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榮濤
摘 要:一直以來,黨和國家始終以消除貧困、改善民生,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作為重要使命。全面推進扶貧脫貧工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首要任務。當前,我國的扶貧脫貧工作已進入攻堅階段。內蒙古自治區在黨的工作指引下,積極落實國家各項政策,全面加強和推進扶貧工作:堅持輸血造血相結合,激發本地區強大的內生動力,依托大數據平臺,有效實施精準扶貧政策,以民生保障為抓手,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發展。
關鍵詞:內蒙古 扶貧 亮麗風景線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把扶貧脫貧列為首要政治任務,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和硬性指標,在全國范圍內全力開展脫貧攻堅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開發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增進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發展成果,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首要的是落實好黨中央各項扶貧決策部署,改善貧困地區面貌,提高貧困地區群眾生活水平。到2020年,我國現行標準下的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贏取脫貧攻堅戰全面勝利時,將再次向全世界展示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信,彰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內蒙古自治區在黨中央領導下,全面加強扶貧脫貧工作,把各項國家政策落到實處,重點抓貧困地區的民生問題,進一步完善貧困人口社會保障,扶貧脫貧工作取得了實質性進展。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內蒙古自治區常住人口為2470.63萬人,其中貧困人口為266萬人;據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1%人口抽樣調查數據,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常住人口為2510.01萬人,其中貧困人口為80.2萬人。五年間,內蒙古自治區貧困人口由2010年的266萬人減少到80.2萬人,貧困發生率由原來的20.34%下降到5.85%。隨著扶貧工作的深入開展,全區貧困人口數和貧困發生率都有很大降幅,但內蒙古是邊疆少數民族地區、仍處欠發達的基本區情還沒有得到根本改變,扶貧脫貧工作仍然面臨諸多挑戰。大部分貧困人口分布在偏遠地方,因受制于惡劣的生態環境、貧乏的自然資源、閉塞的地理位置,導致貧困群眾減貧脫貧困難重重,收入波動起伏不夠穩定,不少農牧民因旱澇災害、農畜產品價格下降等原因再度成為貧困人口,因病因災等各類原因返貧的現象比較常見。
內蒙古自治區全面開展脫貧工作,以脫貧為基本要求,把防止返貧列為最終目標,通過積極落實國家政策,堅持民族發展和區域經濟發展相統籌,培育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依托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社會資源,有效實施精準扶貧。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促進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一、輸血造血相結合,激發強大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扶貧工作要堅持輸血和造血相結合,堅持民族和區域相統籌,重在培育自我發展能力,重在促進貧困區域內各民族共同發展。貧困地區的發展需要激發出強大的內生動力,要形成產業發展模式,解決當地待業勞動力的就業問題。把“要我發展”轉變為“我要發展”,最大限度地調動當地人民群眾的發展積極性,內外結合才能有進步和發展。
內蒙古自治區發掘貧困地區的地域優勢和資源優勢,作為扶貧脫貧的造血產業,創新傳統旅游模式,發展旅游扶貧,旅游扶貧展現出強大活力。據最新統計數據,內蒙古自治區有57個國家級、自治區級貧困旗縣,其中有294個嘎查、村發展旅游項目。2016年,內蒙古全區脫貧人口為24萬人,其中,通過發展旅游項目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有3.5萬人,旅游脫貧人口占全區脫貧總人口的14.58%。內蒙古自治區注重滿足國內外游客日益增長的文化消費需求,全方位展示區內各民族的原生態文化和民俗風情,結合綠色生態的自然資源和獨具特色的文化資源,開展農牧生態游、民俗風情游、草原自駕游、冰雪奇觀游、養生度假游、休閑養老游等,發展四季旅游和主題旅游,打造民俗文化旅游品牌。