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劍斌
摘 要:心理危機是一種不平衡的心理狀態,在大學生群體中比較常見,當前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變化,大學生心理危機有進一步加重的態勢。文章基于此,首先分析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表現,如身體反應、個人表現方面,進而從社會、家庭、個人、學校四個方面分析大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原因,最后分析如何干預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策略,包括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排查和建檔工作、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建設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隊伍、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建立家校聯系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五個方面。
關鍵詞: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對策
中圖分類號:G4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7)11 — 0140 — 03
引言:大學生作為我國各項事業開展與建設的后備力量,素來有天之驕子的美譽。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高校擴招工作的繼續發展,大學生群體的數量也日益增加,大學生在學業乃至就業中的競爭隨之增強。不僅如此,市場經濟的發展使得高校與社會的聯系日益密切,大學生的求學不僅局限于校園一隅,廣闊的社會也成為大學生自我鍛煉與發展的陣地。當然,社會與高校的密切聯系,也使社會中不良的因素傳入到高校,在大學生群體中滋生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不正之風,使得大學生群體中心理危機問題變的多發性和復雜性。心理危機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卡普蘭上世紀中期首次提出,它是一種不平衡的心理狀態,對個體的心理乃至生理都會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因此,針對大學生群體中的心理危機現象,采取好針對性的干預對策就顯得極為必要。
一、大學生心理危機的表現
(一)身體反應方面
當個體面對危機時會產生一系列身心反應,一般危機反應會維持6―8周。危機反應主要表現在生理上、情緒上、認知上和行為上。
1.生理方面:腸胃不適、腹瀉、食欲下降、頭痛、疲乏、失眠、惡夢等;
2.情緒方面:常出現害怕、焦慮、恐懼、不信任、沮喪、憂郁、悲傷等;
3.認知方面:常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缺乏自信、無法做決定,健忘、不能把思想從危機事件上轉移、身心沉浸于悲痛中、導致記憶和知覺改變等;
4.行為方面:社交退縮、逃避與疏離、容易自責或責怪其他人、拒絕幫助、不能專心學習工作或勞動、強迫觀念行為、出現過去沒有的非典型行為、行為和思維情感不一致等。
(二)個人表現方面
1.大學生活的不適應性
生長在當代的大學生,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有著各自的地方習俗和生活習慣,人際顯得更復雜。宿舍是一個大家庭,有的同學不習慣宿舍集體生活,常因生活瑣事沖突而心煩意亂。另外,進入大學后不再唯成績論,大學更多的是綜合素質能力方面的拓展,對部分家庭困難的學生來說,無形中加大壓力,對更多的學生來說,他們有相當強烈的自尊、自強、自立意識,但不可避免的存在依賴性,社會經驗貧乏,生活閱歷膚淺,當遇到一些現實與理想的差距時,可能受挫不能自拔。
2.嚴重的抑郁、偏激心理。
抑郁是指大學生學習生活受挫、戀愛感情受挫、家庭中出現重大變故等消極因素刺激后,造成心理無法承受而出現的不良情緒反應,表現出對日?;顒优d趣顯著減退,對生活悲觀失望感到無意義,精神不振,自我評價低,不愿主動與別人交往,嚴重的心理抑郁將產生自殺的念頭。偏激的人心理常感到不平衡,認為世態炎涼,別人老在欺負他,使他們覺得世事不公平,形成憤世嫉俗、或玩世不恭的人生觀。一些個性不良的學生看問題容易走極端,心理偏激,在與他人發生沖突時,容易采取過激的行為。
3.嚴重的孤僻、自卑的心理。
在大學校園里,有一些因各類原因造成孤僻、自卑的學生,常見的是一些貧困的大學生。他們常會因貧困經濟拮據感到自卑,又羞于接受他人的幫助,似乎是見慣了社會上的世態炎涼,常將自己隔離于同學和學校之外。還有的同學因生理有缺陷、相貌能力的不佳,認為自己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導致自卑心理。于是他們排斥與人交往,人際關系淡漠,但他們對社會和他人對自身的評價和態度又非常在乎,極其敏感,甚至會產生恐懼心理,缺乏安全感,慢慢地就將自己封閉起來,遠離人群,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長期以往心理容易失去平和極易造成心理問題。
二、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原因分析
當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現象逐漸增多,除了高校教育工作中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投入更多關注外,諸多客觀方面的因素以及大學生自身主觀方面的因素都是導致心理危機的重要誘因。
(一)社會方面
