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邢延娟
摘 要:在二戰后現實主義文學的復興與發展中,厄普代克堪稱是一位代表人物。他不僅僅是一位“語言的詩人及歷史的記錄者”,更重要的在于他是一位對人類的命運示以終極關懷的現實主義作家。厄普代克能夠以普通人折射蕓蕓眾生的生存困境,這主要歸因于他早年受存在主義的影響。在他的小說《兔子快跑》里,厄普代克以哲學的思辨展示了哈利的矛盾與糾結從而踐行了他的存在主義哲學理念,也因此印證了哈利不是圣人亦或是無賴,而是一位存在主義的追隨者。
關鍵詞:《兔子,快跑》;厄普代克;存在主義
一、文獻綜述
厄普代克的《兔子,快跑》發表于1960年,對于作品《兔子快跑》中的主人公哈利Harry,評說紛紜。國內有兩本關于厄普代克的專著研究,一本是宋德發的《厄普代克中產階級小說的宗教之維》從七部作品里梳理了美國的宗教信仰危機。另外是北外的金衡山所著的《厄普代克與當代美國社會》從文化角度挖掘了厄普代克小說里所呈現的美國社會的風土人情。羅志斌早在九十年代就曾出版過一本小冊子《厄普代克與其他》,當中提及了克爾凱敦克和卡爾巴斯對厄普代克的影響, 但是從沒有作品深入挖掘這種哲學基調是如何在他的作品里呈現的。因此本文試圖尋求存在主義哲學思潮如何影響了厄普代克的創作。本文集中與分析哈利這一人物,從他的人物特征去證明哈利是一位存在主義的追隨者。
二、存在主義
存在主義的信念早在一戰之后隨著恐怖絕望的蔓延就盛行開了,尤其在二戰之后人們對克爾凱郭爾更是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所有的近代存在主義都是克爾凱郭爾的復興。盡管很難定義存在主義,我們依然試著總結一下他們的共性。第一是“痛苦”。相當一部分的存在主義者認為人生即為痛苦這源于對“存在”和“不存在”的焦慮。人生的虛無威脅著人類的存在;第二是異化。存在主義認為人類在現實處境中完全是陌生人。他們認為周遭是無意義的。外在世界被描述成無意義的沙漠。因此冷漠和不滿盛行,因為個體感到被異化;第三是主觀真理。存在主義者認為真理是主觀的這源于“存在先于本質”。那么不同于物的存在,人類只有通過行動才能給予存在以意義。人可以自我塑造,因此個體受到重視。真理存在于人的內部,人可以通過行動創造出新的自我;第四是絕望里的希望。因為存在主義否決了命運一說,因此人有了塑造自我的“自由”,這意味著無數種可能性。盡管這種自由意味著毫無指引和保護的焦慮,自由依然是創造性的,考慮中的絕望并非完全無望,而是寄希望予每次可能行動的機會。
三、哈利的存在主義困境
首先是哈利的痛苦。本身“Harry”的意思句式痛苦,全名“Angstrom Harry”中angst就是無止境的煩惱。在給主人公命名時作者已經預示了其命運。小說里,哈利深感痛苦,生活有著無盡的煩惱。他感受著人生成長中那些泯滅的可能性帶來的焦慮。懷念高中時在籃球場上的風采,以至于在產房迎接女兒的降生時他還在懷念作為籃球運動員時的女友。他原本希翼與初戀可以有婚姻的可能性,但是這種可能性的破裂帶來了持久的破壞性。他的美好愛情幻滅了,之后父親說他就變的冷漠。;其次是哈利感到孤獨異化。他經常會感到“擁擠”,他討厭妻子不在美麗,害怕看到“堆滿玩具的房間”,憎惡家里“難以解釋的氣味”。打籃球的青少年不與他交談,而他又無法融入成人的世界。外在是荒蕪無希望的,哈利只能奔跑著去尋求。而且哈利逃跑的歷程一直是矛盾重重。他經歷著本能與理性的掙扎。哈利的逃跑漫無目的,毫無方向。他從婚姻里的出逃也充斥著糾結搖擺的特性,除了在妻子和情人之間搖擺,哈利的搖擺更體現在他的宗教信仰上。我們發現于哈利而言,尋求的奔跑是他的宿命。小說里“網”與“陷阱”是哈利頻繁感受到的意象。他掙扎著要逃離無處不在的令人窒息的“網”。厄普代克本人在七十年代的一個訪談里贊同記者的觀點“是厭倦的問題而不是最基本的幻滅”(Gado102)。存在主義者認為人的行動就是掩蓋空洞和無聊。盡管努力往往是徒勞的。絕望卻不是最終結果,對真理的希望是個體的動力。因此牧師Tothero 教導哈利“失敗里也有成就”。想要贏的勇氣就是至關重要的。哈利不斷地反思和拒絕接受傳統的宗教觀反倒證明了他的生命活力和追求真理的信念。只有在不斷地“尋求”里,在奔跑中哈利才能體會到自我的存在與意義。
四、小節
哈利對重復生活的苦惱,從周遭環境所感受到的排斥,他的搖擺不定的境遇以及對主觀真理不懈的追求都恰好與存在主義的理念不謀而合。可見作為二戰后美國的“現實主義小說大師”,厄普代克深受存在主義影響并把這種哲學思潮編織進自己的寫作中。由此,哈利這一人物既非圣人也非流氓,而是存在主義視闕下的普通個體,是厄普代克對存在主義熱情的明證。
參考文獻:
[1]金衡山.《厄普代克與當代美國社會》.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2]羅志斌.John Updike and Others. 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7.
[3]宋德發.《厄普代克中產階級小說的宗教之維》,湘潭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