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梅 丹媛媛
【摘 要】針對目前國內跨學科專業復合型研究生培養形式大于內容的問題,筆者在深入分析國內外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從教學方案、師資配備、導師遴選、評審機制等不同方面進行改革的措施。以教學與科研兩手抓、實體院系與虛擬機構共發展為指導思想,希望能夠豐富并優化我國跨學科專業復合型研究生培養的運行機制。
【關鍵詞】跨學科;研究生;培養機制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大基礎學科的理論日趨成熟,自然科學的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目前獲得重大突破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不同學科的理論支撐和不同專業的實踐組合;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越來越復雜,傳統的單一學科人才往往不能勝任。培養跨學科專業復合型人才是順應科技發展和時代要求的必然選擇。研究生教育,作為培育與儲備高素質、深層次專業人才的主要途徑,是推進跨學科發展需要改革的重點項目之一。
1 國內外現狀分析
代表國內科技投入和資源配置方向的中國科學院系統,在2003年成立了國家納米科學中心,定位于納米科學的基礎和應用基礎研究;2004年成立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以把握新技術前沿、探索新材料發展為己任;2009年成立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以生物、能源、過程為核心研究領域。得益于其跨學科的特點和巨大的發展潛力,新的研究所吸引了大量國內及海外的優秀研究者前來從事科研和教學工作,并且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優秀研究生,這些研究生經過進一步深造,很大一部分已經或正在成長為我國科學或工程領域的中堅力量。這充分說明了國家在過去的十幾年中已經認清了跨學科發展的趨勢,并順應潮流做出了一系列舉措。
同樣,很多高校也建立了以交叉學科為背景的學院、系所、實驗室等,例如,材料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與工程等作為老牌交叉學科,在大部分綜合類、理工類高校中都設立有獨立學院。然而,目前國內大多數高校所謂的跨學科研究生的培養僅僅體現在專業本身的交叉學科屬性,而具體的培養方式還是采用傳統模式,學院和學科壁壘依舊明顯,距離真正的跨學科專業復合型研究生培養還有很大的差距。研究與探索跨學科專業復合型研究生培養的運行機制,對改革高校研究生教育、提高科研創新實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國外很多高校和機構在跨學科研究生培養方面比國內要超前很多,值得我們學習和參考。例如,美國康奈爾大學在設置研究生課程的時候,要求每個學科都要開設一門與研究方法論相關的課程,使學生掌握科研所需的研究策略、探索本領,為將來學習新知識、探索新領域打下基礎;學校非常重視開設研討會,督促研究生查閱文獻、提出問題、發表觀點,激發創新能力;他們的研究生可以跨學院跨專業聽課,而且所選課程的學分可以計入培養計劃的總學分,這些課程設置和培養管理方面的做法值得國內高校學習。另外,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為了改進跨學科研究生培養效果,特別開展了跨學科師資選聘工作。而加拿大的一些高校則聯合開展了跨學科研究生學位培養項目(Interdisciplinary Graduate Programs, IDGPs),從政策支撐、管理體制、課堂教學等各個方面進行改革。國外很多高校、機構的科研實力和創新本領之所以遙遙領先,與他們對跨學科研究生培養的重視是分不開的,這些較為成功的方法和案例,值得我們參考和借鑒。
2 改革方案探索
目前國內關于跨學科專業復合型研究生培養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形式大于內容,由于大部分交叉學科都是依托于傳統學科發展起來的,例如環境科學是以化學為基礎,另外涉及生物、材料等專業的內容。很多單位雖然順應潮流,掛起了交叉學科的牌子,但對研究生的實際培養還是沿用傳統模式。以現有體系為基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的幾點方案探索如下:
(1)跨學科教學方案的重構與考核方式的調整。由于教學方案以院系為單位設定,主要課程僅針對本專業學生,為了突破學科限制,各學科公共課與基礎專業課可以試點開放跨學院選課席位,鼓勵研究生結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與興趣跨學院跨專業選課,學位課和非學位課成績均計入總學分。另外,要求開設研究方法論相關課程,注重對學生學術視野與創新意識的培養。
(2)師資結構的優化與導師遴選方式的調整。當前教師招聘大部分都需要專業吻合,主要考慮的是減少入職之后的學科適應風險,然而一味的追求專業吻合,使得學科的發展看似中規中矩,實則錯失了很多博采眾長的機會。因此,摒棄原有的學科限制,鼓勵引進一定比例的其它相關學科和專業的老師開展教學和科研,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同時學生也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選擇其它學院和專業的老師作為指導教師。
(3)建立合理的跨院系考核評審機制。為了避免跨學科師資引進與導師遴選的盲目性,保證第2條的執行效果,需要分別對教師與學生建立合(下轉第35頁)(上接第33頁)理的評審與考核方式,對于跨學科成果可分別計入不同院系的業績,并實行適當的獎懲制度。
(4)建立虛擬的管理機構,進行跨學科管理。為了使跨學科的教學和科研進行有序調度,需要設立專門機構,在不妨礙原有學科實體機構運行的基礎上,為跨學科活動擬定操作規范與實施條例。而區別于現有的學科實體結構,這個專門機構是虛擬的,不妨礙實體機構的正常運作。
3 實踐意義
培養跨學科專業復合型研究生是推動科技發展和增強創新實力的必經之路,對其運行機制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
(1)有利于研究生綜合素質及創新能力的提高。通過跨學科選課、跨學科導師遴選、以及參加跨學科學術沙龍,研究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與特點,充分利用不同學科的資源,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在跨院系學習與交流的過程中,能夠認識更多不同學科、志同道合的伙伴,接觸更多不同方向的學術理念,對創新能力的提高具有重大的作用。
(2)有利于教師教學思路及科研方向的拓展。由于教師對本專業知識比較熟悉,常年累月的重復教學和科學研究,容易使得教師的思維固化,產生懈怠心理。而跨專業師資聘用體制的建立,能夠給學科平臺注入新鮮血液,提高教師的工作熱情。另外,不受院系壁壘的限制授課,使得教師可以接觸到更多其它院系的資源,學習其它專業的教學理念與研究方法,從而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拓展自己的教學思路與科研視野。
(3)有利于高校教學科研水平及競爭實力的提高。研究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以及教師教學思路的拓展,勢必會提升學校的教學水平;而創新能力和學術視野的擴展是提高科研實力必要因素,能夠催生大量高水平研究成果,提高學校的綜合競爭實力。
4 結語
目前正是我國研究生教育快速發展與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把握發展與改革的契機,建立合理的跨學科專業復合型研究生培養運行機制,是順應時代發展潮流,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相關教改的探索與實踐還會繼續。
【參考文獻】
[1]王宇欣,李保明.美國康奈爾大學跨學科研究生培養模式[J].農業工程,2013,3:80-83.
[2]張媛.“跨學科”視角下研究生培養模式探析——基于加拿大研究生教育聯合會報告述評[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4:92-95.
[3]張良.高校跨學科研究生培養的現狀分析與對策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11-1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