在大學生的成長發展中,特別是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三觀形成中,社會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說,社會對大學生心理認知能力的形成與鞏固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日益從封閉保守中走出,尤其是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更使得社會充滿競爭、充滿活力,然而,同一時期,由于配套的精神文明建設相對滯后以及市場道德建設尚未完成,導致經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道德滑坡的現象,各種不良風氣在社會中廣為蔓延,如享樂主義等,尤其是互聯網的誕生與普及,使得西方文化得以大舉入侵,其中有不少負面的、有害大學生身心健康的也在校園內傳播,這些都是大學生心理危機產生的社會根源。
(二)家庭方面
在學生的成長發展中,家庭一直扮演著非常重要的環境角色。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更是學生的第一老師。一方面,家庭父母關系是否和諧、家庭環境怎樣等都會影響到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而從當前高校學生心理問題的調查與反饋中發現,大部分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家庭表現通常不和諧,如家庭暴力、父母感情不和經常吵架或者出現過各種各樣的家庭變故,如父母離異、親人離世等。這些通常會導致學生產生苦惱、無助、憤怒、悲觀、厭世、自卑的心理情緒反應,乃至進入高校后,仍受到影響,長期下去很可能造成心理危機問題、嚴重的情況可能導致學生休學、輟學等。另一方面,家庭經濟是學生求學路上的保障。大學生沒有收入能力,開支主要由父母負擔,經濟好的學生與差的學生每月生活費相差懸殊。有部分大學生為了不讓家里負擔過重,除了周末、晚上兼職,甚至逃課兼職掙錢的現象,長期下去,不僅會受到學校相關規定的處分,而且還影響到學習成績,進而影響畢業,這就給他們造成了新的心理壓力,嚴重的進而誘發心理危機。
(三)個人方面
一方面,當前高校對學生戀愛持既不贊成也不反饋的態度,大學生抄起蓬勃,充滿活力,向往自由,渴望在大學校園獲得浪漫的愛情,對異性情感有著強烈的需求。然而大學生群體缺少必要的情感經驗,戀愛觀也非常不成熟,難以正確地處理戀愛與學業乃至戀愛與其他社會交往之間的關系。在他們的戀愛觀中有著強烈的理想主義色彩,一旦感情出現裂痕、挫折,很容易出現悲傷、焦慮、憤怒等負面情緒,可能還伴有頭痛、疲乏、失眠、惡夢等生理癥狀,嚴重的還可能出現嘔吐,食欲不振等現象,失戀往往引發大學生心理危機的產生。另一方面,有的大學生表現出不適應大學生活環境,可能發生如水土不服、飲食上不習慣,還有像同學間的攀比、集體生活不適應、難以承受理想中的大學和現實間的差距等等,特別是宿舍群居生活,不同性格、習慣的人生活在一起,如果磨合不好,很可能會發生宿舍矛盾,一言不合就冷戰、吵架,甚至宿舍內部分派別或被孤立,進而有的同學會出現孤獨、苦悶、煩惱、愁等不良情緒,這樣的情況很可能導致一些心理危機發生。還有的大學生也會因為生理上的“缺陷”感到苦惱,比如男同學如果個頭矮小低于160cm,會感到自卑,不敢與異性交往相處,而女同學則通常會被身材問題困擾,于是在同學中傳起:農村孩子“矮窮愁”,城市孩子“高富帥”的荒誕言論,這無形中傷害一些同學的自尊心,久而久之也會導致心理危機的產生。
(四)學校方面
大學時光是最美好的,也是大學生成長最為重要的關鍵人生階段。校園環境作為大學生求學、成長、發展的場所,其環境、氛圍以及教育質量等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會產生重要的影響。校園內發生的問題可能也會影響到學生心理層面,從而引發各種形式的心理危機。例如,剛剛走進大學校園的新生,他們有的來自城市,更多的是來自農村,能考進大學,他們可能曾經都是班上成績的佼佼者,但是,大學相聚著五湖四海的同學,學習競爭更加激烈。有的同學在競爭中脫穎而出獲得獎學金,而有的同學考試不理想,甚至掛靠補考。心理承受力差的同學可能一蹶不振,產生負面情緒,害怕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情緒低落,變得孤僻,內心深深的自責感,害怕家長的責問,覺得在同學面前沒自信,開始逃避現實。這樣的同學,如果沒有被及時發現,發展下去很可能就會導致抑郁癥的發生問題。諸如此類的情況,還有例如前期因為家庭變故或本身就是因為心理危機問題申請休學調養,因休學期間中斷學習,復學后學習起來難免會有心理上的壓力,同時被分到低一年級開始學習,這樣身邊的同學都是陌生的,在這樣的環境壓力中,也很有可能再次導致心理危機的發生。
三、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對策
(一)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排查和建檔工作
當前學校要時刻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工作,并將其提到學校、學院相關例會議程,作為日常重點工作之一。對于高年級同學,各帶班輔導員要落實各項工作例會要求,做好潛在危機學生的摸排工作。同時要以班級為單位,每個月初將危機摸排結果上報。對于新生,學校可在報道入學時組織新生進行的心理健康普查工作,比較常見的做法是:癥狀自評量表法,簡稱SCL-90,它適用對象為16歲以上的成人,包含9個測驗因子,施測步驟簡單,測評結果易分析,對有心理癥狀的人有較好的區分能力,能夠將有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能別區別出來,作為平時重點跟進對象,同時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并密封保管以備查用。
(二)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宣傳教育
