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鹽城城南新區以公平為基礎,以質量為核心,堅持均衡資源配置,夯實質量公平之基;堅持規范教育管理,提升質量公平之本;堅持推進特色建設,改進質量公平之標。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更好地滿足群眾接受高質量義務教育的需求,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不斷探索基于公平的質量提升之路。
【關鍵詞】義務教育;優質均衡;質量公平
【中圖分類號】G52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50-0051-02
【作者簡介】倉定志,江蘇省鹽城市城南新區敬賢路實驗小學(江蘇鹽城,224000)黨支部書記,正高級教師,“江蘇人民教育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數學特級教師。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進公平作為國家基本教育政策”,“把提高質量作為教育改革發展的核心任務”。近年來,江蘇省鹽城市城南新區(以下簡稱“城市新區”)以辦“人民滿意教育”為宗旨,堅持“行思、智慧、生態、人文、現代、和諧”六大教育理念,以公平為基礎,以質量為核心,擴大優質教育資源總量,更好地滿足群眾接受高質量義務教育的需求,努力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不斷探索基于公平的質量提升之路。
一、均衡資源配置,夯實質量公平之基
1.學校規劃均衡布點。2006年,隨著鹽城市政府“城市重點向南”發展戰略的確定,城南新區昔日一片曠野之上崛起了一座現代新城。城市居民不斷增加,外來務工人員大量涌入,目前區內各級各類學校60余所,近7萬名學生,尤其是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適齡兒童人數不斷增長,部分學校(幼兒園)出現了“入學難”“大班額”的現象。為解決這一難題,我區根據《省義務教育學校辦學標準》《江蘇教育現代化監測指標》和城市發展要求編制了教育中長期布局規劃,堅持學校與住宅區建設同步推進。通過規劃新建、異地改建和改造擴建等途徑,對轄區內的所有學校進行了全新布局和重組。幾年來,區財政累計投入近10億元,新建了日月路小學、敬賢路小學等10所學校,建筑面積達22萬平方米,全區學校面貌煥然一新。“十三五”期間,根據區《(2016~2030)教育布局規劃方案》計劃新建學校(幼兒園)9所,努力讓全區的每一個孩子都能就近入學,都能公平享受到優質的教育資源。
2.優質資源互惠共享。為有效破解優質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實現更高質量的公平,我區貫徹落實市《關于加強市區教育人才引進和對外合作辦學的意見(暫行)》,堅持推進教育人才引進和對外合作辦學的戰略。制訂《城南新區“三名工程”實施意見》《城南新區骨干教師考核獎勵辦法》,全職或柔性引進外省人民教育家培養對象、江蘇省特級教師等人才,每年面向全省公開招聘優秀教師,通過引才、引智的方式提升學校辦學和科研水平。實施名校引領發展“1+1+1”行動(市內名校、省內外名校、國內外名校)。依托市直名校在我區的優勢,通過交流領辦的方式,實現理念共享、管理同步、協同共進。此外,還拓寬合作渠道,引進全國、省內外名校優質資源。目前,區內4所學校由市直名校領辦,5所學校與國內外、省內外名校建立了深度合作辦學關系,定期實施兩地多校云課堂專遞直通共享,使全區教育教學質量實現了質的跨越。
二、規范教育管理,提升質量公平之本
1.抓管理,規范辦學行為。規范高效的學校管理體系是提升質量的保障。我區認真落實教育部《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義務教育學校校長專業標準》,制訂《城南新區學校績效考核指導意見》,進一步完善校級領導干部績效考核辦法,加強校長履職考核、獎懲。推進學校管理改革,加快現代學校制度建設,實現教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依法制定學校章程,健全學校內部管理制度體系,完善學校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機制,提升學校依法辦學能力。落實督學責任區制度,成立督導委員會,完善督導機構,區內所有公辦學校均實行責任督學掛牌,建立健全辦學行為監控、查處機制,組織專項督導和隨機督查,激勵學校創先爭優,激發內在潛力。
2.抓隊伍,均衡師資配置。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也是實施教育質量公平的關鍵。按照省定編制標準,對各校教師合理配置,通過招聘、轉崗、交流等形式,優化全區學科、學段教師配比問題,保證開足上好規定課程。建立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規范教師教育行為,完善師德教育、師德考核制度,開展師德宣講,加大評優表彰,發揮典型示范引領作用。大力實施名校名師工程,深入推進“教師閱讀促進工程”“教師基本功提升工程”,通過制訂學校教師專業成長規劃、加強培養培訓、實施“青藍工程”等措施,鍛造一批在省、市有影響的專家型名優教師。
3.抓質量,提升學生素養。教育公平,根本著力點是教學質量的公平。因材施教是中國傳統教育理念的精髓,其前提就是要承認差異。我區要求各學校注重基礎年級、起始學段,加強基礎知識的夯實,實施知識模塊過關,真正使基礎年級打好基礎、養成習慣。加強薄弱環節的改造,加強補差抓臨界生,實施“降低難度、把握尺度、個別輔導”的教學策略,強化查漏補缺。抓好學生的有效學習,教會學生如何學習、如何討論、如何搜集整理知識,提升自主學習的有效度。培養學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學會制訂學習計劃,學會自我糾偏補缺,學會管理自己的學習與生活。
三、推進特色建設,改進質量公平之標
1.特色課程揚帆。科爾曼認為,教育機會寓于某種特定課程的接觸之中,機會的多少視兒童學習課程的水平高低而定。對某些兒童來說,所達到的課程水平越高,所獲得的機會就越多。我區高度重視“三級課程”建設,在開好國家課程的基礎上,積極開發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日月路小學《寫美漢字》、新河實小《圓夢足球》、伍佑小學《美麗伍佑我的家》等一批具有本土性的校本教材相繼出版使用,豐富了學生的學習生活。在全市率先試行特色課程走課制,學生可以根據興趣愛好,自主選擇特色課程學習。
2.特色活動添彩。質量的教育公平絕不是千校一面,而應是特色發展、個性發展。我區加強“少兒社團”建設,豐富校園節日內涵,提升學校特色建設的含金量。通過校園節日和全區“教育教學開放周”的驅動,逐步提升中小學生的審美能力與人文修養。目前,我區各學校辦學有特色,學生發展有特長,形成百花齊放的良好局面。新河實小主打校園足球,連年在省長杯、市長杯等足球賽事中獲一、二等獎,被教育部授予國家級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日月路小學書法特色鮮明,被授予“中國書法(寫字)特色學校”“省中小學書法特色學校”“省藝術特色學校”等榮譽稱號;伍佑小學承載千年古鎮文化,腰鼓、蓮湘獨樹一幟,走出了一條具有民間特色文化的教育之路。伍佑初中堅持精細管理,以閱讀教學改革為突破口,成為全市新優質初中創建示范校。
3.特色文化固本。一所學校要把學生培養好,需要優良的辦學傳統,校風、學風和校園文化,這對學生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至關重要。我區在新校建設之初,就將辦學理念、教育特色與校園建筑文化融為一體。堅持文化育人理念,統籌規劃校園文化建設,推進學校逐步向內涵發展轉變。引導學校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核心,挖掘地域歷史、地理文化內涵,打造串場河文化、鹽瀆民俗文化、聚龍湖文化、珠溪文化、“一校一品”校本文化等五個文化,營造富有吸引力的文化磁場。全區已有四所學校成為江蘇省特色文化或課程建設項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