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烏拉特婚禮音聲作為文化的一種存在,它隨著時間、環境、地點的不同,也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這種變遷后依然存在的文化,值得我們用文字記錄下來的。
關鍵詞 烏拉特婚禮 地域特色 音聲
中圖分類號:K892.22 文獻標識碼:A
蒙古族婚俗可以說是一部“活態”的百科全書,在民族傳承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濃縮了蒙古族的歷史、信仰、民俗、文化、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蒙古族婚俗隆重而獨特,起源于蒙古遠古時代,形成于成吉思汗時期,流傳至今仍保流著古老的游牧民族特色。
烏拉特婚禮作為蒙古民族婚禮儀式之一,僅存在于烏拉特地區,是一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民族民間藝術形式。烏拉特蒙古族婚嫁習俗分為:求婚、訂婚、娶親、女方婚宴、男方婚宴、回門等六個環節。
1烏拉特婚禮個案背景
烏拉特婚禮音聲作為文化的一種存在,它隨著時間、環境、地點的不同,也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這種變遷后依然存在的文化,值得我們用文字記錄下來的。本文將以地域為著眼點,通過多次田野調查發現,雖然同屬烏拉特部落的蒙古族婚禮即烏拉特婚禮在不同地域的音聲發展演變也是大不相同的。
1.1烏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蘇木地域個案背景
呼勒斯太蘇木是2001年由原呼勒斯太蘇木、杭蓋戈壁蘇木合并而成。北與川井蘇木毗鄰,南與宏豐鄉、五原縣相連,西與石蘭計鄉、烏拉特后旗接壤,東與溫更鎮相鄰。全蘇木土地總面積204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7775畝,天然草場面積284萬畝。境內為草原畜牧業和河套灌區農業兩種經濟類型。
1.2烏拉特后旗巴音寶力格鎮地域個案背景
巴音寶力格鎮是烏拉特后旗旗府所在地,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巴音寶力格鎮位于烏后旗南端,總面積124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1萬畝,可利用草場260萬畝。鎮轄三個農業村,六個牧業嘎查,四個居委會,二十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78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1000人,農牧業人口6800人。依托資源富集優勢,礦產企業的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成為全旗經濟收入的主要支柱。在城鎮化建設中取得了新的突破。
1.3磴口區沙金套海蘇木地域個案背景
沙金套海蘇木位于磴口縣西北部,北與烏拉特后旗接壤,西與阿拉善盟阿左旗相鄰,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以農牧業經濟為主的半農半牧地區,境內土層深厚肥沃。總面積40平方公里,有四個大隊,其中一個大隊全是蒙古族的聚居地,其它三個大隊也有很多蒙古族,可以說沙金蘇木是磴口蒙古族集居的地方。有耕地面積34650畝,人均耕地6.8畝。
2烏拉特婚禮程序和步驟
20世紀60年代,烏拉特婚禮與鄂爾多斯婚禮、布里亞特婚禮并列,曾被內蒙古文化界權威人士列為最具特色的蒙古族婚禮之一。其婚禮整個程序包括提親、訂婚、娶親、女方婚宴、男方婚宴、回門,是一個完整的體系。通過對烏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蘇木、烏拉特后旗巴音寶力格鎮、磴口區沙金套海蘇木這三個不同地域的烏拉特婚禮音聲功能的田野考察而后進行收集、整理、比對,研究烏拉特婚禮音聲功能的文化特征。
2.1烏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蘇木
時間:2017年5月21日
地點: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烏拉特中旗呼勒斯太蘇
前情提要——(1)如果蒙漢通婚女方先辦男方后辦,雙日子蒙古族女方家舉行宴會,單日子男方家舉行宴會,如果是蒙族之間通婚也一樣;(2)娶親的時間具體算到秒,到達男方家的時間是由當地的喇嘛根據雙方生日和屬相,提前算好;(3)來參加婚禮的人都會收到主家敬上的藍色哈達(見圖2-1),這也是烏拉特婚禮的特色之一,寓意把吉祥、祝福回送給每一位賓客(參加多場烏拉特婚禮,只有中旗還保留這個傳統禮節);現在每一位蒙古族年輕人因為受漢文化的影響,都是希望自己的婚禮可以多元一些,香檳塔,同心燭都是婚禮中必不可少的。
