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蓉
0 引言
羅伯特·弗羅斯特是二十世紀最受歡迎、最受尊敬的美國詩人之一,曾四次獲得普利策詩歌獎,他的詩歌充滿了生機、真理和智慧。弗羅斯特成就卓著,受到了廣泛的歡迎和贊譽。
羅伯特·弗羅斯特在美國文學史上有著獨特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其創作處在19世紀美國文學和現代主義交匯的十字路口,因為在他的詩中,既有多處體現了19世紀的傳統文學傾向,又與其他20世紀同儕的作品有相通之處。弗羅斯特進一步發展了象征手法,頗似龐德和洛威爾的意象主義。另一方面,正如Leonard Unger和William Van O Connor所指出的,“弗羅斯特的詩歌,不像艾略特、史蒂文森、以及后來的葉芝,沒有明顯偏離19世紀的詩歌慣例”(1981:692)。他并不是一個標新立異的詩人,從不使用試驗性的技巧。弗羅斯特對美國文學的貢獻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其語言的雅俗共賞,以及對普通事件的諷喻和智慧。如果說現代美國詩歌從沃爾特·惠特曼和艾米莉·狄金森開始,并通過埃德加·馬斯特斯、羅賓遜·杰弗斯和埃德溫·羅賓遜而發展,弗羅斯特的詩歌就是高潮,它們將所有詩歌藝術和現代主題的元素結合在一起。盡管有一段時間里,在艾略特(T. S. Eliot)和龐德(Ezra Pound)的影響下,格律詩曾一度被自由詩所取代, 但弗羅斯特的詩歌證明了傳統形式的持久魅力。他的作品體現了美國式的粗獷的溫和、安靜的反思和不可征服的精神, 對美國詩歌和文學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1 羅伯特·弗羅斯特詩歌的藝術特色
羅伯特·弗羅斯特的詩歌對美國詩壇有重大影響,其詩歌的藝術特色值得我們探討。
1.1 類型多樣
他的詩歌類型多種多樣,不僅限于一兩個方面。一般來說,他的詩可以分為五類:
◆戲劇性詩歌
自從弗羅斯特的第二本詩集《波士頓之北》出版以來,他放棄了早期的個人抒情風格,而轉向戲劇性詩歌。他甚至把個人經歷寫進了詩中,此舉使他贏得了更多的歡迎。他寫了很多戲劇性的詩歌,比如《雇工之死》于1914年首次發表,整首詩就像一部獨幕劇,弗羅斯特在其中使用了許多戲劇創作的手段,包括戲劇語言、戲劇沖突和戲劇描寫等,使他的詩歌具有一種張力。
◆諷刺性詩歌
一般來說,諷刺性詩歌通常假托自然的物體或現象來對社會進行批評。弗羅斯特寫過一些諷刺性的詩歌。以《一次可觀的發言》為例,這首詩描述了小昆蟲的行為、情感和掙扎。一個沒有情感和思想的人很可能把小蟲子不當回事,然而,對于一個敏銳的觀察者和思想家來說,昆蟲雖小,卻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它正在為生存而掙扎。弗羅斯特借小蟲來諷刺現代社會僵化冷漠的人。
◆哲理性詩歌
哲理詩一般具有以下特點:篇幅短小,中心概念較為抽象,思想悲觀而深刻。在這方面,《修墻》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修墻》收在弗羅斯特的第二本詩集《波士頓之北》,于1914年出版,是現代文學史上最常收錄和分析的詩歌之一。《修墻》講述了一個發生在新英格蘭鄉村的故事,其敘述者是一位新英格蘭的農民,他與鄰居商量重建他們兩家農場之間的石墻。敘述者原先覺得“我們不需要墻”,但他的鄰居卻用一句諺語“好籬笆造就好鄰居”來回答。這首詩探索了生活和人性的矛盾,包括每個人的矛盾,因為人“創造了界限”,也是人“打破了界限”。這首詩還探討了人類社會中邊界的作用,因為修補墻既可以分開、也可以連接兩個鄰居,這也是一個矛盾。
◆感悟性詩歌
一般來說,感悟詩是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件事或它的某些方面加以思考,從而產生深刻的含義。它往往始于自然現象,終于智慧或道德。弗羅斯特在感悟性詩歌方面成就卓著,創作了不少名篇,其中,《未走的路》是弗羅斯特最著名的感悟詩之一。
