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子
摘 要:我國在2001年頒布的《信托法》明確承認遺囑信托這一信托方式。與此同時,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國民財富的積累,遺囑信托雖還處于起步階段,但在我國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在此基礎上,簡要說明遺囑信托的在我國的社會背景、概念與獨特的優越性,進而分析我國遺囑信托的現狀與今后發展可能存在的障礙,最后提出對遺囑信托制度完善的建議。
關鍵詞:遺囑信托;信托;遺囑;繼承
一、遺囑信托的概念
我國現行法律尚未對遺囑信托的概念進行明確的界定,并且學界對此看法不一。但總體而言,學者們均認同遺囑信托同時橫跨了兩種法律制度:信托法律制度和繼承法律制度。筆者認為,遺囑信托是指,委托人以遺囑或遺囑性文件設立的,基于委托人對受托人的信任,受托人依照委托人生前的意愿,以自己的名義,為特定目的或受益人的利益,對委托人的遺產進行管理或處分的行為。
二、遺囑信托的優越性
(一)利于實現財富傳承
第一,能夠降低財富風險。遺囑信托不同于傳統遺囑繼承,利用遺囑信托能夠實現將遺囑委托的財產與受托人自身財產相隔離。而財產隔離的同時也會產生債務隔離的效果。這意味著,一旦被繼承人死亡,遺囑信托開始運行后,受托財產并不會因此受到損失。
第二,能夠達到合理規避遺產稅的目的。我國目前還未實行遺產稅收政策,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遺產稅在不遠的未來將會成為不可避免的現實政策。從各個實行遺產稅的國家來看,財產繼承的遺產稅收稅率都非常之高,而遺囑信托的方式從一些國家的規定處理來看,是可以規避遺產稅的繳納,將財富傳承下去。
(二)適應個性化遺產處理需求
第一,能夠保護委托人意思自治。遺囑信托作為一種跨領域的制度,同時具有兩個領域的具體內容。在遺囑信托中,信托是經營運行財產的手段,整個信托的目的是基于被繼承人對于自己遺產的處分。在信托中,受托人對受托財產的管理處分更多是為了受益人的利益,但在遺囑信托中,委托人的意思自治應當優先于受益人利益。委托人在各種遺產繼承的方式中選擇其中的一種,必然是看中該種方式最能夠實現其對自身遺產的處分目的,遺囑信托作為一種遺產繼承方式,應以被繼承人意思自治為先。
第二,具有克服遺囑繼承、遺贈和法定繼承缺陷的能力。我國《繼承法》中規定的繼承方式相對簡單,并且還會帶有限制性規定,被繼承人對自己財產的處理還缺乏更為靈活多樣的方式。法定繼承的范圍過于狹窄,遺囑繼承過于強調所有權的一次性轉移、遺贈制度對受遺贈人作出接受意思表示的規定過于嚴苛,相較而言,遺囑信托能夠彌補以上三種繼承方式的不足。
三、我國遺囑信托的現狀與問題
(一)我國遺囑信托的現狀
第一,在法律層面,目前在繼承法領域暫無對遺囑信托的規定。在我國信托領域“一法三規”中涉及到遺囑信托的,僅有《信托法》第8條承認遺囑是信托的設立方式之一,第13條對遺囑信托的受托人選任進行了規定。雖然我國早在2001年出臺《信托法》的時候就已經對遺囑信托制度予以了承認,但急需填補該領域的空白。
第二,在經濟層面,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民個人財富逐年增加。到2017年,依據招商銀行和貝恩公司聯合發布的《2017中國私人財富報告》顯示,2016年高凈值人群規模已躍至158萬人,在過去的十年間已經翻了三番。擁有了巨額的財富,為了實現財產的保值甚至增值,將財富傳承下去,遺囑信托的制度特色,高度的契合了人們對于財富管理和傳承的需求。
第三,在社會觀念層面,遺囑信托制度并非中國本土發育形成,同信托制度一般同為舶來品。但是在經濟、制度層面的基礎上,國民的財產傳承觀念正在轉變。一方面,家族內部產生的繼承糾紛屢屢發生,另一方面,人們因為自身的需求愿意嘗試新型的財產傳承制度。
(二)存在的問題
第一,委托人意思自由保護問題。信托運行過程中對受益人的過分保護,會導致對于委托人意愿的忽略。遺囑信托不同于一般信托,遺囑信托是建立在遺囑之上,不是通過單純的契約關系形成。遺囑行為是一種身份行為,應特別尊重當事人本身的意愿。比如在受托人的選任的情況上,《信托法》明確規定了是由受益人或其監護人進行選任,而對受托人沒有進行規定,法院也無權進行選任。在遺囑信托中,委托人很可能已經去世,無法再表達自己的意愿,即是委托人的意愿可能是唯一的、無法變更的。這種條件下,若委托人的選任僅能由受益人或其監護人選任,則是不合適的。
