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蜜
摘 要:本文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入手,通過分析物流管理專業建設存在的問題,結合現代物流業對人才的需求,從教育教學模式、實踐教學模式、教師評價的要求、人才評價體系體系四個方面提出了建設對策。
關鍵詞:物流管理;專業建設;改革舉措
一、引言
隨著行業技術更新、管理提升,物流業正經歷從傳統物流到智能物流的變革,各高職院校的物流管理專業雖然持續進行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但與行業對專業人才的需求還存在差距,如何開展有效有特色的專業建設,適應現代物流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二、物流管理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根據物流信息類、儲配類、運輸類、貿易類崗位的核心技能點,并結合現代物流業的特點,細化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三個方面培養目標如下:
一是知識要求。需掌握本專業領域的技術理論知識,主要包括物流儲配、運輸作業流程及作業管理知識,物流信息技術應用知識,電子商務物流、快遞物流、國際貨運代理、供應鏈管理等知識和方法;熟悉現行物流方面的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具備高素質技術技能型專門人才必須具備的工具性知識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
二是能力要求。能根據物流數據進行分析、預測和營銷,會操作簡單的物流信息系統,會使用常見的物流專業設備,會進行采購、倉儲、運輸、配送等業務操作,能開展作業管理,能設計簡單的物流系統,能對物流業務流程進行優化。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及團隊協作精神,較強的表達能力,優秀的學習能力。
三是素質要求。良好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腳踏實地的個人作風;寬闊的行業視野,良好的“互聯網+”意識,良好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
三、物流管理專業建設目前現狀
第一,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改革還不徹底。大多數高職院校目前實行“工學交替、校企互通”的人才培養模式還有待進一步深度挖掘、梳理和完善,進行系統構建;第二,課程體系需要解構和重構。目前基于物流崗位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與教學內容改革有待進一步深化,進一步突出專業特色;第三,實訓基地的功能還需完善。從對現代化高水平物流人才的培養來看,實訓室功能還略顯欠缺,設備信息化、自動化程度有待提高;第四,師資隊伍需加強建設。專任教師具有企業工作經歷的不多,實踐教學能力有待提高。兼職教師隊伍的相關制度還不完善,教學方式、激勵政策和評價機制都有待改進。
四、物流管理專業建設對策
(一)改革教育教學模式
1.優化現有課程體系。按照職業“行動領域”中的“工作過程”提煉出典型的工作任務,重構和序化學習內容,打破傳統意義上的以知識體系劃分的課程體系,構建以培養綜合職業能力為目標的新型課程體系和課程資源。根據職業能力的三個方面——職場基本素養、職場業務技能、職場綜合能力,綜合構建專業課程體系。
2.打造有效課堂。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過程設計,開展以知識、技能、素質目標為導向的路徑設計,將典型工作任務變為一個個具體學習項目和案例情景,以完成任務的方式,靈活運用項目任務、情境教學、模擬仿真、游戲教學、案例討論等方法,變教師的“教”為“導”,變學生的“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提高課堂的吸引力和參與度。將傳統的課堂教學與互聯網環境下在線課程教學相結合,開展混合式課堂教學、“翻轉課堂”、有效課堂等教學改革,提升課堂教學質量。
3.推行“雙導師”制。為每名學生配備校內和校外兩名導師,對學生的專業學習、創新創業項目、人生發展等方面進行全面輔導。校內導師側重于專業學習和校園生活,校外導師則側重于創新創業項目和職業發展。
