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佳怡 楊銀銀 方奕賢
摘 要 《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是軍隊院校思想政治理論必修課,它既是一門歷史課,更是一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課。我們在以往教學的基礎上,立足軍隊院校的實際,立足新疆本地紅色資源特色,立足本課程的特點,嘗試進行教學模式的創新。
關鍵詞 紅色基因 精神 理念信念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1主要的做法
1.1在教學目標上,更加突出發揮綱要課資政育人的功能
整個課程教學過程中,在讓學員理解掌握國史黨史軍史的基礎上,我們更加注重發揮該課程資政育人的功能,通過以經典的紅色基因引領課堂教學、以經典的革命舊址等教學資源拓展課堂教學,以經典的革命詩詞和影視賞析升華課堂教學,實現《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對軍校學員靈魂、品德、信仰和血性的培育塑造。
1.2在教學內容的設置上,更加突出對歷史史實的追根溯源
我們在教學內容的安排上本著立足課本又高于課本的原則,以紅色基因為主線,既注重對史實的介紹分析,更注重挖掘其中的深邃道理,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日精神、紅巖精神、西柏坡精神等的貫穿于課堂教學之中;既注重黨史軍史的教育,更突出探尋重大歷史事件的線索蹤跡,揣摩重要人物的心路歷程,勾畫歷史人物、總結歷史經驗。既注重學員知史明史,更突出紅色基因的傳承,培塑學員投身強軍實踐的信仰信念。用“紅色基因”引領課程教學,能夠指引學員追溯悠遠的血脈根源,回味感人的難忘記憶,傳承正確的價值追求。增加了思政課感動人,教育人、鼓舞人、塑造人的育人效果。
1.3在教學組織形式上,更加突出靈活性和多樣性
通過走出去看了,加深學員的感官認知。通過組織學員參觀革命烈士陵園,向黨旗宣誓,重溫入黨誓詞;通過“參觀革命舊址”拓展課程教學,既可以拉近學員與書本、歷史與現實的距離,有很強地說服力和儀式感,又搭建了思政課實現素質教育的平臺,是拓展思政課課程教學,走出思政課紙上談兵的困境,創新實踐教學模式的有效途徑。
通過課堂上講了,加深學員的理論認知。我們一方面通過精講的形式對于本課程的重點章節進行理論剖析;另一方面組織學員開展紅色講壇活動,由教員指導學員圍繞歷史人物或革命歷史故事自主備課講課。讓學員通過自主備課講授來提升對于知識點的理解和認識。
通過思想上悟了,強化學員的情感認同。“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認同是深知篤行的重要突破口。”在部分章節配合教學內容,指導學員廣泛閱讀毛澤東等革命偉人創作的革命詩詞 ,在課堂上隨機朗誦,或開展朗誦比賽,或以書法的形式進行展評;以“革命詩詞影視賞析”升華課程教學,加深了學員對中國革命偉大歷史的深刻理解,培養了學員對人文素養的興趣和追求,既關注了學員的素質教育,又展示出教員獨特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藝術,深受學員認可。在第二課堂教學中,每年結合我黨我軍重大紀念活動,配合開展相關教學實踐活動。
2實踐效果
通過《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新模式的嘗試,我們做到了如下方面:
2.1做到“一優化”
即深度優化了教學課程設計。一直以來《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面臨著三個困境:一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學時少、教材內容多,教師精講很難。二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偏重理論說教,忽視實踐教學,教法手段單一,學員有厭學情緒。三是《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與素質教育脫節,單純的為講史而講史,忽視了對學員品德、精神和信仰的培育塑造。為此,我們我們采取精選典型教育素材、典型教學案例,優化了教學內容。加大實踐教學比重,開展各種課堂活動,讓學員參與其中,增強了學員學歷史的興趣,優化了教學方法。通過新模式教學,再現歷史場景,勾畫歷史人物,總結歷史經驗,提煉歷史靈魂,把書本上的歷史還原成一部有氣魄、有激情、有深度的,有美感的作品,讓學員從中感受更多精神的洗禮和信仰的力量,優化了育人實效。
2.2搞好 “兩對接”
即對接戰場需要、對接學員思想。聚焦強軍目標,培育四有軍人是院校教育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我們在《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學中始終恪守這一基本原則,做到對接戰場需要、對接學員思想,堅持戰斗力這個唯一的根本的標準,始終把“為戰教戰”和“直接為戰爭服務”貫穿教學全過程,教學對接部隊、對接戰場、對接制勝之道,在講戰史、講戰將、析戰例中引導學員思考戰爭形態、戰爭樣式的發展變化,幫助學員認清指揮信息系統運用、偵察情報、電磁對抗、火力毀傷、野戰防空等戰場要素;引導學員自覺培育“血性虎氣”,向成為基層一線帶兵人,能打仗、打勝仗高素質指揮人才努力。
2.3實現“三激發”
靈活多樣的教學法運用,激發了學員學習熱情,激發了教員鉆研勁頭、激發了機關保教動力。對學員來講,在“唱紅歌、誦經典、講故事”中找到了學習樂趣,在感悟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日精神、延安精神中體會到豐富內涵,在現地參觀烏魯木齊眾多革命歷史遺址、紅色景點中強化了“激情干事業、忠誠守邊防”的政治自覺,在誦讀經典詩詞、開展影視賞析中再現歷史情節、引起內心共鳴,廣大學員積極參與、深入研究的熱情空前高漲。對教員來講,教學中經常要面對學員的提問、質疑甚至反駁,就會增強對新理論、新知識、新技能的學習渴望和對部隊建設中重大現實問題的關注熱情;對機關來講,要不斷拓展紅色基因傳承的新渠道,廣泛與駐地不同部隊、駐地紅色場館、相關教學資源接觸,要不斷改進院校保障設施,提高專業化水準,體現存在價值。
2.4達到“四促進”
新教學模式的實施,一是促進形成了院校教學緊貼并服務于部隊實踐、部隊關注和支持院校辦學的良好局面;二是促進形成了學員由“要我學”向“我要學”研學動能轉變,在互動中加深了師生感情、密切了內部關系;三是促進形成了“開放式辦學、個性化育人”的培育模式,學員在學史中找到了自己的“偶像”,厘清了個人努力方向;四是促進教保方式向服務化、精確化、高效化轉變,夯實了院校辦學根基,提高院校辦學整體水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