徐楊,吳軍珍,等.0.5%羅哌卡因用于超聲引導下腘窩上坐骨神經阻滯的ED95[J].臨床麻醉學雜志,2015,31(2):134-136.
[3]劉文娟,江偉,曾真,等.超聲引導下0.5%羅哌卡因肌間溝臂叢阻滯的最小有效劑量探討[J].山東醫藥,2016,56(6):82-83.
[4]劉義山,杜建龍,黃修鴻,等.不同濃度羅哌卡因在老年患者超聲引導下臂叢神經阻滯中的有效性對照探究[J].重慶醫學,2016(1):53-55.
[5]畢路甲,欒豐年,陳輝,等.超聲引導下經腘窩坐骨神經單次阻滯用于踝關節術后鎮痛的觀察[J].河南外科學雜志,2016,22(3):61,131.
[6]羊麗麗,紀建松,趙中偉,等.超聲引導下肢神經阻滯和腰麻用于踝部手術的效果比較 [J].中華醫學雜志,2016,96(41):3337-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