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通全
南充市高坪區人民醫院中醫科,四川南充 637000
淺表性胃炎是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之一,該病是以胃黏膜上皮細胞變性、固有黏膜炎性細胞浸潤等為主要病變,致使患者表現出胃脹、上腹疼痛、噯氣以及呃逆等癥狀,對其身心健康及日常生活均有嚴重影響[1]。患者如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隨之病情遷延可發展為萎縮性胃炎,使臨床治療更具難度,且具有一定癌變風險。為探尋更為理想的治療方案,對該院2012年1月—2015年12月收治的部分患者采用中醫辯證療法,效果已獲得了患者及家屬的高度認可,現報道如下。
此次研究是選取該院收治的淺表性胃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病例總數為200例;入院后行電子胃鏡檢查,均符合全國中西醫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所制定的診斷(試行)標準[2]。其中男性患者106例,女性患者94例;年齡分布在18~63歲之間,中位年齡為(39.6±4.8)歲;病程在 3 個月~12.5 年之間不等,平均(4.8±0.5)年。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與參照組,每組患者100例。對比兩組患者的資料數據,在年齡、性別、病程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有研究可比性。排除標準:將伴有消化性潰瘍者、胃黏膜有重度異型增生者、多種藥物過敏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者予以排除。所有患者對于該次研究均知情,已簽署好知情同意書。
1.2.1 實驗組予以中醫辯證論治 肝胃郁熱型:患者舌紅苔黃,脈弦或數;胃部有灼痛感,易反酸,易躁怒,晚間或晨起有口干口苦感,大便干結。采用小柴胡湯合溫膽湯加減治療,取柴胡、陳皮、清半夏、黃芩、茯苓、元胡、枳實、川楝子、竹茹各10 g,焦三仙各10 g,全瓜萎15 g,反酸嚴重者可加煅瓦楞子15 g,吳茱萸3 g,黃連6 g。瘀血阻滯型:患者舌質暗沉,或可見瘀斑,脈澀;胃部有按壓痛,偶有吐血,大便色黑。采用失笑散合丹參飲治療,取丹參15 g,五靈脂、蒲黃各10 g,焦三仙各10 g,檀香6 g,田三七、砂仁各3 g;疼痛劇烈者可加川楝子、元胡各10 g。肝胃氣滯型:患者呈淡紅舌質,苔薄白,脈弦;胃部脹痛、噯氣頻繁,并有大便不通癥狀。采用柴舒肝散加減治療,取柴胡、陳皮、香附、枳殼、焦三仙、廣郁金10 g,川芎6 g;噯氣甚者可加木香10 g,半夏15 g;胃脹甚者可加萊菔子、川樸各10 g。脾胃虛寒型:患者舌質較淡,脈虛弱;胃部隱痛,喜溫懼寒,饑餓或寒冷時痛感明顯,四肢體冷,大便溏薄。采用黃芪建中湯治療,取黃連、生黃芪、茯苓、煅瓦楞子各15 g,白芍、桂枝、干姜、清半夏、陳皮各10 g,焦三仙各10 g。胃陰不足型:患者舌紅苔少,脈細數;胃部隱痛,口干苦,大便秘結。采用益胃湯治療,取生地、赤芍、北沙參各15 g,當歸、麥冬、石斛、赤芍、元胡、五味子、香櫞各10 g,焦三仙各10 g。以上組方,均每日1劑,以水煎汁,分2~3次服用;共治療4周。
1.2.2 參照組予以常規西醫治療 口服阿莫西林,0.75g/次,3次/d;口服膠體果膠鉍,0.4 g/次,3次/d;口服奧美拉唑,20 mg/次,早晚各服1次;如果患者嘔吐、腹脹明顯可在餐前30 min加用多番立酮,10 mg/次,3次/d;共治療4周。
按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評定。經治療,胃脹痛、噯氣、反酸等癥狀消失,胃鏡及活檢結果顯示活動期炎癥完全消失,慢性炎癥有明顯改善,未見膽汁反流,則為治愈;患者癥狀基本消失,胃鏡及活檢結果顯示活動期炎癥、慢性炎癥均明顯改善,膽汁反流的減少程度在70%以上,則為顯效;患者活動期炎癥、慢性炎癥有所好轉,膽汁反流的減少程度在50%~70%之間,則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則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3]。
