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琪
淄博高新田氏骨傷醫院中醫科,山東淄博 255000
在臨床上,偏癱屬于中風后遺癥,會致中風的患者生活質量受影響。臨床實踐與研究中指出,在治療腦中風偏癱的患者時,常用方式有康復治療與中醫針灸治療兩種方式。但是由于單純應用某種方式進行治療時,臨床療效有一定欠缺,所以臨床上常會聯合2種方式治療。該次研究把2016年4月—2017年4月在該院治療的中風偏癱患者75例作為研究對象,探究了在中風偏癱患者治療中聯合應用中醫針灸與康復治療的有效性,現報道如下。
選取在該院治療的中風偏癱患者75例,依據治療方式的不同分成常規組和聯合治療組,常規組37例,聯合治療組患者38例,常規組采取常規方式治療,聯合治療組則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中醫針灸與康復治療。在常規組中有21例患者是男性患者,有16例患者是女性患者;年齡最小和年齡最大的患者分別是61歲和84歲,年齡的均值是(72±2.34)歲。在聯合治療組中有22例患者是男性患者,有16例患者是女性患者;年齡最小和年齡最大的患者分別是60歲和84歲,年齡的均值是(71±2.16)歲。兩組患者各項資料經過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比較。
常規組采取常規方式治療,采取常規藥物治療,旨在促進腦組織的功能恢復與營養腦神經。聯合治療組則在常規治療基礎上聯合應用中醫針灸與康復治療,康復治療如下:取自由體位,實時變更患者的體位,患側肢體需要實施被動關節的活動,而健側肢體需要實施主動關節活動的訓練,練習翻身,行坐位平衡與坐位的訓練。并且患者上肢訓練需要實施Bobath的握手,對肩胛帶進行活動,進行肘控制與獨立運動,患者前臂進行旋轉的運動,而腕關節進行尺側偏向、背伸與橈側運動,對手指進行屈伸,進行對指訓練與拇指外展訓練。應用收腹與橋式運動方式訓練軀干,應用橋式運動對下肢進行訓練,對膝關節屈伸運動進行控制,背屈練習踝關節,坐下與站起練習。
中醫針灸操作如下:對于頭暈眼花、面色蒼白等有明顯腎虧臨床癥狀的患者,基本的針灸治療原則為滋肝補腎,實施針灸的主穴位為肝俞、腎俞、太溪以及三陰穴位,配穴位為陽陵泉、陰陵泉、血海以及梁丘。對于懼冷盜汗、惡心嘔吐、頭疼等有明顯陽虛寒凝臨床癥狀的患者,基本的針灸治療原則為溫陽散寒,實施針灸的主穴位為命門、大椎,配穴位為手三里、手五里、曲池以及尺澤。針對大便無力、便后疲乏、脈弱以及苔白等有明顯肺脾氣虛臨床癥狀的患者,基本的針灸治療原則為補肺健脾,實施針灸的主穴位為肺俞、脾俞以及足三里,配穴位為解溪、丘墟以及昆侖。在針灸診療當中,主穴使用補法,配穴使用平補平瀉法,每次留針20 min,1次/d,持續治療30 d。
①對患者治療后的效果進行評估:患者經過治療后,能獨立行走,實現生活自理,患肢功能顯著改善,肌力稍差為顯效;患者經過治療后,能完成部分行走,生活時常需要別人護理,可做簡單的功能活動,患肢力量有所提高為有效;患者需臥床,生活不能自理,肌力無好轉現象,功能活動沒有得到改善為無效。②患者肢體功能通過FuglMeyer運動功能的積分法進行評估,分值越大代表患者肢體功能越好。
研究得出數據通過SPSS 20.0統計學軟件數據包來統計,經統計軟件來分析相關數據,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用(±s)表示,行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后,常規組中顯效患者有13例,有效患者有15例,無效患者有9例,臨床治療的有效率總值為76.68%;聯合治療組中顯效患者有20例,有效患者有17例,無效患者有1例,臨床治療的有效率總值為97.37%。聯合治療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總值與常規組患者相比,數值明顯要比常規組的大,臨床治療的效果比較顯著,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兩組患者上肢、下肢FuglMeyer的評分經比較以后,數值比較接近,組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肢、下肢 FuglMeyer的評分都出現顯著的改善,聯合治療組患者改善幅度比較大,組間對比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FuglMeyer的評分比較[(±s),分]

表1 FuglMeyer的評分比較[(±s),分]
組別 時間 上肢 下肢常規組(n=37)聯合治療組(n=38)常規組(n=37)聯合治療組(n=38)治療前治療后9.58±1.34 9.61±1.43 21.49±2.46 34.73±3.13 7.49±1.08 7.47±1.03 16.42±2.34 27.43±3.17
在祖國醫學中,中風致偏癱病屬于本虛標實,即肝腎陰虛、氣虛以及心脾腎陽虛為主的本虛表現,標實包括痰濁、血瘀,氣虛血瘀型中風偏癱較為常見[2]。常用治療方式為康復治療與針灸治療,康復治療旨在促進患者機體功能恢復,改善患者四肢活動的能力。雖然康復治療有一定效果,但是還有諸多不足,因此需要在康復治療的基礎上聯合針灸治療[3]。針灸治療是將尺澤、委中、極泉、內關與三陰交作為主穴為患者行針灸治療,再根據癥狀類型對痰熱腑實患者選擇豐隆、曲池、內庭等穴位,氣虛患者選擇足三里、血海與氣海等穴位,肝陽上亢患者選擇太溪、太沖等穴位[4]。既可調理肝脾腎、益氣回陽,也可降低血漿纖維蛋白原,進而促進腦血液循環恢復和重建[5]。該次研究中顯示,聯合治療組患者治療的有效率總值與常規組患者相比,數值明顯要比常規組的大,臨床治療的效果比較顯著,組間比較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上肢、下肢FuglMeyer的評分經比較以后,數值比較接近,組間對比顯示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上肢、下肢 FuglMeyer的評分都出現顯著的改善,聯合治療組患者改善幅度比較大,組間對比以后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在中風偏癱患者治療中聯合應用中醫針灸與康復治療能夠改善患者肢體功能,提高臨床治療效果,可推廣。
[1]馬宇彤,胥廣宇.探討中醫針灸在腦卒中引起的運動障礙性偏癱治療的臨床應用價值[J].中國傷殘醫學,2015,23(22):133-134.
[2]李宏.中醫針灸結合現代康復療法治療中風偏癱的臨床觀察[J].東方食療與保健,2016,16(2):116.
[3]李旗,田福玲,劉國榮.陰-陽對刺呼吸補瀉法改善腦中風偏癱患者下肢功能的臨床研究[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4,21(7):1633-1636.
[4]劉艷榮.高齡中風偏癱患者43例接受針灸配合手法推拿治療對改善偏癱情況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2016,11(6下旬版):34-35.
[5]周英玲.針刺療法配合康復運動治療中風偏癱后肩關節痛與功能障礙的臨床體會[J].內蒙古中醫藥,2016,35(1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