圖2-1婚禮的人都會收到主家敬上的藍色哈達
(1)求婚:男女雙方是大學同學,自由戀愛。男方家長帶上煙酒、糕點、水果,在舅舅的帶領下去女方家求婚。因為是自由戀愛,雙方老人在一起也就是商量一下訂婚的日期和需要準備的東西。
(2)訂婚:男方家帶上哈達、軟羊背、羊背和煙酒去到女方家。
參與訂婚的都是男女雙方父母的直系兄弟姊妹。和過去基本一樣,只是少了祝贊詞的音聲。新事新辦,預示著兩家人變一家人。
(3)娶親、女方婚宴順序表
參加杜永紅、白布赫(女方婚宴)晚上六點(見表1)
(4)男方婚宴(見表2)
(5)回門
婚宴三天后,男方的父母和舅舅帶著新娘回娘家,娘家人在家里已經備好了豐盛的飯菜。
圖2-2女方家按順序就坐 圖2-3搶帽子環節
圖2-4歌手領獎賞圖 2-5騎著駱駝迎娶新娘
圖2-6迎娶新娘歸來
2.2烏拉特后旗巴音寶力格鎮
時間:2017年6月6日
地點:烏拉特后旗巴音寶力格鎮
2.2.1求婚
男女雙方是經人介紹認識的,雙方是在自愿的基礎上互有好感,愿意結為夫婦。在介紹人、舅舅的帶領下,男方的父母提著水果、煙酒、糕點前去女方家拜訪——商量訂婚得具體事宜。
2.2.2訂婚
男方父母和舅舅帶著羊背、煙酒、糖果、糕點,正式到女方家提親。并商定結婚日期及具體事宜。一切商定完后去食堂里開始今天的訂婚喜宴。參與喜宴的有男女雙方父母的直系姊妹們。
2.2.3女方婚宴
表3
2.2.4娶親儀式
表4
2.2.5男方婚宴
地點:飯店
前情提要——中午12:00星光大道兩旁立著蘇立德,賓客陸續入席,星光舞臺上悠揚的馬頭琴以拉響。整個婚禮的布場可以說是現代與民族文化的完美結合。舞臺的整體布置像一個移動的勒勒車,舞臺左前方放著一個巨大的銀碗和一個鼻煙壺下面分別用藍色哈達和白色哈達襯托,右前方是一個勒勒車的車輪,正中間一個巨大的LED屏,兩旁立著神圣的蘇立德較兩旁的蘇立德大很多。當問到歌手為什么沒有唱三福,她給出的答復是昨天女方家婚宴唱過了,今天就不唱了。endprint
第一次見到烏拉特婚禮中放牛背子,這也是很多人的心聲。針對這個問題,我采訪了烏力吉巴爾的爸爸,他告訴說“烏拉特的歷史上也沒有在婚禮中放牛背子的,我這樣的舉動應該算第一人了”。當問到他為什么要這么做時,他回答“牛背子是成吉思汗的最高禮節,我就這么一個兒子,所以我想用成吉思汗的最高禮節為他辦一場隆重的婚禮”
表5
2.2.6回門
婚宴七天后,男方的父母和舅舅帶著新娘回娘家,娘家人在家里已經備好了豐盛的飯菜(見圖9、圖10)。
2.3磴口區沙金套海蘇木
時間:2017年10月23日
地點:磴口區沙金套海蘇木
人物:達賴和潘敏
前情提要:在烏拉特地區蒙漢通婚的個案非常的多。烏拉特婚禮一般是女方先辦,男方后半。漢族婚禮正好相反。選取磴口沙金套海蘇木的個案就是蒙漢通婚,婚禮中女方婚宴是按漢族婚禮來辦的。
2.3.1提親
男女雙方經人介紹認識,屬于自由戀愛。男方父母和舅舅帶著煙酒、水果前來提親。兩家老人商量訂婚事宜。
2.3.2訂婚
男方父母和舅舅帶著整羊、煙酒、糖果、糕點,正式到女方家提親。并商定結婚日期及具體事宜。一切商定完后去食堂里開始今天的訂婚喜宴。參與喜宴的有男女雙方父母的直系姊妹們。訂婚宴上,
2.3.3男方宴坐
表6
2.3.4娶親(見表7)
2.3.5男方婚宴(見表8)
2.3.6女方婚宴(見表9)
男方婚宴后的第二天,舉行女方婚宴。由新郎和新娘一起回到新娘家。此時新娘家的哥哥、嫂嫂、弟弟、妹妹以提前在門口迎接,準備耍笑新人。新人需要提前準備好喜煙、糖、巧克力方能過關。
2.3.7回門
婚宴一個星期后,男方父母、新人、新人的叔叔邀請女方的家人及舅舅在食堂聚餐,就算是回門了。
3烏拉特婚禮音聲的文化特征
從烏拉特婚禮音聲采訪、整理文獻資料梳理到多次深入田野考察現在的烏拉特婚禮音聲,將過去的烏拉特婚禮音聲與現在的烏拉特婚禮音聲做比較;現在的烏拉特婚禮音聲以不同地域為落腳點,然后再進行比對。從中挖掘出烏拉特婚禮音聲的文化特征。
3.1烏拉特婚禮儀式音聲的多元構成
烏拉特婚禮音聲是以宗教歌曲、烏拉特民歌、說唱祝贊詞相互融合的一種多元化的儀式音聲。在提親、訂婚、娶親、女方婚宴、男方婚宴、回門這些儀式中,我們能看到信仰的音聲、贊詞和烏拉特民歌的音聲在每個儀式中都有出現,這些音聲恰到好處的融合、相互交織的現象。儀式音聲中既有神圣的信仰圖騰在里面,又有詼諧幽默的說唱祝贊詞,同時也伴有人們對儀式本身的認識從而產生的行為。所以,當我們置身于儀式當中時,會直觀地感受到同一儀式環節不同儀式音樂依次活態的展現。整個儀式以民俗婚禮為載體,通過祝贊詞、民歌給予美好愿望的實現,繼而達到了信仰圖騰的神華、娛人娛己的雙重文化功能。總能看到,烏拉特婚禮音聲從內容、唱腔、影響力等方面因受藏傳佛教的影響流傳至今而有別于其他蒙古族部落婚禮。
3.2烏拉特婚禮儀式音聲的程式性特征