整理研究數據,核對無誤后輸入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檢驗,治療總有效率、復發率為計數資料,以[n(%)]的形式表示,比較結果行 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經不同治療方法后,實驗組與參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7.00%、78.00%,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實驗組患者的1年內復發率為6.00%(6/100),參照組患者的1年內復發率為29.00%(29/100),實驗組對比參照組更低,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淺表性胃炎的發病率一直居高不下,這與飲食不節、飲酒、偏食以及營養失衡等因素有密切關聯性。臨床中多為該類患者采用西醫治療,如清除幽門螺桿菌、抑酸等,但治療后具有較高的復發率,統計表明可達50%以上,且西藥會為患者帶來一定的不良反應。為提高淺表性胃炎的治療效果,我科主張采用中醫辯證治療法。
中醫將淺表性胃炎歸于 “胃脘痛”、“痞滿”等范疇,病因包括飲食勞倦、脾胃虛弱以及情志抑郁等[4]。中醫辯證論治是依據患者病因、癥狀等施以針對性的治療方法。對于肝胃氣滯型患者,治療當以疏肝解郁、和血止痛為主,采用柴胡疏肝散加減治療,柴胡、白芍、川芎、郁金等藥物共用,可促使患者肝氣條達、血脈通常,從而有效緩解胃痛[5]。對于瘀血阻滯型患者,治療當以活血化瘀、行氣和胃為主;采用失笑散合丹參飲加減治療,具有良好的活血通氣之效,血氣通暢后胃痛自止。對于肝胃郁熱型患者,治療當以疏肝理氣、瀉熱和胃為主,予以小柴胡湯合溫膽湯加減治療,可起疏肝理氣、清膽和胃之效,以驅除肝胃之熱。為胃陰不足型患者采用益胃湯加減治療,具有良好的養陰和胃、活血行氣之效。脾胃虛寒型患者的治療當以健脾溫中、和胃止痛為主,采用黃芪建中湯加減治療,可發揮良好的溫中補虛、健脾養胃之效。此外,對于淺表性胃炎患者,除藥物治療以外,還要戒煙限酒,飲食有節,忌食辛辣、生冷等刺激性食物,利于患者的病情康復,還可降低復發幾率。在此次研究中,對實驗組患者施以中醫辯證治療,對參照組患者施以西藥治療,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照組,1年內復發率對比參照組更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足以說明中醫辯證論治法在淺表性胃炎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綜上所述,為淺表性胃炎患者采取中醫辯證治療法,具有療效好、復發率低等優勢,值得臨床推廣。
[1]王俊,黃雅慧.慢性萎縮性胃炎胃黏膜癌前病變病理變化與中醫證型及 TRPV1、TRPM8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4(24):2631-2634.
[2]朱長保,馬鴻祥.中醫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探討[J].光明中醫,2015,30(2):365-366.
[3]劉會娟,于志國,王孝良,等.疏肝清濁止痛法配合辨證施護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90例[J].河南中醫,2014,34(12):2417-2418.
[4]區顯維,李其信,葉仁群,等.辨證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對胃動素、胃泌素及生長抑素的影響[J].國際中醫中藥雜志,2014,36(6):525-527.
[5]孟紅艷,馬宏博,張光波,等.中醫藥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辨證用藥規律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16,13(7):84-86.
論文寫作技巧——題名
1.題名應以準確、簡明的詞語反映文章中最重要的特定內容。一般使用能充分反映論文主題內容的短語,不使用具有主、謂、賓結構的完整語句。一般不設副題名。一般不超過20字。
2.題名應盡量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認的縮略語、字符、代號等,也不應將原形詞和縮略語同時列出。
3.英文題名應與中文題名含義一致。
4.題名轉行應保持詞語的完整。完整的詞拆開轉行,虛詞(例如"的"字)應盡可能留在行末,而連接詞(例如“和”、“與”、“及其”等)不宜留在行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