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瑞忠
摘 要:時下醫患矛盾加劇,醫療糾紛增多,甚至出現仇醫、傷醫的惡性事件,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這也折射了部分醫務人員的職業精神欠缺,醫學院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現狀引人關注,對醫學院學生進行職業精神教育必須加強,在教育方式上要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特點,以學生喜聞樂見、多樣化的形式進行培養,切實強化落實醫學院學生對其職業精神的認知水平。
關鍵詞:醫學院學生;職業精神;培育
醫療事業健康長足的發展離不開高素質醫學人才的培養,完善的醫學教育一定是以培養兼具專業技能和職業道德醫學生為目標的。目前,我國醫學院校沿襲傳統醫學教育理念側重對專業技能的傳授,對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不夠重視甚至流于形式。新形勢下,培養既有精湛醫療技能又有良好職業精神的醫學生已成為醫學院校急需解決的教學課題。各醫學院校要調查在校學生對職業教育現狀的認知,把握醫學職業精神內涵和特征形式多樣的強化醫學生現代職業精神,促進醫療事業更好的服務和諧社會。
一、醫學院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現狀
首先,學校不重視。目前醫學院和其他高等專業教育院校一樣,醫學院校更關心在校醫學生的專業知識和實操技能的培養,對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培養重視不夠,甚至在職業精神培育上走過場,以至于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后醫療業務水平過硬,卻在職業道德的方面栽跟頭,影響著我國的醫療事業給社會帶來了負面影響。為了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健康發展,各醫學院校務必重視對醫學生的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教育,并拔高到與專業知識培育同等的高度。其次,培育的方法單一。醫學生職業精神培養方法單一是現行我國醫學院共同存在的問題。多數醫學院校僅按國家教育部要求設置職業精神培育課程,在學校不夠重視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狀況下,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效果是差強人意的,課堂教育的特點一般是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育模式,通常是教師講解、演示和范讀。學生則是被動的聽眾,這種方式適合學生掌握理論性的知識,并不適應職業精神培育,因為職業精神培育不僅是了解職業精神的有關知識,它更側重于能培養出學生的職業素養,需要多樣式的培育方法。再次,內容缺乏針對性。目前我國醫學院校職業精神培養也是以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開展一般性職業道德教育,這只是普及職業精神教育的基礎,與社會對醫生職業精神素養的要求差之甚遠,醫學院校職業精神培養內容從深度,廣度等方面都欠缺。在國家教育部規定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基礎課程之外,我國醫學院校還要有醫德醫風教育課程,比如《醫學倫理學》,形成醫學院校獨有的醫德教育體系,目前醫學院校的醫學德育教育就好比副課,脫離于醫學專業教學計劃,老師的教學積極性不高,教學效果不佳。醫學院校要增加職業精神培育內容將職業精神培育擺到醫學專業培育同樣的地位,對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重視程度也決定了是否能培養出服務和諧社會的高素質專業醫學人才。
二、醫學院學生職業精神的培育對策
(一)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
醫生的使命是救死扶傷,醫學相比之下要具備更為深刻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文精神的醫學將不再是真正的醫學。醫學精神起源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內涵的展現。人文精神助力醫學發展,提升醫學內涵,人文精神要求醫生尊重生命、以人為本。加強醫學生人文教育使醫學生充滿愛心、尊重和懂得關愛病人。在醫學院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的背景下加強人文教育,具體談以下幾點。
首先要設置優良的,系統的人文教育課程。人文教育課程是培育醫學生人文教育的基礎,從而展開對醫學生系統的人文教育,為醫學院學生的道德培育和職業精神培育構建人文基礎,培養醫學生的人文信仰。醫學院校在保障專業課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增加人文課程比例,形式上兼具人文必修課和選修課,向學生傳授必要的人文知識,具體包括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醫學史、醫學社會學、醫患溝通學、醫學法學等課程,課程量適當,避免過多影響醫學生繁重的專業學習任務,也不能過少,太少不利于醫學生人文精神培育,保持合理課程量同時避免與其他德育課程混淆沖突,制定醫學生人文素質培養計劃,完善醫學生人文教育。在人文課程講授過程中,要避免灌輸式教學方式,要注重對學生進行人文精神和觀念的引導。通過人文教育的課程使醫學生對醫學人文思想發展和形成過程有感官的認知,引導學生樹立以人為本的觀念,強化醫學的使命和最終目標,實現人文教育的目標。
(二)促進職業精神培育與實踐相結合