該詩于1916年出版,可能是弗羅斯特所有詩歌中最廣為人知的一首。詩中寫到一個在樹林里的旅行者,面對著兩條路的選擇。道路承載著兩種含義:物質道路和生活道路。把弗羅斯特的一生與他的詩作聯系起來,我們很容易發現這其實是他內心世界的寫照。每個人都是一個旅行者,在旅程中要不斷選擇道路,不同的選擇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
◆田園詩歌
弗羅斯特的許多詩作捕捉到了大自然的各種瞬間,如《雪夜林畔》,《割草》,《冰和火》等。其中《雪夜林畔》集中反映了弗羅斯特的寫作特點。在這首詩里,一位旅行者在一個下雪的夜晚匆匆趕路,他被雪夜的森林所吸引,他想要在樹林里多待一會,欣賞它那神秘的美,但馬韁上的鈴鐺聲把他帶回現實。為了早點回家,旅行者告別了樹林,繼續他的旅程。詩人描繪了一幅生動的風景畫:地面白雪皚皚,萬物冰冷沉寂,但詩人在雪花飛舞的夜晚,情緒高昂。他享受著白茫茫的原野和馬具上的鈴聲叮當。此時他一方面被森林之美深深吸引;另一方面,他也希望回到現實中,這樣他就能實現他的承諾。
1.2 語言樸實自然
弗羅斯特被譽為自然詩人,他寫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自然詩歌,如《雪夜林畔》、《樺樹》、《摘蘋果之后》等等。他的詩總是既自然又新鮮,因為他喜歡用簡單的語言使詩句深入淺出。在他的詩歌中,弗羅斯特強烈反對工業社會,因為這樣的社會忽視了人與自然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更重要的是,弗羅斯特的詩雅俗共賞,尤其受到普通大眾的喜愛,因為他的詩明白曉暢,淺顯易懂。他在新英格蘭出版的詩集受到了美國人的普遍接受。他所描述的新英格蘭農場寧靜而自由的生活吸引了廣泛的讀者。
1.3 地方色彩濃厚
弗羅斯特的詩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許多詩歌都涉及到鄉村主題,他最常用的素材是新英格蘭的農村風光和日常生活:牧場、果園、石墻、倒塌的農舍、溪流、摘水果、播種和收獲……由于長期的農耕經歷,弗羅斯特從農村生活和當地語言中獲得了許多靈感。他傾向于用最簡單和最常見的詞語來描述所居住區域的環境。他的詩歌富有音樂魅力和鮮明的畫面感,如《割草》這首詩描述了他在新罕布什爾州塞勒姆市附近農場的生活,詩里充滿了那里的地方色彩。
1.4 傳統與創新結合
弗羅斯特堅持傳統的格律模式,在他的詩歌中,有一些傳統的形式,如十四行詩、對仗、無韻詩、傳統韻和抑揚格。評論界人士常用“舊瓶裝新酒”來表示對弗羅斯特的真誠贊揚。他沒有跟隨同時代的人去做那些詩歌形式方面的試驗,這種與眾不同的做法恰恰凸顯了他的價值。弗羅斯特對口語很感興趣,有時故意在他的詩中加入戲劇化的對白。讀他的詩就像聽農民的日常談話一樣。弗羅斯特也是運用對話的高手,他的大部分敘事詩都是以這種形式創作的。對話的運用提供了生動的場景,讓讀者可以很容易地理解他的內心。弗羅斯特認為,詩歌的語言應該是簡單而直接的。總之,他的詩歌不僅沿襲了傳統,而且在傳統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
2 結語
弗羅斯特繼承了傳統詩歌的寫作技巧,又創造了自己的現代風格。他在傳統詩歌和現代詩歌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弗羅斯特的詩歌在文學史上有深遠的影響。他留下的大量詩歌作品,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譽。尤其是他作品中獨特的藝術特征,值得我們認真探究和學習。
【參考文獻】
[1]Unger,Leonard,and William Van OConnor.Poems for Study[M].Washington: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1981.
[2]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03.
[3]程愛民.20世紀英美文學論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