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吉斌
摘 要:“執行難” 是指生效法律文書在執行程序中難于得到實際有效執行,這不僅使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受到損害,也違背了司法公正的要求。“切實解決執行難”被列為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任務之一,破解執行難題,必須從加強制度建設入手。
關鍵詞:“執行難”;表現;社會原因;破解
“執行難”問題由來已久,它是指生效法律文書在執行程序中難于得到實際有效執行,這不僅使司法權威和司法公信力受到損害,也違背了司法公正的要求。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明確提出“要切實解決執行難,依法保證勝訴當事人及時實現權益”。“切實解決執行難”被列為全面依法治國的目標任務之一,破解執行難題,必須從加強制度建設入手。
一、當前“執行難”的具體表現
1、被執行財產難變現。在執行案件中,有相當大的比例是涉房地產、民間借貸等經濟糾紛案件,此類案件的執行標的通常在拍賣時無人問津,處置變現的難度很大,特別是飯店、賓館和開發區的土地、廠房等執行標存在的問題更為突出。此外,執行標的的評估、拍賣工作周期長、程序復雜,客觀上影響了執行標的的處置變現進度。至于商標、字畫、古玩、珍稀木材、有關權證等執行標的,因其價值難于評估,處置變現更是難上加難。
2、被執行人違法行為難查處。為規避法院執行,有些被執行人會采取虛構共有、租賃、抵押等虛假法律關系,進而提出執行異議來達到其非法目的,這導致執行異議、執行復議案件呈現“井噴”趨勢。2016年,三明市兩級法院共受理執行異議186件,執行復議25件,同比分別上升91.75%、177.78%。面對這種違法行為,法院缺乏有效手段對其進行查處,導致法院的執行工作陷于停滯。
3、執行不能案件難退出。在執行實踐中,大約有40%-50%的案件屬于無財產可供執行的執行不能案件,但申請執行人往往會認為是法院執行不力或包庇縱容被執行人,甚至采取檢舉、舉報、網上曝光等方式給法院的執行工作帶來巨大壓力。而依照目前的法律規定,只有被執行人死亡,或是被執行企業破產才能終結執行,執行不能案件缺乏退出機制導致“僵尸”執行案件越積越多。
4、案多人少難清積。我國開始實行立案登記制后,執行案件受理數量大幅上升。2016年三明市兩級法院新收執行案件30614件,與2015年相比增長63%。而截至2016年12月,全市共有執行干警253名,其中正式在編執行干警162名,年人均需要辦理277件執行案件,同比上升19.4%,執行清積壓力大。
5、拒執刑責難追究。依照刑法規定,對拒執行為可以追究刑事責任,但在現實生活中拒執的手段越來越隱蔽,拒執犯罪線索調查十分困難。2015年,全市法院移送公安偵辦的涉嫌拒執犯罪案件121件133人,最后立案審理40件45人,僅占三分之一。
二、“執行難”的社會原因分析
1、缺乏完善的社會信用體系。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還不成熟,失信懲戒配套機制不完備,失信成本低,被執行人自動履行率偏低。2016年,三明市兩級法院裁判自動履行率僅為14.56%。同時,部分被執行人誠信意識缺失、法治意識淡薄,規避執行、抗拒執行現象較為突出。
2、缺乏完善的財產登記制度。由于財產登記制度還不夠完善,被執行人財產收入透明度低,財產形式多樣化,收入來源隱蔽、多元,導致在執行中查找核實被執行人的財產和收入十分困難。
3、缺乏完善的執行法律法規。我國至今沒有一部強制執行法,現行執行法律法規主要依據《民事訴訟法》和相關司法解釋, 強制執行法律法規很不完善,導致執行過程中遇到的許多新問題“無法可依”。
4、缺乏對資本市場的有效監管。我國資本市場目前正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但監管未能及時跟進,導致出現大量的投資和債務糾紛。特別是民間借貸市場,因融資成本較高,一旦資金鏈斷裂,極易引發連鎖反應,導致債務人破產甚至跑路,這給法院的執行工作帶來極大的難度。
