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麗娜++詹潔
摘 要 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機制主要存在溝通機制單向零碎,執行機制易變隨意,評價機制急功近利,保障機制缺失乏力等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幼兒園主導且信息傳遞途徑多,主觀性強且人員流動性大,關注當下不出事且報喜不報憂,重視不夠且缺乏統籌協調。應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可行的執行機制,共贏的評價機制,配套的保障機制。
關鍵詞 幼兒安全教育 家園合作 合作機制
中圖分類號:G612 文獻標識碼:A
幼兒安全教育一直以來是家庭和幼兒園高度關注并予以保障的重要內容。已有研究主要關注幼兒安全教育的內容、存在的誤區及解決對策等。對如何建立幼兒安全教育家園長效合作機制等問題研究不多。本文擬就此問題進行探討。
1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合作溝通機制單向零碎
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溝通機制大多是幼兒園單向的向家長傳遞一些零散的、零碎的有關幼兒安全教育方面的信息,往往通過“家園通短信平臺”“微信群”“QQ群”等途徑。特別是類似“家園通短信平臺”這樣的信息通知平臺,只有單向傳遞信息的功能,不具有回復和互動交流的功能。即使是微信、QQ等可以互動交流,也往往因為大家在群里會說一些無關安全,或者是重復回復諸如“收到了”“謝謝老師”等無關緊要的、禮節性的信息。導致一些有關幼兒安全教育方面的信息被掩蓋在大量的不太重要甚至無用的信息中。反而使得家長獲取有用的幼兒安全教育信息變得不容易。正如尼爾·波茲曼在《娛樂至死》中寫到:“奧威爾害怕的是那些剝奪我們信息的人,赫胥黎擔心的是人們在汪洋如海的信息中日益變得被動和自私;奧威爾害怕的是真理被隱瞞,赫胥黎擔心的是真理被淹沒在無聊繁瑣的世事中。”
1.2合作執行機制易變隨意
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執行機制往往簡單易變,顯得比較隨意。一般情況下,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的執行缺乏頂層設計,也缺乏比較完善的行動方案。常用的執行方式是一事一議,遇到事情了再根據情況來定,雖然體現了靈活性,但是也使得執行機制變得因人而異,易變隨意。因為缺乏頂層的、系統的設計,所以執行機構、執行人員、執行步驟、執行保障等都具有不穩定性,導致執行機制對執行問題缺乏預見性和駕馭力。
1.3合作評價機制急功近利
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評價機制往往追求眼前利益,急功近利。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過程中的評價無論是幼兒園評價自身做法與家長參與,還是家長評價幼兒園做法與自身參與都顯得急功近利,缺乏長遠性、系統性考慮。幼兒園在評價時,主要從幼兒安全有沒有出問題,上級主管部門有沒有規定或者要求,家長是不是收到了相關通知信息等;家長在評價時主要考慮自己孩子有沒有出問題,幼兒園有沒有盡自己責任,若自己孩子沒有出問題,一般家長在評價中是不愿意得罪幼兒園的,往往也就難以保證客觀性。
1.4合作保障機制缺失乏力
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往往缺失相應的保障機制,有些合作保障機制雖有但保障乏力。如前所述,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本來就是單向、松散、易變、急功近利的。所以幼兒園在合作保障機制方面重視不夠,往往沒有相應的保障機制,存在較大的主觀性、隨意性。往往與園長的辦學理念和安全教育意識有關,也與上級主觀部門的要求有關。家長在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保障機制方面更是顯得被動和不易作為。本來在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中幼兒園就占居主動、主導地位,家長一般處于被動、從屬地位。
2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機制問題的成因分析
2.1幼兒園主導且信息傳遞途徑多
之所以出現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溝通機制單向的問題,主要是因為當前家園合作溝通是以幼兒園主導,家庭或家長一般處于依附的地位。這既有客觀原因,也有主觀原因。客觀上看,幼兒園及教師是專門的幼兒教育機構與人員,他們在幼兒安全教育方面相比家長更具有權威性和科學性,他們占居主導也是必然的。從主觀上看,幼兒園也不愿意放棄自己的主導權,加上多數家長雖然口頭上重視幼兒的安全教育,但是實際上沒有精力投入,主觀上也愿意放棄樂得清閑。事實上“家長是孩子的第一教師,在安全教育方面家長起到的作用也是至關重要的。”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溝通機制零碎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傳遞信息的途徑太多了,美其名曰是多重保險,但實際上是稀釋了信息的價值性,也易讓家長因應接不暇越來越變得麻木了。
2.2主觀性強且人員流動性大
之所以出現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執行機制易變隨意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執行的人具有不可避免的主觀性。人總是具有歷史性、社會性和時代性的,總會有自己的需求。這就使得在家園合作執行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一定的主觀偏好或偏見。此外,執行的人,不論幼兒家長還是幼兒園教師都具有較大的流動性,特別是幼兒家長更是“鐵打的幼兒園,流水的家長。”教師和家長的流動也使得一套本來執行的比較成熟的、共識達成度高的執行方案往往又要重新來過,甚至被推倒重來。這就極易導致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執行機制易變隨意的問題。
2.3關注當下不出事且報喜不報憂
