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俊陽
摘 要:我們正處于大變革大發展時期,科技飛速發展,社會變化可謂是日新月異。青年學生身處這樣的時代,在接受豐富的信息資源的時候,一定要具有鑒別選擇和判斷能力,因此要求他們不僅要掌握科學文化知識,更應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建立高尚的人文情懷,這對理科學生而言是一個挑戰。
關鍵詞:高中理科生;三觀;人文情懷
作為長年戰斗在教學第一線的政治老師,不僅擔負著文科生的高考教學任務,同時還要開展每周一次的理科班的政治教學。很多時候,這種“雞肋”似的課程要么被其它高考科目老師搶占,要么直接安排上自習,學生不以為意,老師樂得輕松。前兩年有位理科班的班主任,也是該班的語文老師,這樣對我說:“請你一定要好好跟學生講講哲學,因為現在的理科生的思維簡單直接,想問題的角度過于單一,不懂得辯證的看問題,導致寫作文缺乏辯證思維,思想缺乏深度,所以得分率不高。”在日常教學過程中,我也發現理科班的同學確實存在這個問題:整日埋頭做練習題,不關心我們所處的時代的變遷,不了解國家的大政方針,甚至于對我國的巨大成就一無所知。這一現狀引起了我的思考:我們要通過每周一節的政治課達到什么樣的目的?理科班的政治課應該怎樣上?我們該采用什么樣的手段讓學生愛上政治課?下面是我個人的一些想法和實踐操作,以期引起共鳴。
一、現階段理科班的政治學習現狀
理科生和所有的青少年一樣,熱情,沖動,愿意獲取新知識,但是功課相對繁重,使得他們獲取時政信息的途徑和渴望受到了抑制;邏輯能力和辨別能力強,但又缺乏辯證思維,容易被誤導和煽動。
現有的分科制度,使得學生必須在文理之間做出選擇。部分理科班學生是對文科基本沒興趣,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是挺喜歡政治,但是出于種種考慮,還是選擇理科。但是無論哪種,都還是愿意上政治課的,因為對于枯燥的理科學習而言,這種目前不參加考試的科目,是很好的放松,更何況還能聽政治老師擺龍門陣,了解國際大事-----雖然他們自己不主動關注,但是還是樂意知道的。所以政治課經常聽到學生的呼聲:老師,給我們擺一下時政新聞吧!既然學生有了解時政的渴望,那就滿足他們吧,讓他們在埋頭學習的同時,也能抽空仰望星空,靜心體察社會的變遷,思索人生的方向,這樣才能腳踏實地的朝目標前進。
二、理科生學政治的目的
毫無疑問,高二下學期的學業水平考試是一道必過的坎。所以,首先我們必須完成四本必修教材的教學。每周一節的政治課,基本是一節課完成一課的速度推進,在教材內容的處理上,更多的是關注主干知識,通過事例和感悟引起理科生的興趣,促進他們的理解,從而加深印象。
同時,我又不局限于知識的講解。我個人一直堅持認為:政治課的功能不應僅僅局限于應對考試,我更希望我的學生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提升自身的人文素養人文情懷,有一種敢于樂于承擔“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使命感,愿意用一種開放包容、進取向上的態度去學習生活工作。
針對理科生的特點,還要注重提升他們辯證全面評析問題的能力。現在社會出現了一個群體——“鍵盤俠”,缺乏對社會現象全面深刻的思考,人云亦云,煽風點火,造成了極惡劣的社會影響。我希望我的學生都有理智的態度,理性的思維,有自己的思想。
三、政治老師教學策略分析
提升素質,用健全的人格感染學生。俗云:“愛其師信其道”,我們政治老師首先要提升自身的學科素養和人文素養,通過自身的人格魅力來感染學生。如果政治課只是拿著教材照本宣科,學生只會昏昏欲睡,絕不可能產生任何興趣。政治課絕不是枯燥無味的理論說教,因此在教材的處理上,多選用學生身邊的事例,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的興趣,進而愿意主動去理解掌握教材理論。健全的人格,廣博的知識,專業的分析,幽默的語言,政治老師也可以是理科學生最喜歡的老師。
講在書內,延伸其外,拓展其眼界。這學期我們學習《文化生活》,在理科班學習“文化對人的影響”這一框題時,我的重心并沒有放在常規考點上,而是對“文化對人的影響來自特定的文化環境和多種多樣的文化活動”這句話上。首先通過設問,我讓學生認識到四川臟話的“豐富多彩”,接著又列舉材料,讓他們感知家長或周圍的人說臟話對孩子的影響;同時拋出問題:以后大家為人父母,又該為自己的孩子提供什么樣的文化環境?很多同學都若有所思,會加深對“家風”這一概念的思考。如果我們的每一節政治課都能讓學生有所思,有所得,應該就是有意義的課程了。
利用時政材料,振奮其精神,培養其民族自信。當今世界正處在大變革,大發展時期,如果只顧埋頭學習,而不關注周圍,顯然會被社會淘汰。近期我國總結五年成就,推出了《大國外交》、《輝煌中國》《這五年》等一系列紀錄片。結合理科生的興趣,我利用政治課的時間,選擇了《輝煌中國》放給學生看,引起了極大的共鳴。尤其是在播放第二集《創新活力》時,學生一方面對我國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表示贊嘆,一方面對其中的智能工廠產生了思考,就有學生提出:“等我們大學畢業時,還有什么工作能選擇?”另外一位同學玩笑道:“以后搬磚都不需要我們了!”確實,未來十年我國將進入智能時代,祖國的發展日新月異,每一位學生都必須了解我國未來的發展趨勢,將個人的興趣愛好、專業選擇與國家的發展方向、國家未來會重點支持發展的行業相結合,這樣才能更充分的實現自身的價值。同時,準確了解我國現在的國際地位和綜合實力,有利于提振學生的自信心,對國際大事做出正確的判斷和評價。
拋出辯題,在思維碰撞中引發其思考。在學習《政治生活》的當代國際關系時候,我拋出了南海仲裁案,兩岸關系,朝核問題等敏感事件,引發學生討論:這些摩擦背后的實質是什么?會不會導致戰爭?學生各執一詞,討論的熱火朝天,我逐步設問,讓學生理智思考事件背后的利益博弈,大家最終得出結論:國際關系是由國家利益決定的,大國之間雖然有利益的沖突,但共同利益決定了國家之間還是會用和平的方式解決國際爭端。這樣學生在辯論中明確了知識,培養了其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同時我也提醒學生注意千萬不要人云亦云,盡量用理智、科學、全面的觀點去認識事物。
通過這一屆的摸索實踐,我發現我的理科班都很盼望每周一次的政治課,很多時候我提出一些問題時,都能看到學生眼睛里閃著晶光,與老師產生了共鳴,這都讓我覺得,理科班的政治課也會獲得很大的成就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