第二,遺囑信托的成立和生效問題。我國《信托法》第8條第3款規定:“采取信托合同形式的,信托合同簽訂時,信托成立。采取其他書面形式設立信托的,受托人承諾信托時,信托成立。”遺囑信托的成立與受托人的承諾直接相關聯,這表明從信托角度而言,遺囑信托的性質為雙方法律行為,同時依照《信托法》第10條規定,我國信托的效力是采取登記生效主義。而從我國《繼承法》角度,遺囑本身是單方法律行為,并且為死因行為,其成立不需要與他人達成意思表示的一致,無需登記,并且在被繼承人死亡之時生效。
第三,缺失受托人時的受托人補任問題。受托人的缺失主要有三種情況:第一,委托人指定之人拒絕擔任受托人;第二,因某種原因受托人職責終止,接任者如何選定;第三,委托人在設立遺囑信托時便未指定受托人。我國《信托法》現有的補任規定,一方面補任情況有所欠缺,另一方面由受益人或其監護人選任是否合理也有待商榷。
第四,受益人變更問題。《信托法》第51條對變更受益人或處分受益人的信托受益權的情形做出了具體列舉,但就遺囑信托而言,僅列舉出來的情形還需更完整的擴充。考慮到遺囑信托在成立之后、生效之前可能會發生各種主觀或客觀情況的變化,雖然信托設定后原則上不能變更受益人,但遺囑信托主要是解決被繼承人死后的財產繼承問題,可賦予委托人在變更受益人上更寬松的權利。
四、對完善我國遺囑信托制度的建議
第一,在遺囑信托中,一方面要找尋委托人意愿和受益人利益之間的平衡點;另一方面,在難以維持平衡的局面,應選擇尊重委托人的意愿。遺囑信托制度的構建里,考慮到遺囑信托生效后委托人無法再參與信托事務,可以適當的增加人民法院的參與度或者受托人的權利,以維護委托人的意愿和信托設立目的。
第二,遺囑信托的成立不以受托人的承諾為要件,生效不以登記為要件。遺囑信托的成立應同遺囑一般只要具有立遺囑人的單方意思表示即可,在遺囑有效成立之時同時成立。遺囑信托的生效不以登記為要件。出于對私人財產的尊重和保護,公開登記應是當事人自愿進行選擇的結果而非法律的強制性規定。
第三,受托人選任的主體除了受益人或其監護人應擴大至委托人、受托人和人民法院。在缺失受托人時,若委托人已經死亡或喪失行為能力,最佳選擇并不是受益人,而是委托人所指定之人作為臨時受托人來選任。因為該主體更可能維持中立客觀的地位,維護委托人意愿,達成信托目的。但若臨時受托人與受益人就選任者產生糾紛,比如受益人有合理理由相信該選任者會對自身利益造成巨大損害,則可申請法院介入處理。
第四,增加委托人變更受益人或者處分受益人的信托受益權和其中解除信托的情形。遺囑信托是遺囑與信托的結合,只有自然人能設立遺囑,對其私人財產的處分行為。遺囑信托的成立與生效往往會跨越一個時間段,在該時間段內會有各種非可控的主客觀因素導致委托人需要變更受益人、處分受益人受益權甚至解除信托。處于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應擴充委托人的變更權利。
五、余論
除上述問題以外,和遺囑信托相關的問題仍有許多,限于篇幅,文末對其中兩個個相對重要的問題進行簡單的觀點說明。
第一,意思自治原則。遺囑信托制度屬于私法,應充分尊重意思自治。存在一種觀點認為,我國現行信托法中管制因素過強,未充分貫徹意思自治原則。但考慮到我國《信托法》于2001年頒布施行,當時的國情背景下,明顯的管制因素加于一個舶來品之上是合理且必須的。
第二,遺囑信托與公序良俗。我國《民法總則》第153條第2款明確規定:“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公序良俗為公共秩序和善良習俗的簡稱,屬不確定概念。公序良俗帶有強烈的道德人倫色彩,可認為是違法的邊界。遺囑信托的內容應在邊界范圍內,更何況公序良俗的規定為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遺囑行為或信托行為都無法規避法律的強制性規定。
參考文獻:
[1]徐衛. 遺囑信托受托人選任規則的反思與重構[J]. 交大法學, 2014(3).
[2]褚雪霏, 徐騰飛. 試論我國遺囑信托制度之構建[J]. 河北法學, 2015, 33(8).
[3]趙廉慧. 我國遺囑繼承制度背景下的遺囑信托法律制度探析[J]. 法學雜志, 2016, 37(8).
[4]李霞. 遺囑信托制度論[J]. 政法論叢, 2013(2).
[5]張平華. 遺囑信托是克服繼承法缺陷的工具[J]. 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 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