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一凡
摘 要:作為一名新精神分析學者,埃里克森從弗洛伊德的理論中汲取了營養,修正了弗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認識到人格的發展是內在的成熟和外在的社會要求交互作用決定。通過臨床觀察和經驗總結提出并完善自己人格發展的八階段理論。雖然其理論在科學性和嚴謹性上受到諸多學者的質疑,但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為我們更好的觀察、指導和完善人的人格做出了巨大貢獻。
關鍵詞:埃里克森;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一、理論概述
埃里克森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是一個持續一生的進化過程。這個過程以個體自我為先導,自我按生理的成熟順序與內在成長和社會要求相結合,形成一個連續而有階段性的心理社會發展過程,埃里克森認為人的自我同一性在人格的形成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在每個階段,個體都要解決一項心理社會性任務產生的沖突,以獲得完整的同一性。八階段順序及沖突如下:
嬰兒期(0—1.5歲):基本信任與不信任的心理沖突。嬰兒從生理需要的滿足中體驗到身體的康寧,感到了安全,于是對周圍環境產生了一基本信任感。反之,嬰兒便對周圍環境產生的不信任感。埃里克森認為這種發展的實質核心是相依性。如果個人在人生最初階段,建立了信任感。將來在社會上可以成為易于信賴和滿足的人;反之,它將成為不信任別人和貪得無厭的人。
兒童期(1.5—3歲):自主與害羞和懷疑的沖突。在這個階段中,兒童一方面在信任感和初步的成熟的基礎上產生自信,認識到自己的意志,產生了一種自主感。另一方面又本能地覺得依賴過多而感到疑惑。如果兒童形成的自主性超過羞怯與疑慮,就形成意志的美德;如果危機不能成功地解決,就會形成自我疑慮。這一階段發展任務的解決,對于個人今后對社會組織和社會理想的態度將產生重要的影響。對未來的秩序和法治生活做好了準備。
學齡初期(3—5歲):主動對內疚的沖突。本階段也稱為游戲期。如果這個階段的危機成功得到解決,就會形成方向和目的的美德;如果危機不能成功地解決,就會形成自卑感。埃里克森認為,個人未來在社會中所能取得的工作上,經濟上的成就,都與兒童在本階段主動性發展的程度有關。
學齡期(6—12歲):勤奮對自卑的沖突。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地得到解決,就會體驗著能力的實現;如果危機不能成功地解決,就會形成無能。埃里克森認為,本階段是兒童繼續投入精力,盡自己最大努力來改造自我的過程。并且本階段也是有關自我生長的決定性階段,可影響將來對學習和工作的態度和習慣。
青少年期(12—18歲):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的沖突。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地得到解決,就會形成忠誠的美德;如果危機不能成功地解決,就會形成不確定性或說是無歸屬感、為人冷談冷漠、缺乏關愛的意識。本階段危機的解決最終導致個人整合的一種更高級形式和真正的社會創新。
青年期(18—25歲):親密對孤獨的沖突。在這一階段,人們需要在自我認同的基礎上獲得共享認同,從而得到親密感。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地得到解決,就會形成愛的美德;如果危機不能成功地解決,就會形成混亂的兩性關系。這一階段對于人能否滿意的進入社會有重要作用。
中年期(25—65歲):生育對自我專注的沖突。如果這一階段的危機成功地得到解決,就會形成關心的美德;如果危機得不到成功的解決,就會形成自私自利。
老年期(65歲以上):自我調整與絕望期的沖突。如果對自己的一生中需獲得了最充分的前景,就會產生一種完善感,形成智慧的美德;反之,就不免恐懼死亡,覺得人生短促段日子,感到厭倦和失望。
二、對弗洛伊德五階段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一)繼承
埃里克森深受弗洛伊德思想和理論的影響,他曾說:“每個成人的同一性都需要一塊基石, 有個基礎,也就是需要某些他真正了解、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動搖的東西。對我而言, 我的基石便是: 我是一個精神分析學家。”
埃里克森接受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結構說和階段說, 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論的人格發展五階段說,他發展理論的的前五個階段主要是心理性欲發展理論的重建。其整個理論中也包含對于本我自我超我的發展狀態和變化趨勢的分析。
(二)發展
第一,雖然埃里克森同意弗洛伊德對人格結構作本我、自我、超我的劃分,但是他對自我的理解不同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把自我看作是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協調者,而埃里克森卻把自我看作一種心理過程,認為自我是人格發展中一個獨立且相當有力的部分。埃里克森把人在發展中的人格結構的重心由本我轉向自我, 從而把人的發展動機從潛意識層面上升到了意識層面。 他將弗洛伊德所謂的性感區變為階段任務,認為人格的發展是貫穿人的一生的,以獲得完整的自我同一性為核心分析了青春期后人們的任務與沖突,從而把人格發展的五階段擴充為八階段,將人格發展理論從青春期擴展到了人的一生。