三、加強制度建設,破解執行難題
1、加強執行信息化建設。要破解執行難題,信息化應當成為主要抓手。各級法院應當大力加強執行信息化建設,完善執行管理、網絡查控、信用懲戒等信息化三大功能,建設執行流程快速處理系統,確保執行環節各流程節點全覆蓋、執行人員崗位全覆蓋。加強對執行全程的實時監控,自動生成、自動公開相關節點信息,實現執行全程留痕、全程可視。完善“點對點”查控機制建設,推動形成覆蓋全國地域存款及其他金融產品、車輛、證券、股權、房地產等主要財產形式的網絡化、自動化執行查控體系,實現互聯互通、全面覆蓋應用。
2、完善社會信用體系。被執行人拒不執行法院判決, 不僅是對法律尊嚴和司法權威的踐踏,更對全社會的信用體系造成巨大破壞。完善社會信用體系將對失信者的行為進行直接懲罰和間接威懾。一方面,失信者將因其失信行為受到法律的直接制裁;另一方面信用信息的公開與傳播又能對失信者進行間接的社會制裁。我國正在不斷完善與誠信相關的法律,如《刑法》修正案 將“惡意欠薪”入刑并增加了懲治失信背信行為的規定;2016年,國務院又密集出臺了相關指導意見,如《關于建立完善守信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制度 加快社會誠信建設的指導意見》《關于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制建設的意見》等。這些措施將進一步推進我國社會信用體系的建設的完善,對于法院破解執行難題產生積極作用。
3、創新執行機制。法院在執行工作中應積極探索執行機制的創新,在加大集中查詢財產力度、通過強化責任追究推進被執行人財產報告制度的同時,還可采取執行和解、發放律師調查令、建立懸賞舉報制度、推行財產保全責任保險、探索勞務抵債、以物抵債、以債轉股、以破帶執等執行措施,為執行機制創新積累寶貴經驗。
4、強化執行管理和執行監督。通過設立執行服務指揮中心,探索執行事項分流執行模式,改變原來執行人員一案“包到底”的執行模式,推行執行集約化模式,提高執行效率。根據執行案件難易,推進繁簡分流,實行分段集約執行,這不僅能夠有效的減輕執行法官壓力,也可緩解“案多人少”矛盾。對無財產可供執行且被執行人下落不明的案件,按簡易程序,通過定期網絡查控、發律師調查令、懸賞查找執行財產等措施仍查找不到可供執行財產的執行不能案件,啟動案件退出機制,終結執行程序, 這將大大提高案件的執行效率。如三明市永安法院把執行過程劃分為立案查控、執行實施、變現分配、異議裁決四個階段,對在訴訟階段采取財產保全、經查控系統查詢等措施有財產可供執行的案件、申請執行人提供了被執行人財產線索的案件,由財產查控組轉給執行實施組進入普通程序執行;實施半年來,該院執結案件2718件,同比增長152%,執行法官每月人均結案53件,同比增長215%。
5、加大對拒執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2014年11月,最高法、最高檢和公安部聯合下發了《關于開展集中打擊拒不執行判決、裁定等犯罪行為專項行動有關工作的通知》,對拒不執行判決、裁定,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堅決依法予以刑罰,以彰顯司法權威。要加大對拒執犯罪行為的打擊力度必須全面深化與公、檢機關的協作,推進化解“執行難”的共治共管。三明市兩級法院在全省率先與市公安局、檢察院制定《關于辦理拒不執行判決、裁定刑事案件指導意見》,引導金融機構運用自訴程序打擊拒執犯罪。近幾年來,全市法院在執行過程中,司法拘留1782人,移送公安犯罪線索174件,經公訴、自訴現已裁判70件,拒執罪打擊數量居全省各中院前列。
參考文獻:
[1]洪振華.破解法院執行難題的法律思考[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08(2).
[2]張佰君.論人民法院民事執行難的原因及破解對策[D].吉林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