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卓婧
摘 要:大數據時代,個人信息的價值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視。高校學生作為移動網絡的主要使用者,學生在校園內外都會發生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個人信息的泄露嚴重影響學生隱私保護并因此引起民事糾紛甚至刑事案件。高校作為學生信息的收集者和管理者,應充分認識學生信息隱私保護的重要性,并依法保護學生信息隱私。
關鍵詞:大數據;信息;隱私
如今我們正處在大數據時代,目前,智能手機在大學校園中已經基本普及,這就意味著,學生們在電商平臺購物時,在社交網站發布狀態時,他們的行為、位置、習慣、喜好等都在不知不覺中成為了可記錄、可分析的數據。然而,大學校園中龐大的手機用戶人群和巨大的數據量,使得大數據所帶來的負面效應也不斷被放大。當代大學生在大學校園的保護之中,本就缺乏自我保護意識,尤其是在我國缺乏有效的個人信息保護的法律框架的現狀之下,移動互聯網收集數據的現象洶涌來襲,更凸顯了高校學生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重要性。信息社會,個人數據在不經意間被不同的機構收集,不論是個人自愿提供的還是被迫提供的,這使得個人在社會中成為“透明狀態”,雖然很多個人信息并不涉及個人隱私,如公開的信息和不敏感信息,這些不一定會對個人造成不利影響。但是在大數據背景下,個人數據被深度挖掘后,有可能曾經公開的信息或者一些本不敏感的信息經過重組后,就包含了涉及個人隱私的信息。可以說,在數據挖掘面前,個人面臨幾乎毫無隱私可言的境地。
高校大學生是一個比其他群體更容易以來網絡的群體,但是由于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極易受到網絡不良行為的影響。如今網絡使得大學校園圍墻形同虛設,大學生早以開放的姿態涌入社會。在大數據時代,學生對于使用網絡,個人信息隱私泄露有一定的擔憂,但是又不知如何應對,這一現象在大數據時代日益突出。
一、高校學生個人信息隱私受侵犯的主要方式
大學生偏好網絡朋友圈,在社交網站中,通過展示真實信息進行交往,照片、愛好、家庭地址、上課內容一應俱全展現在網絡中。微信時代,人人都可作為自媒體發聲,作為年少不經事的一代大學生而言,更是喜歡無時無刻不將自己的生活狀態發布在朋友圈中,比如什么時候起床,在哪里喝的咖啡,下午有一節什么課,晚上又去哪里自修,尤其喜歡附上一張自拍照。這些信息雖然表面上看,是學生自愿發布的,也屬于個人的一般信息,但是,在大數據背景下,這些非結構化信息都可以被數據收集者收集,經過簡單的數據挖掘,即可分析出學生的學校,專業,年齡,作息時間,愛好甚至是家庭所在地,父母的職業。本研究的相關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并不是很清楚個人信息被收集后的用途,因此,在微信朋友圈、微信群、微博、人人網等社交網絡中,學生樂此不疲的展示自我,卻忽略了發布這些信息的風險性。當這些信息匯聚在一起,被別有用心的人說利用時,對于學生而言,不僅是隱私泄露這么簡單,而是更進一步的人身、財產傷害。
大學生偏好網絡購物,雙十一各大校園堆滿的包裹即可看出大學生的對網上購物情有獨鐘,網購中將身份證號、銀行卡號等個人敏感信息不慎泄露,都導致高校成為個人信息泄露導致隱私安全問題頻現的重災區,如線下人身損害,線上經濟損失等等。近年來,高校學生經濟詐騙案呈現高發態勢,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作案人員充分掌握某位學生的全方位個人信息,利用大學生涉世未深的心理,采用欺詐手段,蒙騙大學生,進而實現經濟詐騙的目的。2016年1月,同濟某失聯女大學生就是因為陷入電信詐騙案,通過電話的方式被騙子騙取銀行卡號、銀行卡密碼以及大額資金。
二、保護高校學生知情權及隱私權的需要
當學生信息被濫用后,容易使學生受到傷害,比如,當一次網購之后,學生的家庭住址或者學校地址、手機號就為網絡服務商、賣家、物流企業所知曉,如果這些個人信息再經過買賣為其他人所知曉,那么個人就很容易受到侵擾。如果學生的家庭地址在某著名樓盤,還有可能被不法分子盯住,人身財產受到更大的傷害。當廣告商在收集了學生的個人網絡瀏覽記錄后,對學生的喜好進行分析,進一步投放精準廣告時,會出現三個結果:一是學生覺得這個推送很及時;二是學生雖然覺得這種推送及時,但是泄露了其某些不想為外人所知的信息,對自己的外界形象擔憂;三是分析出來的個人喜好是莫須有的,學生覺得自己的形象遭到了歪曲。
三、完善校園治理體系的重要方面
高校管理者對學生信息隱私的重視,體現了校園治理體系的科學性。高校管理者采取適當的措施,保護學生個人信息,不但是對學生人格的尊重,也可以使得學生在校園環境中感到友善的氣氛。學生對學校有高度的信賴感,可以放心地向高校管理者提供涉及個人隱私的敏感信息。加強高校學生個人信息隱私的保護,一方面便于高校管理者進行更為科學、系統、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學生個人信息有序的保存及科學的流動有助于快速解決學生遇到的問題,是深化校園治理體系的重要方面。
