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榮
摘 要:系統功能語言學的話語基調理論的不斷完善與發展,在話語人際意義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發展為評價理論。評價理論主要注重是協調態度的表達和社會關系的語言資源。與此同時,評價系統對系統功能語言學領域理論框架的構建也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了解評價體系,有利于準確分析文本的結構特征。因此,研究話語中的語言文本規律,分析新聞文本的評價特征,對于新聞話語評價系統的構建與完善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對新聞話語的評價特征和評價系統進行了分析,探索了新聞評價性閱讀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新聞話語;評價理論;評價系統;評價性閱讀
還原事實真相,將新聞事件原原本本的呈現在受眾面前,是新聞報道最基本的準則,但在實際報道過程中,新聞工作者有時將自己的判斷、理解融入到社會現象中,不可避免的傳遞自己的立場、觀點和看法,致使一些新聞事件在某種程度上涵蓋了新聞工作者的看法。究其原因,新聞事件在報道前,經過一系列的剪裁與加工,新聞工作者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對社會現象或時事政治進行消化理解,最后將社會現象總結歸納,呈現出來。新聞話語的評價系統如何取得新突破、探索出新道路,是當前值得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評價理論分析
評價理論,基于Martin的話語基調理論,對于系統功能語言學中話語人際意義的研究取得新進展有重要意義,評價理論主要注重的是調節態度的表達和社會關系的語言資源。Martin的評價理論主要包括三個系統,即態度、介入和分級。但Martin的評價理論有待完善。
首先,設定評價標準具有必要性。任何事物的標準都是客觀的,評價標準也應當具有客觀性,它受到個人經驗、主觀因素和歷史文化背景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另外,評價標準的參考系數是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化的,對于同一個評價客體來說,即便是同一個評價主體也可能收到外界影響,不斷的變換評價視角,從而產生不同的評價結論。文化傳播與發展過程中,語言作為一項重要載體,在體現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對評價過程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其次,評價應當具有客觀性。在評價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受到評價者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因素的影響,所以評價者很難保證長期持續客觀性。評價標準也與話語立場、角度、思維方式和歷史文化的價值取向密不可分。
最后,話語的表現具有多樣性。評價借助語言這一有效載體進行傳播與推廣,在語篇中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分為篇內評價和篇外評價。篇內評價是指作者利用語篇表達自己的觀點、立場和看法的主要手段,Martin的評價理論則屬于篇內評價;篇外評價是指讀者依托篇內評價這一有效資源對語篇本身進行評價。
二、新聞話語中的評價資源
(一)介入
介入是評價者參與話語的程度和方法,是評價主體與客體,主體與客體間相互喚起、協商或喚起彼此的社會地位的語言資源,具有主體間的特征。在交際中,評價者所扮演的角色對評價者的觀點、態度和立場具有制約作用。評價者作為交際活動過程中的主體,話語角色主要有組織者、參與者、觀察者三種形式。
在新聞話語中,如果作者以語篇組織者介入傳遞的話語訊息,作者承擔著傳言者或代言者的責任,主要以法律、法規的宣布、宣傳、新聞發布、政策宣傳、社論等形式體現出來;如果以話語觀察者直接介入傳遞的話語訊息,作者重點對語篇中的評價作出相應評價;如果以參與者介入傳遞的話語訊息,作者的主觀性色彩顯得尤為突出,被授權以講話者或報道者的角色傳達語篇本身的意志,如特寫、新聞報道或評論等。
(二)態度
態度指的是評價者對某一特定對象所持有的行為傾向和心理傾向。其中,“特定對象”包括人、事物、觀念和團體等。評價對象具有多樣性的特征,在評價過程中,有可能存在評價主體與評價客體的需求不同或者相互矛盾的現象,產生對同一評價對象得出多種評價結果的局面。態度主要有情感、認知和意向三種成分。
情感成分主要指的是對事物的情緒感受,比如輕視、尊重、討厭、喜歡、欣賞、排斥等;認知成分表現為對事物的評價、理解、知覺和信念;意向成分是指對事物的反映傾向。
(三)評價標準
評價標準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比如個人經驗、交際目的、歷史文化價值趨向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價值觀,價值觀念與對客觀事物的評價密不可分。不同的個性差異和文化差異對評價標準有不同程度的影響,對同一評價客體,用不同的標準、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評價結果也不盡相同,這對正確進行新聞評價性閱讀有深遠意義。
(四)分級
在評價新聞話語的過程中,利用分級,能夠客觀地根據強度計算出高低值。分級系統主要有語勢和語焦兩個范疇,對評價客體進行分級,有利于明確評價客體的語義類型是否清晰、語言容量和人際影響是否提高,從而促進新聞話語評價系統的構建。
三、新聞話語評價性閱讀對策
目前我國在新聞話語的評價性閱讀方面,普遍停留在字面理解的層次,因此,提升評價性閱讀的能力,對促進我國新聞事業有重要意義。對于評價客體,評價性閱讀要求在理解語篇中評價信息的同時,按照評價標準,還要對語篇做出客觀合理的評價。
理解語篇的最高層次是評價性閱讀。在進行評價性閱讀前,應當明確評價的立場,是對新聞話語進行正確評價的基礎和前提。由于新聞話語具有一定程度的主觀色彩,帶有作者的態度、觀點和看法,所以讀者在進行評價性閱讀時,應當了解作者的主觀意愿和主觀傾向,才能領會新聞語篇的真實意圖。
四、結語
評價理論是在系統功能語言學在人際意義的話語基調發展上取得的新進展,是人類語言領域發展的新突破,評價理論的不斷創新,促進了話語人際意義的解讀。目前我國在這一領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未來的發展過程中,不斷完善評價系統,為語言學發展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彭湘蓉,李明德.移動傳播時代新聞話語創新與主流意識形態建構[J].中州學刊,2017,(2):162-166.
[2]童兵.在文化合力中推進新聞學話語體系建設[J].現代傳播,2017,39(6):10-14.
[3]張志安,章震.媒介融合語境下新聞職業權威的話語建構——基于48家媒體2016年新年獻詞的話語研究[J].現代傳播,2017,39(1):3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