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 周靈江 張軍達
【摘 要】按照“一體兩翼”理念,依托基礎數據動態維護強支撐,三級管控體系抓落實,新技術新方法促提升,構建了“基礎觸動、管控推動、雙向互動、創新驅動”的“四輪驅動”的臺區線損精益管理模式,促進線損管理工作取得實效。
【關鍵詞】一體兩翼;四輪驅動;節能挖潛
0 引言
在經濟新常態和電改新形勢下,電力公司對做好臺區線損管理工作及節能挖潛提出了更高要求。臺區同期線損系統建設是國網公司推進線損同期管理的全新舉措,也是公司向“一體兩翼”能源綜合服務企業轉變的重要手段。
1 管理目標描述
1.1 專業管理的理念或策略
“一體兩翼”引入臺區同期線損管理,是以挖掘數據價值、服務公司全業務為兩翼的總體戰略布局,推動公司向現代能源綜合服務企業轉變。臺區線損管理是一項基礎性工作,以“基礎數據準確可用,線損系統支撐可靠,流程制度執行有力,工作推進亮點紛呈”作為總體思路,構建“地縣所”三級縱向管理體系,打造形成“基礎觸動、管控推動、雙向互動、創新驅動”的“四輪驅動”臺區線損管理模式,全面提升臺區同期線損管理水平。
1.2 專業管理的范圍和目標
圍繞“基礎數據準確、末端業務融合、系統功能實用”的目標,推行營配調數據同源管理、計量異常管理、采集閉環管控等業務協同運作,實現臺區同期線損管理再上新臺階。
2 主要管理做法
2.1 臺區線損治理工作流程
2.1.1 線損異常臺區預警
1)制定臺區線損管理辦法、制度和標準,制定線損異常預警規則和診斷分析策略。
2)在用電信息采集系統中實現臺區線損異常的預警及監控等功能,支撐預警頻度(日、月)、觸發條件的按需設置,滿足線損精準治理和各級管控需求。
2.1.2 線損異常臺區治理
線損治理工作分為管理降損和技術降損兩部分。
1)管理降損
a)智能診斷
對于線損異常的臺區,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按照預置的智能診斷模型,對所有異常臺區開展智能診斷分析,得出導致線損異??赡艿脑颍⒔o出相應的治理建議。具體問題分類、采取措施、處理人員及時限。
b)人工分析
智能診斷未有分析結果或者經過智能診斷分析處理后仍為異常的臺區,需要人工進一步分析。人工分析是智能診斷的擴充,主要目的是在現場核查環節前盡量在系統層面找出問題,縮小現場檢查的范圍,使現場檢查有針對性和目標性。
c)現場核查
通過人工分析環節仍未查明線損異常原因的臺區,再進行現場核查,由縣所營銷和運檢專業人員完成。工作人員在系統中打印標準化作業單,有針對性的進行現場核查,并在完畢后將處理結果反饋至管控人員。
以用戶計量接線錯誤為例,檢查是否存在表計進出線接反、互感器二次回路短路或開路、二次回路S1、S2 端子接反等現象,導致線損出現異常,及時更正接線錯誤。
2)技術降損
經過診斷分析需為低壓配網設備原因或經過管理降損環節后仍異常的臺區,開展技術降損工作:
a)重點抓好臺區規劃、建設和改造工作;
b)縮短供電半徑,減少交叉迂回供電,合理選擇導線截面和變壓器規格、容量,制定和遵循經濟運行曲線規律;
c)加強低壓配電網無功規劃和運行管理,科學合理配置無功補償設備;
d)合理調整運行電壓,以及調整負載分布,確保三相負荷平衡;
e)積極應用推廣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和新材料,利用科技進步降低技術線損,借助管理信息化手段完善技術線損管理。
f)開展理論線損計算和分析,選擇典型臺區,對低壓線損進行理論計算,分析線損率實際值和理論值的差異,找出線損升降的主要因素。
2.1.3 線損治理效果評估
按期對設定的指標進行統計考核評價,完善了智能診斷模型,建立了線損治理的閉環管控機制。
