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
摘 要:中國是農業大國,茶的出口量占比極高。隨著生活環境的日益改變,人們對茶的需求也日漸升高。茶農不僅要保證茶的高產還要注重茶葉的質量,因而茶葉病蟲害的防治顯得異常重要。本文就茶樹的主要蟲害以及茶葉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展開述論。就幾種病蟲害簡單的提出了幾點防治意見。
關鍵詞:茶葉;病蟲害;防治技術
茶葉病蟲害影響了茶的產量與質量,對茶農的收入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如何防治病蟲害是人們一直追究的問題。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達,對茶葉病蟲害的防治方法也變得多種多樣。
一、茶樹的主要蟲害
茶樹的主要蟲害類型分為兩種:一種為吸汁類,比如茶小綠葉蟬、茶螨、黑刺粉虱、茶蚜等;一種為吃葉類,比如茶卷葉蛾、茶尺蠖、刺蛾、茶毛蟲等。小綠葉禪活動區域主要分布在葉中,取食于嫩芽部位與嫩葉背面。產卵于嫩莖皮層與木質部位處。成蟲和若蟲均趨嫩為害,怕濕畏光。10°時開始活動,20~26度是其生長于繁殖的適溫區。
二、病蟲害治療技術
1.增強自身防治能力。茶園穩定適宜的環境有利于自身生態的發展,因此茶園位置的選擇很重要。通常茶園應選擇在自然條件良好,氣候適宜的半山區或者山區。同時應適當增加茶園周圍的植物,例如種植防風林,增加遮陰樹等,使茶園的生態系統變得較為復雜,創造有利于病蟲的天敵繁衍生憩的環境,使得茶園的生態系統較為多樣性,增強茶園自身的防治能力。同時在選擇品種時根據當地的氣候環境、土壤、濕度等條件,選擇防病害較高,易加工的優良品種。
2.以生物防治為主
(1)以蟲防蟲。人工創造出病蟲的天敵,例如蜘蛛、瓢蟲、絨繭蜂和鳥類等。其中蜘蛛是防害病蟲的主要手段,蜘蛛以種類多,數量大,繁殖率高占據優勢。據可靠資料記載,每只蜘蛛每天可捕食8只害蟲。同時也可在園林增加人工鳥巢達到捕食病蟲的目的。在管理茶園的過程中盡量減少對病蟲天敵的影響,使其自然的活動。
(2)以菌治蟲。不僅病蟲天敵可防治茶葉病蟲害,微生物種群也可用來控制病蟲。例如白僵菌對茶麗紋象甲和假眼小綠葉蟬的防治有極高的作用;真菌制劑亦可減少黑刺粉虱等;石硫合劑等礦物園農藥對茶葉螨類病蟲與小綠葉蟬等都有極高的療效。同時也可利用昆蟲信息素等干擾昆蟲的正常行為達到殺害病蟲的目的。在使用微生物種群時要嚴格把關,不要危害到病蟲天敵的生活環境。合理利用微生物并于茶園內釋放建立種群,可有效防治病蟲害。
3.人工防害
(1)人工捕殺。僅僅依靠茶園自身的力量是不能達到預期的控制病蟲害的效果。所謂物理防治也是人工防治,即依靠人類的行為防治病蟲害。利用成蟲的假死性,在茶樹下面鋪上塑料薄膜,然后搖動樹干把害蟲抖落再利用其它方式將害蟲殺死。也可利用色板、燈光等對病蟲進行捕殺。在人工捕殺的過程中謹防破壞病蟲天敵的棲息地。
(2)分批采茶。及時分批采茶,減少病蟲產卵的機會。做到分批、及時、留葉采摘,采下已產卵的嫩梢降低蟲口密度,破壞蟲的營養環境和其產卵場所,減少茶枯病的危害。加強田間管理,及時進行中耕除草,破壞蟲口的棲息場所,減少蟲源,提高施藥效果。加強蟲情監控,春茶結束后,秋茶各防一次,在冬季封園一次。
4.合理使用農藥。當病蟲的數量較高超過防治標準的時候,可控制在國家無公害的生產標準范圍內合理使用農藥。
