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繼蓉
昭化區太公鎮中心衛生院中醫全科,四川廣元 628024
中風是臨床常見且多發疾病,該病的致殘率、致死率均相對較高,近年來,隨著我國醫療技術的不斷提升,康復治療被廣泛應用到該病的治療中,此種治療方法的運用非常大地降低了致殘率[1]。該文選取該社區2016年1月—2017年4月收治的62例患者為研究對象,主要研究分期中醫康復治療在中風社區康復中的價值,現報道如下。
該次所選的62例研究對象均為該院社區醫院收治的中風患者,根據資料方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其中,行常規治療的31例為對照組,該組男女患者比例為 19:12,年齡 41~72 歲,平均年齡(61±1.63)歲。另開展分期中醫康復治療的31例為研究組,該組男女患者比例為 17:14,年齡 42~70 歲,平均年齡(60±1.57)歲。兩組在男女比例、年齡等資料的對比上,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行進一步研究。
給予對照組患者常規治療,包括:改善機體循環、控制血糖和血壓、電刺激理療等,與此同時,給予研究組患者分期中醫康復治療,具體分期方法采用的是Brunnstrom技術:①體針治療:對于Brunnstrom I期患者,取患者上肢雙側魚際穴、手五里穴、內關穴、曲澤穴以及下肢雙側環跳穴、委中穴、風市穴、足三里等;對于Brunnstrom II~IV期患者,取患者患側上肢四瀆透外關、陽溪透偏歷、臑會透天井等,取患者下肢髀關透伏兔、曲泉透陰包、陽陵泉透懸鐘、丘虛透足臨泣等;②手法推拿:取患者頭面部的風池穴、百會穴、太陽穴、印堂穴等行一指禪法推拿按摩;四肢和腰背推拿中,Brunnstrom I期患者取其側肢陽陵泉、曲池穴、合谷穴、環跳穴、足三里穴等,首先用一指禪法推拿,再在對其上下肢進行滾法推拿;軀干部位取心俞、肺俞、肝俞穴性一指禪法推拿;對于Brunnstrom II~IV期患者,四肢行揉法、搓法、滾法等推拿,并指導患者進行四肢伸肌群主動或抗阻力訓練,順序為:緩慢伸肘、腕關節與指關節,再在被動屈肘、腕關節和指關節;緩慢屈髖、膝關節和踝關節,緩慢伸髖、膝關節和踝關節等。
應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法(FMA)對兩組治療前后患者的運功功能進行評定,應用Barthel指數評定法(MBI)對兩組治療前后患者康復效果進行評定,同時,對兩組治療療效進行評定,其中:治療后患者壓痛、關節腫脹或晨僵等癥狀顯著改善,且改善程度在75%及以上為顯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改善程度在31%~74%之間為有效;治療后患者癥狀改善程度不足30%為無效;總有效=顯效+有效[2]。
所得數據通過SPSS 19.0統計學軟件實現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計量資料使用(±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FMA、MBI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 FMA、MBI評分均明顯上升,與治療前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治療后FMA、MBI評分優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對比兩組FMA、MBI評分[(±s),分]

表1 對比兩組FMA、MBI評分[(±s),分]
組別FMA治療前 治療后 MBI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對照組49.69±2.65 49.46±4.57 68.76±2.47 58.76±2.14 46.69±3.52 47.95±1.82 73.69±3.48 58.76±2.19
研究組治療后的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19例、10例、2例,總有效率為93.55%;對照組治療后的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13例、11例、7例,總有效率為77.42%;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祖國醫學認為,中風多因氣血逆亂、血溢于腦所致,癥候主要表現為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肢體麻木等,給患者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分期康復治療主要是從中醫學的角度出發,通過針刺、推拿、康復運動等方式對不同時期中風患者實施治療,其目的在于改善患者肢體偏癱、降低神經傳導的突觸阻力等[3]。該次研究中,開展分期中醫康復治療的研究組,其治療后的FMA、MBI評分優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3.55%,高于對照組的77.42%,組間對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劉尚等[4]研究結果相符;由此表明,分期康復治療運用于中風患者中,極大地提升了治療療效,促進了患者的康復。
綜上所述,在中風患者社區康復中開展分期中醫康復治療的療效確切,值得大力推廣。
[1]鄭德松,董靜,劉國榮,等.不同針刺方案在中風痙攣性偏癱康復治療中的研究進展[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7,26(1):109-111.
[2]魏基欽.分期中醫康復治療在中風康復中的臨床效果[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6,7(36):126-127.
[3]王錦.中醫康復治療中風下肢偏癱的臨床效果觀察[J].遼寧醫學雜志,2016,30(1):71-72.
[4]劉尚.為中風患者進行分期中醫康復治療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藥論叢,2015,13(2):16-17.
本刊寫作要求: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
1.本刊所發表的論文一般情況下必須有參考文獻,應以作者親自查閱和借鑒過的公開文獻為限。參考文獻除定義、法規、標準外,盡量引用近五年的文獻。
2.文獻的作者3人以下一并列出;3人以上,寫出3人后,加“,等”。正文引用文獻的中國人名應使用全名,不得出現“許氏”、“王氏”等非規范寫法;中醫古籍人名應寫出朝代和人名,如可寫成“明代李時珍”。出版項中的出版地有多個時,只著錄第一出版地。
3.參考文獻按在正文中出現的先后次序排列于正文后;參考文獻的序號左頂格個位對齊,并用加方括號表示如[1],[2],……以與正文中的指示序號格式一致。正文指明原始文獻作者姓名時,序號標注于作者姓名右上角;正文未指明作者或非原始文獻作者時,序號標注于句末;正文直接述及文獻序號將之作為語句的組成部分時,不用角碼標注。
4.圖中引用參考文獻,按其在全文中出現的順序編號,在圖的說明或注釋中予以標注,圖中不應出現引文標注。表中引用參考文獻,按其在全文中出現的順序編號,在表注中依次標注;或在表中單一欄說明文獻來源,該欄應列出文獻第一作者姓名,在姓名右上角標注文獻角碼。
5.同一文獻在正文中有多處引用,文后只列一次,參考文獻列表中可不用標注頁碼,在正文中引用位置右上角,標注參考文獻序號和引用起止頁碼,例如“十二指腸[4]47-59。”
本刊常見文獻格式規定如下,投稿者請以下列格式為準:
[期刊]作者.文章題目[J].刊名,年,卷(期):起頁-止頁.
[書籍]作者.書名[M或S].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頁-止頁.
[專利]專利申請者.專利題名:國別,專利號[P].出版日期.
[學術論文集]作者.題目[C].論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年:起頁-止頁.
[報紙]作者.文章題目[N].報紙名,出版年月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