第二,與弗洛伊德認為人格的發展動力只產生于人自身不同, 埃里克森比較重視社會文化對人格發展的作用,他認為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普遍體驗著生物的、生理的、社會的事件的發展順序,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階段的向前發展。因此,人是由有機體、自我和社會三個方面構成,人格的發展不能脫離其中任何一面,并詳細地剖析了人格發展每一階段中社會文化的作用,歸納了每階段人們成長的方向與途徑。他還指出, 人格發展的不同階段有不同的社會關系范圍和關鍵的社會代理群體。不同的社會關系范圍對個體的人格發展提出不同要求,關鍵社會代理也通過不同的方式影響著不同階段人格的發展。
第三, 相比于弗洛伊德關注將人格發展理論應用于治療,埃里克森的八個階段理論更關注向健康的人發展,對人格的發展持積極、樂觀的態度,相信個性發展的前景是樂觀的。他賦予了自我許多積極的特性,諸如信任、獨立性、自主性、勤奮、同一性、親密、創造、智慧等等。他相信很多問題可以通過自我去解決, 重視自我的能力和自我教育的作用。endprint
同時他也很注重每一階段父母、學校和社會教育的作用,認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發展積極品質,避免消極品質。指出人或社會關系在每一階段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從而對教育寄于極大的希望。
三、對于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的評價
(一)貢獻
埃里克森的貢獻有三個方面是引人注目的:
1.既強調人格發展的心理基礎和生理基礎,也認識到社會文化對于人格發展的重要影響,繼弗洛伊德后構造了一個龐大的人格發展模型,命名為“心理社會性發展”模型。
2.將心理性欲發展階段擴展到了人的一生,并講清了以后各階段面臨的主要問題。他以人的自我同一性為核心,發現了青年期及以后人格發展的可能性。提醒心理學家重視成年人的心理發展,修正早期決定論的錯誤想法。
3.他的發展漸成說提供了一種二維發展觀,否定了一維的縱向發展觀。認為每個階段不存在發展不發展的問題,而是發展的方向問題,即發展是在好和壞兩個橫向維度上進行,前一階段的發展對后一階段沒有決定性影響。
(二)局限
雖然在研究方法上,埃里克森從人的實際心理問題入手,運用個案研究法、臨床觀察法、主觀內省法等去揭示和探討人的心理。 心理社會性理論是結合歷史、文化、社會等因素做了大膽的理論假設,將人格發展的核心定義為自我同一性的發展,發展時間擴展到人的一生。但他的理論體系不夠嚴密、理論探討中思辨性多于科學性、衡量同一性的標準不一致、主要觀點的闡述含混不清等都體現出其理論的局限性。其理論只強調了人格如何發展和培養,但是對如何修正人格中的消極成分卻沒有給出實質性建議,在治療中也缺少應用價值。
從整體來看,他的理論認為人的發展是二維的,即前一階段的發展對于后一階段沒有決定性的影響,每一階段可以獨立解決危機。那為什么將人格的發展分為八個階段呢,又是依據什么邏輯分出這八階段的?從我們目前所學的現代的發展八階段和皮亞杰的認知發展理論來看,埃里克森八階段的劃分有其合理性,但是我對于其中一些階段的劃分表示質疑。
從每個階段的內容來看,在他的理論中將“自主對羞怯和疑慮”、“主動對內疚”“勤奮對自卑的”作為描述兒童期的發展沖突。從他的分析來看,“自主”、“主動”、“勤奮”有一定邏輯合理性,但為什么“羞怯和疑慮”、“內疚”和“自卑”是代表兒童期沖突的另一面?在我看來他的分析沒有絕對的對立性,“羞怯和疑慮”、“內疚”和“自卑”相互變換位置也可以成立,又怎么能是一個階段特有的橫向發展的兩端? 他相信自我以及自我教育對于人格發展有巨大作用,但在兒童期我們是否有足夠強大的自我來進行自我覺知和教育呢?
埃里克森認為青少年期危機解除后會獲得忠誠的美德,但是“忠誠”一詞概念模糊,無法與人生發展中的一些人格相對應,其提法并不嚴謹。
對于成年期后的人格發展理論,我認為他這些理論的提出是基于社會歷史文化進行的分析假設,并沒有經過操作性的檢驗,雖然有其合理性,但缺乏科學性。
四、總結
盡管埃里克森的理論缺乏科學的嚴謹性和實踐性,他的理論仍被認為是所提出的人格理論中最有價值的一種。他認為自我是人格中一個獨立且相當有力的部分,把人的發展動機從潛意識層面上升到了意識層面,認識到社會文化在人格發展中的作用,將人格發展擴展到人的一生。這些進步無疑是人格發展理論的巨大進步,為人格理論更好的觀察、指導和完善人的人格做出了巨大貢獻。
參考文獻:
[l]雷厲.發展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7.4.
[2]林崇德.發展心理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7.
[3]劉慧瑩.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論的文化解析.社會學研究.2001.
[4]姜智.西方心理學家關于人格發展階段理論綜述.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92.
[5]吳文菊.埃里克森個性發展八階段理論評述.遼寧教育學院學報.1987.
[6]夏兢.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論與大學生心理需求研究.北京工商大學,20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