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修祿


南粵大地,古驛縱橫。去年,我曾隨同許瑞生副省長探尋了珠海的香山古道,這條蜿蜒崎嶇的小徑,樸素、原始,令人回味。
近日,我又漫步于廣州的黃埔古港,雖然這里曾經車水馬龍,但仍可看出功能分區井然有序,商務往來和居民生活互不干擾。
一邊親身游歷,一邊翻閱資料,我了解到,在歷史上,很多古驛道都擔負著不同的功能,據此可以劃分為官道、民道、商道、戰道等等,這也決定了它們外在形態千差萬別,內在價值豐富多元。但是無論怎樣,卻基本都有一個共同特征——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與自然生態相輔相成,體現了質樸的自然觀。古人對生態環境的保護與尊重的思想,在古驛道中得以鮮明體現,時至今日,仍值得后人不斷研究揣摩,學習借鑒。
古人之所以能夠如此“環保”,除去當時生產力水平相對落后的客觀原因,同中國歷來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密不可分。
倡導“天人合一”,就是要將人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與萬事萬物和平相處、和諧共生。儒家認為“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因此,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類自己,愛惜其他事物的生命,也是愛惜人自身的生命。
遵從“道法自然”,就是順應自然欲求的本性,任何事物都有一種天然的自然欲求,誰順應了這種自然欲求誰就會與外界和諧相處,誰違背了這種自然欲求誰就會同外界產生抵觸。人類最終要懂得、要敬畏、要遵守的,就是自然的規律,人道定要合于天道。
雖然古時沒有高科技,沒有現代化,但是在這種樸素自然觀的引導下,在建設古驛道這項“大工程”時,古人并未對自然生態造成過多破壞,這在客觀上使祖國的大好河山、壯麗美景都幸運地得以完善保存,讓后人還能游歷、觀賞,學習、借鑒,享受自然的饋贈。
所以當我們走在古驛道上,用心留意,就會發現很多古驛道都是規模不大、用料不多,而且往往是順勢而建、就地取材,從當代的眼光來看,這也正體現出“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的特征。
這還涵括南粵古驛道經過的很多村落。在城市化進程大規模開展之前,有些地方相對偏僻落后,但也因此長期保持著淳樸自然的狀態。從生態文明發展的角度來看,正是為后人留下了一筆寶貴的財富,給后人提供了彰顯古人生存智慧的活化文本,以及深化敬畏自然認知的立體標本。
因而在古代,老子曾說:“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習近平總書記曾言:“建設生態文明,首先要從改變自然、征服自然轉向調整人的行為、糾正人的錯誤行為。要做到人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不要試圖征服老天爺。”
兩相對照,不難看出,中華文明的精髓內核與生態文明的內在要求高度一致,習總書記強調“不要試圖征服老天爺”,而老子認為人不是獨大,只占“四大”中的其一。所以古人對老天爺始終“畢恭畢敬”,這種對自然的敬畏看似是一種“小膽量”,但實際上卻是一種“大智慧”,給今人以重要啟示,予現代以顯著昭示,歷久彌新,閃爍光芒。
但是,當工業化的浪潮到來之時,當我們滿懷熱情地投入大規模現代經濟之時,人們仍然自覺不自覺地為生產力的極大提升而忘卻了自然界的“道”與“法”,引領工業化國家遭遇的生態環保慘況雖然令人警醒,但也沒有轉變追趕型經濟體擺脫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是值得我們自豪和驕傲的,但在快速發展中積累顯現出的大量生態環境問題,成為制約文明永續發展的短板,成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社會問題。
一些人在生產生活中,愈來愈顯露出為所欲為、自私自大的短視行為,動輒大肆破壞、推倒重來——被用于大興土木而濫砍濫伐的樹木森林;被過度開采即將消失殆盡的礦山煤田;被認為不合時宜遭到強制拆除的古跡村落;被泄露油污、黑臭廢水污染的江河湖海;被尾氣黑煙、鳴笛噪音擾亂的農田村莊;被鐵道公路“一分為二”“開膛破肚”的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
這些曾被古人詩意書寫的秀麗風光,如今只變成被現代文明席卷的脆弱環境,令人嘆息,發人深省。恩格斯早在十八世紀中葉就在《自然辯證法》中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了報復。
“天育物有時,地生財有限,而人之欲無極。”這也就是說,萬物的生長孕育都需要時間和過程,資源并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如果人類的欲望和私心不改,可以想見,勿需多久,很多有形的無形的文化遺產、礦產資源、自然風光,都可能蕩然無存,人類也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家園。
誠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所言:“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
在歐洲,有很多歷經百年而風貌不改的小鎮,厚重悠久;但是在我國,短短幾年之內面貌就翻天覆地的村落隨處可見。試想一下,假如失去了環境的容納和承載,當望不見山,看不見水,如何還能記得住鄉愁?人類又將于何處安身立命?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深刻哲學命題,也是人類面臨的嚴峻生存問題。
“窮則變,變則通”,令人歡欣鼓舞的是,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明確提出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標志著我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規律認識的進一步深化,表明了我們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堅定意志和堅強決心。習總書記也發出號召:“要充分認識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中央精神的指引下,全社會都開始樹立更加符合先進潮流的綠色生活理念,采取更加注重生態保護的綠色生產方式,在生產和生活的各個領域,更加注重對周邊生態環境可能造成的影響,致力于“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endprint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舉世聞名的港珠澳大橋建設中,為了保護全球范圍內最為瀕危的一類海洋哺乳動物——中華白海豚,港珠澳大橋管理局專門制訂了“零傷害、零事故、零污染”的施工方案,雖然增加了工程難度和成本投入,但在大橋施工建設中始終堅持保護優先,將對中華白海豚和其他生物的影響降至最低。這些舉措也使這項“世紀工程”“奇跡工程”成為“綠色工程”“生態工程”增添了溫馨的光彩和溫度。
習總書記在調研時曾言:“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態文明水平,是轉方式、調結構、上臺階的重要內容。經濟要上臺階,生態文明也要上臺階。我們要下定決心,實現我們對人民的承諾。”為了不辜負習總書記的殷殷期盼,為了真正將黨中央對于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落到實處;真正“讓老百姓呼吸上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生活在宜居的環境中”;真正體現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全面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全面加強環境保護工作,以環保優化經濟增長,不斷取得綠色發展新成效,不斷開創生態文明建設新局面。廣東以改善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為目標,下定決心,陸續打響了“藍天保衛戰”“治水攻堅戰”“土壤防御戰”等多項重要“戰役”,取得了令人民滿意的成績,實現對人民的莊嚴承諾。
珠三角地區在全國三個大氣污染重點防控區率先整體達標,創建了國家重點城市群空氣質量達標改善的成功模式;“系統治水、掛圖作戰”成為廣東新一輪治水的主要經驗和有效做法。探索實施“互聯網+重點流域綜合整治”,構建水環境綜合整治信息數據庫和信息平臺,為治水插上科學的翅膀……
一項項開拓創新的成果,一串串閃亮喜人的數據,承前啟后,繼往開來,體現了廣東環保的矢志不渝,久久為功。
黨的十九大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廣東環保將繼續砥礪前行,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十九大精神上來,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實十九大提出的任務上來,全力打好生態環境保護攻堅戰,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木葉最宜新雨后,鳥聲更勝暮春時”,我深信,在“天時地利人和”的大形勢下,在“綠色生態環保”的主背景下,我們將踏著古人開鑿的足跡,更加堅實地走出未來的道路。
生態文明正逢其時,美麗廣東前景可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