4.創新學分制度。探索將學生完成的科研成果和自主創業等折算為學分,將學生參與課題研究、項目實驗等活動認定為課堂學習;為有意愿有潛質的學生制定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計劃,建立創新創業檔案和成績單,客觀記錄并量化評價學生開展創新創業活動的情況;優先支持參與創新創業的學生轉入相關專業開展學習等。
(二)改革實踐教育體系
1.轉變實踐育人的目標。建立以職業技能培養和職業精神養成為核心的實踐教育體系。緊貼物流產業升級對技能人才的職業要求,在學生實踐技能培養的同時,加強學生職業素養、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培養。將教育目標從單純的“對學生崗位技能的培養”,向“德技并修,培育和弘揚工匠精神,全面提升物流技術技能人才的職業核心能力和素養”上轉變。
2.實踐教育的模式改革。以實際、實用、實踐為原則,構建“認知體驗—專項技能—綜合模擬—頂崗實習”的實踐教學模式。按照崗位需求進行實訓課程的開發,按照國家職業標準制定實訓課程標準。充分利用校內外實訓條件,通過課內實訓、整周實訓、頂崗實習等多種形式,開展以運輸、儲配、物流信息、貨代作業管理為主實踐教學,并將“電子商務”、“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行業新技術、新模式、新業務充分融入到實訓教學中。
3.加強實踐教育管理。課程實訓和整周實訓要更加強調過程的完整性和規范性,強調課程設計的合理性,以及實訓效果的可檢驗性。頂崗實習要統籌制定實習方案,通過雙導師制度來完成學生頂崗實習教學過程。規范教師教學資料管理,教師《實訓指導書》、等教學資料準備充分、收集齊全。加強學生學習過程管理,對學生實習資料的收集等進行規范。規范實訓室管理,制定完善的管理辦法,使實訓室能更好的服務實踐教學。
(三)教師評價體系改革舉措
1.以發展為本引領教師專業發展。將考核評價與教師職業生涯發展相結合,充分發揮考核評價的鑒定、指導、激勵、教育等綜合功能。通過專業帶頭人、骨干教師培養辦法,青年教師培養工程,引導教師分類分層發展。
2.建立靈活的教學團隊管理辦法。擴大教學團隊的管理自主權,團隊負責人教學改革、團隊工作計劃制定、團隊成員組成、內部經費調控、考核與評價成員、實施分配辦法等方面均應有自主權力,通過科學合理的體制與機制來為團隊建設提供制度保障。同時,積極整合教師資源,在全校范圍內整合教師資源,從行業和企業中挖掘教師資源,嘗試組建跨二級學院、跨行業的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為教學團隊的組建和發展構建平臺。
3.建立以師德為先,教學科研并重的教師評價體系。將師德考核擺在教師考核的首位,完善師德考核辦法,健全師德建設長效機制。同時,將師德教育與教師的專業發展緊密結合,在專業實踐中實現師德建設。以教學為要,突出教育教學業績。將考評的重點從教學工作量的考評轉為對教學質量的考評,將有效課堂的認證納入教學質量評價體系,考評結果作為教師職稱評定和崗位考核的重要依據。扭轉科研考評中過度依賴論文、項目和經費等量化評價指標的現象,從科研的研究背景、應用價值、創新程度等方面進行科研考評,評價方式著重實際貢獻。適當延長科研評價周期,防止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探索建立“代表性成果”評價機制,鼓勵潛心鉆研。
4.構建“多維多主體”人才評價體系。構建學生四維評價模型,將學生的思想道德、專業素質、職業素養、創新創業能力等方面作為人才評價的一級指標,通過過程和結果雙向評價,全面提升學生培養質量。構建以學校、學生、企業、社會、第三方專業評價機構等都是質量評價的主體,通過多主體的評價,更加公正、更加全面地對人才培養的質量進行把控。持續進行專業數據的采集、匯總與分析工作,定期開展教學工作診斷與改進,促進教學反思,促進對人才培養存在問題的了解,并予以糾正。
參考文獻:
[1]陳利榮,殷世波.實踐教學效果差,只因評價走過場[N].中國教育報,2016-09-20.
[2]曹燁.職業教育與企業培訓亟需“一體化”頂層設計[N].中國教育報,2016-12-13.
[3]梁家峰,張潔.供給側改革背景下高職教育新視角[J].中國高等教育,2016(10).
[4]董欣欣.高校物流管理專業建設及教學模式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16(6):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