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宗葉
摘 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有著深厚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底蘊,是馬克思主義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中民族傳統文化的融入有其客觀必然性,中國傳統文化也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內容。在二者的融合過程中,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又要防止錯誤的文化傾向,創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與藝術。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傳統文化;必然性;表現;途徑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時代特征和具體實際相結合,使之具有中國特色,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的精神體系。特別是在近代,中國的傳統文化對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和發展,提供了一個重要的思想橋梁。整合與發展民族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風格,也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獲得巨大生命力和影響力的重要原因。
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傳統文化融入的客觀必然性
(一)融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關鍵
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馬克思和恩格斯,他們生活在西方文化的環境中,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們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理論學說,不能不打上西方文化精神的烙??;作為馬克思主義直接理論來源的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空想社會主義,沒有一樣不是近代西方文化的產物。而且馬克思的有些理論,甚至僅僅是對西方社會歷史的概括,并不完全適用于對非西方社會歷史的認識。另一方面,由于民族生活方式和社會歷史條件的不同,中西文化之間存在著根本的差異。要把西方語境中產生的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實際中,馬克思主義需適應中國文化與中國國情。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一定要使馬克思主義具有鮮明的中國風格和中國形式。中國傳統文化精華,不僅是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重要思想資源,而且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形式,反映了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成果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實踐經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內涵豐富,是一個長期發展的歷史過程;要堅持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及其立場、觀點、方法; 要使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 與時俱進, 進行理論創新;要總結中國革命正反兩方面的歷史經驗;要批判地吸收中國傳統文化, 賦予馬克思主義以中國作風和中國氣派。
(二)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重要來源之一
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改造和吸收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許多樸素唯物論和樸素辯證法的思想, 并使之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中國共產黨人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唯實思想的精華, 對“實事求是”賦予辯證唯物主義解釋和發揮, 提到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路線的高度, 成為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精髓; 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民本思想的精華, 概括了群眾路線作為黨的根本方法, 提出建設小康社會, 實現人民的共同富裕; 借鑒了中國傳統文化蘊涵的謀略思想的精華, 形成了中國共產黨人的軍事思想, 把儒家的“仁政”與法家的“法治”政治謀略思想正確而巧妙地結合起來, 作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決策, 進而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方略。
(三)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科學揚棄使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日益豐富和發展
1937 年毛澤東在《辯證法唯物論講授提綱》中說: 中國社會進化的落后, 中國今日發展著的辯證法唯物論哲學思潮, 不是從繼承與改造自己的哲學的遺產而來的, 而是從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學習而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封建文化,不可能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直接來源, 必須采取“揚棄”的態度是中國共產黨人用唯物史觀審視傳統文化。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形成和發展的過程, 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 又是用馬克思主義作指導批判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過程, 也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日益豐富和發展的過程。中國傳統文化既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又有巨大的負面影響。政治上的過分集權意識、經濟上的平均主義以及文化領域的保守傾向, 都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消極影響有關。中國共產黨人高度重視并大力克服傳統文化上的消極影響, 從思想的層面逐步發展到體制的層面, 為正確弘揚傳統文化提供強有力的制度保證, 促進傳統文化逐步向更高的現代文明轉變。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的內容表現
第一、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皩嵤虑笫恰背鲎浴稘h書·河間獻王劉德傳》中的“修學好古,實事求是?!币徽Z,本意是指劉德所珍藏的古書都是真正的好本子,所得古書中所講內容也都符合古代事實。后人把這句話引申為對一切事物都應當尊重事實,從實際出發,憑事實說話。后來儒家、尤其宋儒對它進行了充分的討論,使實事求是思想成為了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的重要內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不僅把實事求是這一中國傳統文化和哲學思想納入自己的體系中,而且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精髓。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承和發展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實事求是的思想,把它貫徹到了中國革命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全過程中,并體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內容的各個方面。