2.2 四輪驅動,促管理提升
2.2.1 基礎觸動,抓好關鍵節點
1)真抓實干,務實高效開展基礎數據治理。營配數據治理和用電信息采集全覆蓋建設是臺區同期線損管理的基礎性工作,通過多輪的基礎數據治理及應用評價,提升基礎數據質量。
2)強力推動用電信息采集全覆蓋工作,強化智能電表和用電信息采集管理,加強異常監測預警及異動處置閉環管理,規范異常處置時限,支撐精準降損。
3)加快營配末端業務融合。以“全能型”供電所建設為契機,打破原有按設備屬性劃分的專業壁壘,將服務區域按照網格化劃分,有效確保營配數據同源管理,確保營銷臺區同期線損管理基礎數據準確。
2.2.2 管控推動,抓好過程跟蹤
1)建立三級管控體系。通過成立市、縣、所三級跨專業管控組,建立動態管控組,實施一體化運作,形成統一領導、分級負責、全員參與、齊抓共管的科學管理體系。
2)健全例會通報制度。堅持周例會、月分析,及時管控并通報工作進度和質量,及時協調解決專業間的協同問題。
3)強化現場數據核查。設立數據核查工作組,定期開展系統和現場數據核查工作,確保臺區線損工作能真實有效。
4)完善督辦考核機制。建立“預警、催辦、督辦”三級管控手段,針對薄弱指標進行專題督辦,強化任務下派剛性執行。
2.2.3 雙向互動,抓好培訓交流
1)建立“市縣所”雙向問題交流機制。建立RTX群、微信群等交流平臺,通過常態溝通交流反饋,協調解決基層實際困難。
2)組建臺區線損專家團隊。抽調業務骨干人員,組成技術專家團隊,梳理形成問題清單,編寫典型案例,并制定相應對策。
3)開展專項勞動競賽。舉辦臺區線損勞動競賽,不定期組織業務調考,進一步激發基層單位工作積極性。
4)定期組織基層專業人員開展培訓和專題研討。通過開展專題培訓等活動,實現臺區線損有關業務人員技能水平和管理水平雙提升。
2.2.4 創新驅動,抓好后續提升
1)運用大數據分析提升線損治理效率。創新提出臺區線損預警模型算法、臺區線損異常智能診斷模型算法;開展基于標簽方式構建臺區畫像的可行性研究,將線損異常原因分類作為標簽,研究其自動生成的規則,通過集成PMS2.0、營銷系統、智能公變監測系統等數據,實現異常臺區的標簽自動生成,輔助基層提升臺區線損治理效率。
2)利用大數據進行反竊電和錯接線的智能分析。綜合利用日線損明細、用戶電量明細、采集異常明細、開蓋記錄明細、換表記錄明細、線損曲線相關性等數據,創新提出基于大數據的反竊電智能分析方法,提升反竊電工作的準度和效率。
3)創新開展營銷臺區線損管理深化應用。通過“基于營配調貫通的業擴交互流程”應用,確保系統之間的數據一致、狀態同步、業務協同。
3 評估與改進
3.1 專業管理的評估方法
3.1.1 指標是檢驗工作結果的最直觀的體現,通過對臺區月度同期線損各項指標進行跟蹤評估,確??缙脚_基礎數據的一致性。
3.1.2 查處竊電及違約用電,減少電費損失。
3.1.3 降低臺區線損,增加企業效益。
3.2 專業管理存在的問題
3.2.1 營銷臺區管理涉及運檢、營銷各專業人員協同,個別基層單位由于人員業務水平參差不齊,末端融合執行力度不夠,影響了工作質量和效率。
3.2.2 當前指標計算公式還有待進一步優化,不能完全準確的反應實際線損率,如低壓負荷切割、采集失敗導致線損率與實際有出入。
3.3 今后的改進方向或對策
通過周期性的開展PDCA循環,進一步優化臺區線損管理流程;深入研究和完善臺區線損算法,著力修改不完善、不合理的統計規則。
4 推廣應用可行性分析
以“一體兩翼”為理念,構建“四輪驅動”的線損管理新模式,有著較高的實用性,以“一體兩翼”為理念、構建“四輪驅動”的臺區同期線損管理的典型做法可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