(1)合理利用時間。因地區海拔、經緯度和溫度的不同,病蟲害發作的時間也不同。一般北緯30度附近的茶園,第一次使用農藥的時間大概在4月的中下旬。從4月中下旬到10月下旬,因為氣溫相對來說較高,病蟲害也就比較多,這個時候用農藥是必然的。因日照、降雨和氣溫等自然現象的影響,農藥會有降解的情況出現。而不一樣的農藥降解的速度也不盡相同,比如,日光的照射對有機磷農藥的影響較大,當農藥在茶樹上噴射幾個小時后就會被日光大部分降解。合理選擇農藥使自然現象對農藥造成的影響盡量最少。
(2)降低農藥濃度與使用次數。在茶園盡量使用毒性低,殘留少的農藥。比如甲胺磷、甲基對硫磷、三氯殺蟲螨醇等高毒性高殘留的藥品就禁止使用。減少在茶園噴射農藥的次數和農藥使用的計量,在使用農藥的同時,也要控制其在合理范圍內。
要嚴格按照國家規定的藥劑和安全使用標準噴灑農藥,不能看見蟲子就急于噴藥,只有在病蟲的危害程度超過防治標準的時候才能施以農藥。比如茶毛蟲10.5萬-13.5萬頭/hm2、茶小綠葉蟬百葉蟲量10-15頭時,方可根據病情使用農藥。
(3)正確使用農藥。在使用農藥時,要對農業品種格外注意,不可盲目選擇,并要注意農藥的使用方法、如何用量以及間隔時間等問題。比如Bt制劑300-500倍的間隔時間為5天,其作用是防治茶毛蟲茶黑毒蛾等病蟲。在這里不一一介紹。
在噴射時要使用低容量噴霧,對茶蓬面的害蟲使用橫面掃噴的方式,而茶蓬中下部則使用側方位高效低容量的方法。
還要注意在茶園噴藥期間,要做到每種農藥僅使用一次,之后要輪換用藥。這是為了防止病蟲對農藥產生抗藥性,同時也可以達到農藥殘留少,用藥少節約成本等目的。
三、常見的病蟲害及其治療方法
簡單介紹以下幾種病蟲及防治方法。
1.茶蚜。茶蚜的聚集地常在茶稍和嫩葉背面,主要表現為吸汁,致使新發育的茶葉卷縮,并會排泄“蜜露”誘發煤煙病,影響茶葉的質量和產量。
防治方法是及時采摘,使用吡蟲啉、啶蟲脒等化學防治。
2.茶葉螨。茶橙癭葉滿以吸汁為主,葉變紅褐色或葉脈變黃,芽葉萎縮,嚴重時枝葉干枯呈銅紅色似火燒。茶跗線螨主要危害嫩芽,使葉的兩面均呈褐色。茶癭螨主要危害成葉,受害初期不明顯,僅見葉面有灰白色塵壯蟲體或脫皮。茶短須螨主要危害成葉和老葉,受害葉脈及葉柄褐色,葉背現紫褐色凸起斑。
干旱氣候是這一病害發生的主要原因,常見于秋季。因此,實踐中應及時分批采摘,注意清除茶園落葉。結合中耕除草,旱期噴灌減少危害。加強蟲情監測。推薦使用農藥噠螨靈、四螨嗪等。
3.黑刺粉虱。主要在茶樹中下葉,以吸汁為害并排泄蜜露引發煤煙病。
加強茶園管理,結合梳枝修剪、中耕除草,使茶園通風透光,減少蟲害的發生。在此注意保護蜘蛛類病蟲的天敵。推薦使用吡蟲啉噻嗪酮,啶蟲脒等藥劑。
4.茶毛蟲。幼齡幼蟲咬食茶樹老葉呈半透明,三齡后咬食嫩梢成葉成缺刻。幼蟲群集為害,常數十至數百頭聚集在葉背取食。一般以春秋兩季較為嚴重。
秋茶后春茶前清除老葉,減少越冬卵塊。結合中耕培土適時滅蛹。誘殺成蟲,3齡前用農藥等進行防治。
病蟲害在合理的防治下是可以控制的。注意幾點:1.優先結合物理化學等方式防治病蟲害。2.其次選擇農藥,并于特定情況下在國家規定的范圍內使用。3.及時、分批采摘。創造不利于蟲口的環境,破壞蟲卵的發育環境。綜合以上,在保證茶葉產量的同時也可提高茶葉的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鵬.無公害茶葉病蟲害防治的技術分析[J].福建茶葉,2017,39(10):7-8.
[2]孫龍.淺議畜牧養殖技術推廣中的問題及對策[N].企業導報,2016,(1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