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 要:我國作為一個農業大國,每一年在農作物的銷售和流通量上所顯示的數據都十分驚人,小麥、水稻等等農作物就是如此,在市場上流通的往往是它的果實,而在我國的大部分的農作物的生產中,對于小麥、水稻等農作物的副產物的利用的程度其實很低,秸稈等的副產物在目前的市場生產活動中的最終的消費方式一般都是在自然界中燃燒,這樣做所帶來的危害卻不止一點點,本文就將就我國的農業生產中的對于秸稈等副產物的處理為例,分析我國的對于秸稈處理方式上的問題以及國外的優勢,并針對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國外秸稈利用政策法規;經驗啟示;問題;對策
環保問題就現在的我國乃至全球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課題,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一直以來的經濟發展的速度都十分驚人,但是在在快速的發展過程中難以注意到的就是對于發展副產物的處理上面的細節問題。農業發展作為我國的經濟發展中的一大板塊,副產物就尤其多,在農產物的副產物的處理上,我國也確確實實存在不少的問題,尤其隨著我國的空氣質量問題越來越嚴重,對于秸稈的處理的方式又一次進入了公眾的視線。
一、我國目前的秸稈處理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1.大量焚燒影響空氣質量
我國在幾十年前的空氣質量一直以來都非常好,尤其是在綠植程度比較高的農村來看,我國的空氣質量在全球來看都是名列前茅的,但是最近幾年我國的空氣質量卻漸漸地下滑,甚至會有常常墊底的情況出現。仔細分析這背后的原因,無非就是我國在注重工業生產的同時其實忽略了對于環境以及資源的保護。尤其是在北方,很多的居民已經開始不戴口罩不出門了,而我國的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數量也在隨著我國的空氣質量的降低而變得越來越多,空氣質量問題已經切切實實地影響到我國的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了,尤其是在每年的秋冬交替的季節更為尤甚,原因就在于我國在秋季的豐收之后會大量的焚燒秸稈,而秸稈燃燒之后就會產生大量的肉眼無法分辨的“煙氣”,我們把它統稱為PM2.5,正是這些微小顆粒漂浮在空氣中,被人類吸入肺部之后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疾病,在疾病的嚴重程度上甚至不亞于吸煙。因此,焚燒秸稈給我們帶來的危害可見一斑。
2.引發火災
秋季以及冬季實際上是我國的火災的高發季,每年的這一段時期我國都會處理大量的意外火災事件,尤其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火災所給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以及損失都是非常大的,我們在一切的農業生產過程中,所需要嚴查杜絕的就是火災的隱患。而在我國的水稻、小麥以及其他農作物的生產過程中,我國的秸稈往往都是做焚燒處理,處理的場所一般都是在該農作物的生產場地中,在原本的生產場地中,雖然已經將農作物進行了一個收集和收割之后才進行統一焚燒,但是在該種農作物的生長的地方難免還是會有雜草和其他的干草之類的東西,這些都是在焚燒過程中所存在的安全隱患,火苗一旦順著干草等植物順勢燃燒上去,就難免會引起重大的火災。這樣的火災一旦發生,想要徹底撲滅和進行一個控制都不會是一件容易的事,所將要造成的損失和人員傷亡都不會使一個樂觀的數字,因此,焚燒秸稈在這一方面所存在的問題葉很值得我們深思。
二、 國外的先進經驗及解決措施
1.政府大力扶持新興產業的產生
在國外的許多應對秸稈的處理的問題上面,很多的國家的政府都是大力撥款刺激秸稈回收處理的副產業的產生。就目前國外的大部分的生產經驗來看,很多的國家是將秸稈進行進一步的處理之后制成環保的燃料,供以許多需要倚靠燃料燃燒的企業的進一步消耗,但是在這種環保燃料的生產上面,我們一般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前期資金,而且在處理上面也是程序十分繁復,想要徹底清除在燃燒過程中秸稈可能造成空氣污染的成分,需要很多的步驟,而且利用的器械也十分復雜,因此,單單依靠企業自身的力量來進行秸稈副產物的進一步的處理的工序的準備以及后續的維持,是相當不容易的這時候我們就需要政府的幫助,只有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以及幫助之下,這些才有可能實現。
2.將秸稈作為沼氣制作的原料
運用同樣的可循環發展的思路,另外一種將秸稈回收利用的方法就是將秸稈運送至沼氣池,進行進一步的對于秸稈的處理以及沼氣池的填埋,將秸稈中所蘊含的能量轉換成另一種可以供以我們的日常生活的能量消耗的能量——甲烷,這樣一來,不僅可以解決在秸稈燃燒過程中可能存在大量安全隱患的問題,更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我國的能源的緊張,一石二鳥。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的對于秸稈的處理的問題上,我們應當注重吸取國外的已經成熟的經驗,盡量減少我國的秸稈的焚燒量,緩解我國的空氣質量的壓力以及排除發生重大火災的隱患,在思考處理思路時一定要注意到能量的轉換,主義將秸稈中所蘊含的大量的生物能轉化成為我們可利用的能源,為我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 王紅彥, 王飛, 孫仁華,等. 國外農作物秸稈利用政策法規綜述及其經驗啟示[J]. 農業工程學報, 2016, 32(16):216-222.
[2] 方放, 李想, 石祖梁,等. 黃淮海地區農作物秸稈資源分布及利用結構分析[J]. 農業工程學報, 2015, 31(2):228-2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