第二、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小康”是古代中國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禮記·禮運》篇中描述 “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侵^小康”。此后,儒家闡釋“小康”的社會狀態和理想,把“小康”作為實踐目標。鄧小平創造性地把“小康”思想運用于當代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忠誠實踐小康社會理論,在20世紀末取得重大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以確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目標拓展了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內涵及其實踐要求。兩代領導人都沿用了中國古代的“小康”概念,從形式到內容都具有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特點。
第三、以人為本的價值理想。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民本思想,強調仁民、憂民、愛民、取信于民。中國共產黨人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繼承了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民本主義。中國共產黨人的群眾路線,除強調人民的主人翁地位,一切為了人民以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等內容以外,其它的如關心群眾,相信群眾,依靠群眾等思想與傳統文化中的重民思想是有相似、相承之處的。endprint
第四、重德思想。重德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自夏商周以來,歷代統治階級及其思想家,將道德與政治有機地結合起來,把道德規范變成政治信條,形成了中國歷史幾千年來“德主刑輔”、“為政以德”的德治傳統。中國共產黨人,以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對中國優秀的德治文化傳統進行批判性繼承,將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治觀相結合,形成了新的重德思想。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進程中中國傳統文化融入的具體途徑
(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立場和方法,批判的繼承中國傳統文化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本土化、民族化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原則,不能偏離和背棄馬克思主義。一方面,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標準對中國傳統文進行選擇和取舍,使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融人馬克思主義的理論體系中去。另一方面,“傳統文化雖有價值,但二者并非平起平坐的關系。只能以馬克思主義為本改造傳統文化,絕不能反其道而行之”。中國傳統文化本身是幾千年中困文明的思想結晶.它既有阻礙中國現代化進程的糟粕.也有克服現代化弊病的精華。如,傳統文化中的深厚等級觀念、愚民思想、專制集權意識等等都是長期皇權爭制的產物。與現代思想中的民主、人權、平等、博愛觀念相對立.這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過程中必須拋棄的。而中國傳統文化的“天人合一”觀念,妥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對于克服現代化進程中的生態危機有著不容忽視的啟示作用。
(二)防止兩種錯誤的文化傾向
在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中,有兩種錯誤傾向應當防止,即文化虛無主義和文化復古主義。文化虛無主義極力夸大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矛盾,認為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不可兩存,堅持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徹底否定中國傳統文化。這是一種錯誤的幼稚思想。在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中,我們應時時注意到這一點,不能犯否定傳統、與傳統徹底決裂的錯誤。與此同時,也要防止文化復古主義。特別是在倡導民族文化復興的新形勢下,不能把重視傳統文化與無條件地推行尊孔讀經等同起來。我們應全面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特別是重視研究儒家學說,因為它是重要的文化遺產,其中包含許多寶貴思想財富,但不能把重視中國傳統文化變為文化復古。中國傳統文化是建立在農業生產方式基礎上的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宗法制度為依托的文化,具有時代和歷史的局限性。在當代,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根本目的是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造當代中國先進文化,這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正確走向。
(三)以傳統文化為底色,創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法與藝術
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結合的途徑就體現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儒學化”復歸, 更不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斷裂化”取代,它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在中國革命與建設實踐中“具體化”與“ 民族化”的過程。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要按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要求,改革創新方法,提高宣傳教育藝術,將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和精華融入馬克思主義的宣傳教育中去。在內容上,要做到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簡單明了;在形式上,要做的喜聞樂見、生動活潑、潛移默化、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在手段上,可通過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進行傳播,如免費發送紅色短信或馬列常識短信,通過文藝作品如電影、電視、動漫的等潛移默化的宣傳馬克思主義理論常識。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第二卷):707.
[2]《李大釗文集》(上),[M]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3]鄧群:《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經驗》,[J]《新東方》2007(2).
[4]渠長根:《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大眾化、時代化若干問題研究》[M].研究出版社,2011,(99).
[5]李朝陽.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的思考[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2006,(6).
[6]張利明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文化現代化問題研究評析[J]. 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11,(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