之所以出現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評價機制急功近利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幼兒園與家長主要關注當下幼兒不出安全事故,且在評價結果呈現方面往往報喜不報憂。從幼兒園辦園的角度來說,在實踐操作中總是會犧牲長遠利益,著力于眼前與當下,以不出或者少出安全事故為準,這樣就容易降低幼兒安全教育目標。在評價方面幼兒園一般是不愿意主動暴露自己在安全教育方面的不足或者問題的,總是把好的一面呈現給家長和社會。從家長角度來說,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有良好的安全意識和較強的安全防范能力,但在現實面前家長總是以孩子是不是安全,有沒有出事為判斷標準,這一點倒是與幼兒園高度一致。
2.4重視不夠且缺乏統籌協調
之所以出現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保障機制缺失乏力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幼兒園與家長對保障機制重視不夠,幼兒園缺乏統籌協調的意識與能力。任何一種保障措施都是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財力與物力的。在現有的幼兒園辦學經費總體不高的情況下,若是再切分一部分資金用于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保障機制的建立與完善,是需要有大視野和下大決心的。人的思想和選擇有時是可以相左的,明明認為安全很重要,是一票否決的,是投入再多都值得的,但是在面臨現實作出選擇的時候,往往又會與思想的東西、理念的東西相反,覺得事有輕重緩急,安全雖然重要,但是畢竟現在還沒有出事,只要還沒有出事,就不是最著急解決的。為此,幼兒園就會把有限的經費、精力投入到能夠給幼兒園發展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果的事情上來。幼兒園如此,家長也是如此。endprint
3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機制完善的對策建議
3.1建立有效的合作溝通機制
建立有效的合作溝通機制關鍵在于“有效”二字,有效就是結果導向,就是只要過程合法、手段方法合法,關鍵就要看最終的結果如何。建立有效的合作溝通機制就是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溝通從“園→家”單向式轉向“園←→家”雙向互動式;從“快餐式”短平快合作轉向“營養式”健康長效合作;從“說教型”合作類型轉向“活動型”合作類型;從“單一化”合作形式轉向“立體化”合作形式。
3.2建立可行的合作執行機制
合作執行機制的關鍵在于“可行”二字,可行就是要切合實際,切合幼兒園的實際、幼兒的實際、家長的實際、幼兒園周邊社區環境的實際等。建立可行的合作執行機制,一方面需要幼兒園要有相應的組織機構和人員,要有一套相對簡單易行的安全教育家園合作方案,要有切實可行的合作工作機制,要吸納一些有時間、有精力、有熱情、有安全教育方面專長的家長參與進來,利用幼兒園可以利用的資源,從而建立反應迅速、應對有力、運行順暢、簡單易行的合作執行機制。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長要真正重視起孩子的安全教育,能夠以志愿者的身份或方式,發揮自己所長,積聚大家力量,采取輪流或組合的方式來實現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
3.3建立共贏的合作評價機制
建立共贏的合作評價機制關鍵在于“共贏”二字,共贏就是要兼顧到活動每一方,讓各方都能在活動中盡可能實現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從而保護各方活動參與的積極性。建立共贏的合作評價機制,一方面需要幼兒園要真正擔負起為幼兒終身發展奠基的重任,要把幼兒安全教育放在特別重要的位置,要從更高的站位、戰略來培養幼兒的安全意識和安全防范能力。要敢于自我挑刺、自我督促、自我完善,反思幼兒安全教育方面的不足與短見,真誠地歡迎家長對幼兒園安全教育進行監督與建議。另一方面需要家長克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能以犧牲孩子安全為代價來進行知識教育,更不能以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為借口損害孩子的安全與健康。只有幼兒園與家長在基本的、核心的價值觀上保持一致才能找到各自的利益領域和利益空間,實現共贏。
3.4建立配套的合作保障機制
建立配套的合作保障機制關鍵在于“配套”二字,配套就是要基于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的保障,使得保障真正發揮支撐的作用。建立配套的合作保障機制,要“樹立一致的家園教育理念,保障幼兒安全教育的有效實行。”一方面需要幼兒園要有長遠眼光和膽識魄力,能夠將幼兒安全教育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盡可能協調統籌各方資源,建立必要的幼兒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保障機制,并能保持正常運轉。另一方面也需要家長在幼兒安全教育方面能夠與幼兒園協同一心,盡可能支持幼兒園建立幼兒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保障機制,必要的時候還需要發揮家長自身的優勢,給幼兒園爭取一些必要的外部資源。
總之,幼兒安全教育事關幼兒的健康成長與長遠發展,是功在當代立在千秋的事業,幼兒園與家長應進一步加強、加深、加實家園合作機制,為幼兒健康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圍。
基金項目:本文是安徽省教育科學規劃項目“幼兒安全教育家園合作機制研究”(項目編號:JG13026)的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美)尼爾·波茲曼.娛樂至死·童年的消逝[M].章艷,吳艷莛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 江暉,謝莉莉,王婉純.幼兒園安全教育及幼兒安全事故的預防研究[J].科教導刊(下旬),2016(10):131-132.
[3] 劉琳.基于家園合作的幼兒安全教育策略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6(13):162-1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