職業精神具有鮮明的職業特征,它反映特定職業特殊利益要求,它是在特定職業實踐基礎上形成的[1]。實踐教學是醫學院校專業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環節,它一方面是提高醫學生職業技能水平重要手段,一方面是培養醫學生職業精神的重要思路。目前,我國醫學院校對實踐教學都很重視,每個學生都有一年的實踐課程,在這期間學生是在醫療第一線親身體驗醫生實際工作,同時這也為他們職業精神培養提供了有利條件。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符合教育的基本規律和延展性規律,醫學職業精神教育的延展性表明其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和通過學校職業道德教育就可以完成的,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必然是對醫學職業精神感知并逐步內化過程,最終才能成為學生的素養。實踐是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必須的環節。我國大部分醫學院校己經認識到僅僅開設醫學倫理學和醫學哲學等職業精神培育課程,并安排教師教授這些課程就是醫學職業教育的終結,遵循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培育規律,這只能將職業精神培育停留在“知”的階段,而醫學職業精神教育中“情”的培養、“意”的鍛造都必須在實踐中進行[2]。在實踐的環節延續培育醫學生職業精神,利用臨床實習和實訓等學習實踐活動感受人文精神,從而深化培養醫學生職業精神。讓醫學職業責任和職業使命在實踐中深刻印在醫學生的腦海中,職業精神培育與實踐的成功結合,讓良好的職業精神素養指引醫學生未來的行醫生涯。
(三)完善培育監督與評價體系
和其他專業大學生德育和綜合素質的測評標準一樣目前結課考試方式也被用于我國對醫學生進行評測。隨著社會對醫生要求不斷提高,采用這種方法考察德育和精神教育已不合時宜,并且一般大學生德育內容滿足不了醫生對職業道德和職業精神的要求,存在很多的不同,還使用原有的測評體系極為不當,在基于醫生的職業精神教育特征和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目標和具體內容,來制定具體的考核和評價標準使趨勢所在,才能更為科學的綜合評價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的效果。目前我國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方面合理的監督和評價體系還極不完善。首先改變部分人的錯誤認知,認為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是不可測評的,完善監督和評價體系更無從談起。職業精神是可以測評的。第一職業精神教育有實體教學課程,測評學生對課程知識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狀況可以測評教育效果,第二任何行為都是在思維活動指導下的實施,可以對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前后行為變化進行考評來測試教育效果。因此,職業精神在能不能測評上毫無爭議,最重要最急迫的是目前我國醫學院校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工作需要一套切實可行的職業精神教育評價體系。endprint
職業精神教育評價體系首先要明確醫學生職業精神內涵,然后制定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目標,選擇具體的參數指標,過程又包括逐一對條目細則進行行為標準上的詳細描述,再對評價指標進行分級排序,排列組合,交叉使用量變和質變的分析方法對這些指標逐一分析研究,然后形成參考指標。采用問卷調查,聽證會等形式對參數指標的合理性、重要性進行民意測試,并召開大會進行公開討論和總結,形成較科學完善的評價指標體系,設計出明確具體的評價量表,以此評價量表來考核醫學生職業精神教育效果[3]。職業精神教育評價體系具體的講:就是根據優秀醫生應有的職業精神篩選出的追求卓越、責任感、利他主義、同情心、嚴謹科學態度、誠實正直、和敬業精神參數指標,按其重要程度列出了一個量化的評價表,根據這個評價表對一個學生形成的職業精神分別進行質的和量的考察,以此來評價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效果。以往的結課考試方式來對學生的職業精神教育效果的評價是不可取的,必須像教師評價機制一樣,具有考評激勵機制,形成一個完整的評價體系。能夠根據職業精神教育評價指標體系和評價量表對醫學生評價的具體結果,及時表揚,獎勵職業精神教育成績優異的學生,用相應的榮譽和獎勵激勵醫學生自己去加強職業精神培育[4]。合理的醫學生職業精神培育監督與評價體系不僅僅可以用于評價醫學院的職業精神教育效果,可以有效地保障醫學院校職業精神培育效果,也可以用來發現醫學院校職業精神教育存在的不足,對優化和改進醫學院校職業精神教育意義重大。
三、結語
醫生的職業精神是醫生從事醫學實踐的內在精神支持系統,培養醫學生的醫學職業精神應在人文精神的前提下以對生命的關懷作為教育理念、以悲憫仁愛作為職業精神教育的核心內容。新形勢下,愿從重塑敬畏生命的信念、強化理論知識的內化、踐行延展性教育規律,以及實施醫學職業精神教評一體化入手為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塑成之路提供思路,讓醫學生的職業精神培育服務好和諧社會。
參考文獻:
[1]徐玉梅,劉明.臨床醫學教育綜合改革中的醫學生職業精神認知現狀調查及分析——醫學生職業精神培養研究之一[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4(1):41-45.
[2]李雯,胡睿,劉兆璽,張敬軍.醫學生思想道德現狀與醫學職業精神培養探索[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2,25(4):445-446.
[3]劉志飛,馬曉丹,聞德亮.淺析如何在醫學院校階段培養醫學生的職業精神[J].中國醫學倫理學,2010,23(6):60-62.
[4]赫光中,張瀅,王強.高職醫學生職業人格培養模式與途徑初探[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9,22(5):31-3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