2016年,國家旅游局、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土資源部、國務院扶貧辦等多部委聯合下發了《關于印發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行動方案的通知》,要求各部門深入實施鄉村旅游扶貧工程,充分發揮鄉村旅游在扶貧脫貧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并把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的102個嘎查(村)納入扶貧工程范圍。當地一位從事旅游業的牧民表示,依靠國家和自治區政府多方面的指導、鼓勵和支持,收入得到穩定增長,身邊好幾個外出務工的年輕人也回來創業了,人們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了,自己以后還想再多投入資金擴大經營規模,把這民俗旅游越做越大。很多牧民都提到,將一如既往地保護環境,同時也要求廣大游客共同愛護環境,絕不會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實現個人物質收益。
二、依托大數據平臺,有效實施精準扶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扶貧工作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貴在精準,重在精準,成敗之舉在于精準”,“關鍵是要找準路子、構建好的體制機制,在精準施策上出實招、在精準推進上下實功、在精準落地上見實效”。我國扶貧脫貧工作中,充分利用“大數據”、“扶貧云”等現代信息技術,對幫扶對象基本信息進行詳細記錄,為每家每戶建立獨立、全面、動態管理的數據庫,分析致貧原因以便分析和確定幫扶方法,進行精準識別和動態管理,做到因戶施策、變通靈活,避免人為失誤和資金浪費,這不僅有益于提高幫扶精準度,進行全程實時扶貧服務,更便于對比幫扶前后數據,研判幫扶工作成效。同時,還能動態化、數字化、直觀化地顯示幫扶進展,有利于開展審核、監督和監管工作,落實扶貧工作領導責任制。
內蒙古自治區各盟市為了解決好“扶持誰”的問題,做到因戶施策、因人施策,弄清楚真正的貧困人口,掌握貧困人口、貧困程度、致貧原因等內容,充分發揮大數據的“數據分析、精準監督、交流服務”功能,如呼倫貝爾市已實現全市范圍內聯網運行精準扶貧數據庫,利用信息精準化管理,動態掌握基本情況、科學分析貧困數據、詳細制定幫扶計劃、靈活確定幫扶措施、實時追蹤管理脫貧進程,已形成涵蓋市級、旗級、鄉級、村級、戶級5個層級的扶貧數據系統。數據系統主界面包括人口地圖、性別年齡、受教育程度、健康程度分析、貧困原因分析、勞動能力分析、數據對比分析等管理模塊,各旗縣市區數據資源能夠同時共享,工作效率得到顯著提高,進一步推動了呼倫貝爾市扶貧脫貧工作。基于精準扶貧形成的大數據平臺,通過不斷豐富完善數據內容,滿足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做到各部門信息資源共享,促進統籌協作,為各級黨委政府決策制定提供可靠依據。
三、民生保障為抓手,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扶貧工作的核心是以民為本,習近平總書記講到:“我們黨和政府做一切工作出發點、落腳點都是讓人民過上好日子。”民生問題是中國改革發展面臨最大的問題,解決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治,改善民生問題是最大的政績。改善和保障民生,是具有長期性、復雜性、艱巨性的浩大工程,“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項長期工作,沒有終點站,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打好、打贏脫貧攻堅戰,最基本的是要以民生保障為抓手促進經濟發展,著力解決貧困人口的衣食住行、養老就醫、教育就業等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
一直以來,內蒙古自治區把民生工作擺在重要位置,全面啟動一大批重點民生保障工程,不斷加大民生投入力度,依靠產業帶動推進就業、創業,增加城鄉貧困人口收入。內蒙古自治區大力實施教育公平原則,2010年,貧困旗縣學齡兒童的入學率為95.8%,至2015年提高到96.6%;2010年,自然村幼兒園或學前班的普及率為6.4%,至2015年提高到30%,提升貧困地區教育質量,被列為各級教育部門工作重點。2016年,內蒙古自治區全力推進脫貧攻堅工作,累計投入專項資金400多億元,將幫扶21萬以上貧困人口達到穩定脫貧、12個區級貧困旗縣脫貧。各部門統籌協作,著力改善城鄉貧困人口住房條件,完成城市棚戶區改造和農村牧區危房改造工程任務,農村牧區低保標準得到提高。自治區醫療衛生體系進一步健全,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貧困人口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率顯著提高,全區整體民生水平顯著提高,社會建設步伐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得到不斷完善。貧困地區的教育、住房、交通、飲水、養老等問題,得到普遍改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全面提高。
(作者單位:內蒙古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
責任編輯:代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