四、大學生信息隱私保護建議
高校與學生在教學活動、管理過程中,涉及到學生個人信息的方方面面,其中有涉及個人隱私的敏感信息,也有一般信息。高校管理者應當依法對學生信息進行妥善保管,尊重學生人格自由。
目前,面對網絡媒介技術的挑戰,法律顯得有些滯后,出現管理缺位的情況。高校應當非常重視學生個人信息隱私保護,結合我國現行相關法律規定,加強對學生個人信息隱私保護教育,同時,高校作為管理者本身應當注重對學生的個人信息保護,具體如下:
(一)充分了解學生的隱私合理期待
在大數據背景下,個人信息包含著個人隱私,根據調查可知,諸如銀行卡號,家庭成員等信息,是學生考慮隱私問題的核心,即學生對涉及財產安全、家庭人身安全的個人信息是非常重視的。除此之外,與個人信息相關的身份信息也是學生較為重視的個人隱私。學生們在發布包含個人信息的信息時,是包含著對個人隱私期待的。盡管知曉網絡環境存在一定的風險,當給予一定的利益時,學生還是會選擇放棄一定的對隱私的掌控。雖然,這樣的隱私期待會在大數據技術下大打折扣,但是學生肯定不會主動發布包含泄露個人隱私的信息,也不愿意自己發布的信息在經過排列組合后泄露個人隱私。因此,高校管理者應當了解學生的隱私合理期待,應當為學生塑造怎樣的校園網絡環境,區分學生個人信息和個人敏感信息,針對不同的個人信息,確定不同的保護力度。
(二)制定科學的管理規定
目前,我國已經出臺了行業自律規范,如2013年實施的《信息安全技術公共及商用服務信息系統個人信息保護指南》明確規定了個人敏感信息的范圍:“個人敏感信息 personal sensitive information一旦遭到泄露或修改,會對標識的個人信息主體造成不良影響的個人信息。各行業個人敏感信息的具體內容根據接受服務的個人信息主體意愿和各自業務特點確定。例如個人敏感信息可以包括身份證號碼、手機號碼、種族、政治觀點、宗教信仰、基因、指紋等。”并明確規定:“收集個人敏感信息時,要得到個人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高校管理者應當以現有關于網絡個人信息的法律規定和行業指南為依據,充分考慮到社交網絡對于大學生的重要性,專門制定適合各高校的社交網絡信息隱私管理指南,指導學生正確理解大數據技術下網絡個人信息的收集與使用,了解現有網絡個人信息保護政策,真正做到對個人信息的控制。同時,高校管理者在工作中,應當做到運用大數據技術時,考慮到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采用明確告知信息收集用途、數據庫匿名化以及數據庫加密等技術,充分保護學生的信息隱私安全。
(三)學生應當提高網絡素養
近年來,雖然學生的網絡風險意識不斷提高,個人信息隱私安全意識逐漸覺醒,然而由于網絡隱私泄露所造成的安全問題卻逐年攀升,由此帶來的人身和財產損害逐年增多。雖然學生對網絡泄露個人信息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對隱私泄露有所擔憂,卻仍然離不開網絡。他們沒有采取積極的網絡信息隱私保護行為,抱有僥幸心理,認為自己不會中招而消極面對。由于對網絡媒介知識的缺乏,學生往往以放棄使用網絡服務、軟件服務或者以虛假信息使用網絡等方式來保護個人信息。
高校管理者應當通過大力宣傳的方式增強大學生的網絡風險安全意識,更為重要的是,還要將網絡信息安全教育作為媒介素養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大學生的特點,以不同的上網偏好作為分類依據,有計劃、有層次、系統科學地培養學生網絡素養。其中,并不只是加強網絡安全使用技能的教育,比如使用安全密碼上網,注冊信息時盡量使用軟鍵盤等,而是更加注重培養學生媒介知識分析能力,使他們具備認知網絡風險環境以及控制信息隱私風險的能力。教育他們關注自己的信息隱私安全,慎重交流個人信息,積極應對網絡媒介技術的挑戰。
參考文獻:
[1]張新寶主編,2003:《互聯網上的侵權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周漢華主編,2006:《個人信息保護前沿問題研究》,法律出版社。
[3]張新寶,2004:《隱私權的法律保護》,群眾出版社。
[5]王利明,2009:《人格權法》,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張秀蘭,2006:《網絡隱私權保護研究》,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7]齊愛民,2009:《捍衛信息社會中的財產:信息財產法原理》,北京大學出版社。
[8]張民安主編,2014:《信息性隱私權研究:信息性隱私權的產生、發展、適用范圍和爭議》,中山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