大學生群體中存在一定的心理危機問題學生,因此,學校內要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一方面,定期開展普及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講座,開設一些與心理相關的必修、選修課程,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課堂向學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戀愛觀、心理衛生知識等,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心理健康意識,幫助大家了解有關青年期的心理特征、常見心理問題的癥狀表現及其危害,增強心理衛生意識和心理素質,掌握調控技巧,提高抗挫能力,有效防范心理危機的發生。同時要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心理咨詢觀念,出現心理問題,特別是當自我調整失敗時,要及時找心理醫生咨詢,以便及時得到心理咨詢師的幫助,避免心理問題加重。另一方面,學校要支持舉辦一些比如“朋輩心理輔導”的課外活動,通過訂閱心理健康雜志刊物,成立“心理健康資料室”,通過學生社團、新媒體的途徑向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三)建設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隊伍
據調查,高校學生群體中,發生心理危機的概率有20%,而目前一般的高校人數都在1人萬左右,可能存在心理危機的學生數就有2000人左右。因此高校不僅要提供相關咨詢人員的培訓和設施支持,而且有要引進專業人員,增強心理咨詢隊伍建設。大部分學校都配有相應的心理咨詢中心,一般的構成人員有心理學的教師、專業心理咨詢師、部分學生志愿者,專業輔導員老師。同時咨詢中心要完善咨詢預約流程和值班制度,提高預約效率,讓更多有意向咨詢的學生能夠及時把困惑問題、心理障礙得到及時傾訴、排解,并通過一定的危機干預,援助處于危機中的學生認清現狀,重新認識危機事件,恢復心理平衡,順利度過危機。對于不屬于咨詢范疇或有嚴重心理障礙、心理疾病的學生應建議轉介到正規醫院,以便采取心理治療或住院治療等干預措施。
(四)完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一方面,學校要成立心理危機干預小組,由分管學生工作的領導擔任組長,負責具體學生工作的輔導員隊伍作為成員,同時輔導員對心理危機的學生要做到心中有數。危機發生時,學校其他相關部門要互相配合,包括心理咨詢師、保衛部門、校醫務部門等。另一方面,學校要定期給從事學生工作的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干部提供業務能力培訓,鼓勵輔導員參加心理咨詢師證考試。從而不斷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機干預工作所必備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更加沉穩、熟練的應對心理危機,將有可能發生的心理危機控制在最低概率。
(五)建立家校聯系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
對大學生的心理危機而言,必要的心理干預極為重要,最佳的干預方式則是建設心理危機干預機制,其中家校聯系對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家長是學生的第一監護人,他們有權利也更有責任知道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情況。同時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出現,家庭方面因素往往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在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干預中,家校聯系也顯得格外重要。因為相比于學校內部的心理疏導而言,父母對子女了解地更為透徹,而且有些心理問題發生和學生成長經歷相關,家長可以提供一些有關學生過往發生的隱私問題,這有助于心理危機干預及時采取性有效的措施。另外,高校可以通過社交軟件,例如微信群、QQ群,成立家長聯系群,及時向各位家長發布學生在校期間的表現,如果出現心理危機的苗頭則可以及時告知家長,尋求家長的幫助。
四、結語
當前,在主客觀各種因素的影響作用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面臨著越來越多的風險,心理危機在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大學生的成長、發展,甚至會導致各種不同形式的惡性事件。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加強大學生心理危機的分析、預警、化解就顯得極為必要,對此,高校需要從預警機制的構建到危機干預機制的建設采取好針對性的措施,切實保障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參 考 文 獻〕
〔1〕廖盈.大學生心理危機表現以及應對策略淺析〔J〕.新教育時代,2016,(07):55-58.
〔2〕鄭雪瀅.大學生心理危機表現及其對策〔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1):687-689.
〔3〕胡峪龍.大學生心理挫折的調查與分析〔J〕.職業時空,2009,(01):176-178.
〔4〕廖善康.芻議高校校園暴力事件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求實,2012,(11):55-57.
〔5〕張家智.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對策研究〔J〕.山東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01):36-37
〔6〕柳忠琴.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教育對策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06),67-68.
〔責任編輯:侯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