烏拉特婚禮音聲的程式性。縱觀過去的烏拉特婚禮音聲與現在的烏拉特婚禮音聲,無論隨著時間的推移音聲怎么發生改變,但儀式程序到儀式音聲,都很講究。比如:“卸羊背子“儀式,必須舉行后才能食用。其次,任何一場烏拉特婚禮都是在雙方自愿準備的基礎上,每一個儀式環節都是經過提前商定,無論怎么改變,大的儀式框架不會發生改變。由此,也體現出了烏拉特婚禮音聲程式性特征。
3.3烏拉特婚禮儀式音聲的即興性特征
烏拉特婚禮音聲的即興性特征。除個別儀式環節需要配合相應的音聲外,其余的音聲都存有即興性特征。因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不同,每一場的烏拉特婚禮都不相同。烏拉特婚禮儀式音聲中男女雙方互對祝贊詞在婚禮儀式的不同環節都有,這就是即興發揮及與親朋好友互動的過程,更能起到烘托氣氛的作用。同時,親朋好友在整個儀式中的互動使得每個人既是參與者又是旁觀者。
4烏拉特婚禮音聲功能傳承的價值
“烏特婚禮”是個穩定的民間文化活動。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它所包含的歌舞藝術不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固定模式,而且通過活動本身使技能得到了不斷地開發和提高。由于其在民間文化生活中的重要影響,因此成為烏拉特蒙古族民間藝人進行技藝交流和傳承的重要舞臺。日常生活中,蒙古族的傳統文化也很少見到,但“烏拉特婚禮”卻以整體規模展現。可以說烏拉特婚禮是烏拉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4.1不可替代的藝術價值
烏拉特婚禮實際上是蒙古族民間文化的大薈萃,是各種音樂歌舞藝術的大展演,它集合著烏拉特蒙古族民間的幾乎所有門類的表演藝術,充分展示了內蒙古地區民間藝術豐富多彩的存在狀況和高度的藝術成就。
4.2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價值
烏拉特婚禮是個穩定的民間文化活動。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它所包含的歌舞藝術不僅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固定模式,通過烏拉特婚禮的活動,烏拉特蒙古族傳統民歌、服飾、飲食、禮儀等被較為完整地保留下來。
5烏拉特婚禮音聲功能的具體表現
烏拉特婚禮儀式音聲以祝贊詞和唱歌為主。烏拉特人民操著標準的蒙古語腔調,祝贊詞的語言富有韻律更是以哲理性強,說唱過程流暢通順而聞名于各個部落;唱歌貫穿整個婚宴的過程。烏拉特婚禮以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祝贊詞和服飾,區別于其他部落的婚禮。婚禮中的說唱內容和儀式融洽得體,優美動聽的民間歌曲和幽默詼諧的古老祝贊詞起到襯托場面并活躍氣氛的作用。烏拉特婚禮是個傳統的民間文化活動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成為蒙古族民間藝人進行技藝交流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舞臺并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固定模式,通過活動本身使民族技藝得到了不斷地開發和提高。蒙古族的傳統禮俗文化并不多見,烏拉特婚禮能把烏拉特地區的民俗、禮俗文化整體表現出來。在我們認識和研究蒙古民族文化歷史的發展與演變的過程中,“烏拉特婚禮”有著極其特殊的學術價值和意義。
基金項目:課題編號:巴彥淖爾市河套文化研究課題,項目編號201701016。
作者簡介:張娟,女,蒙古族,內蒙古巴彥淖爾市,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民族音樂學。
參考文獻
[1] 田耀農.陜北禮俗音樂的考察與研究[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
[2] 伍國棟.民族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3] (美)愛德華·希爾斯.論傳統[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4] 杜崢嶸.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烏里雅斯太鎮蒙古族婚禮儀式“音聲”的田野調查[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2(02).
[5] 李耀麗.蒙古族婚禮歌中反映的民俗事象初探[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6(06).
[6] 紅峰,阿拉騰其其格.青海柴達木蒙古族婚禮儀式與象征[J].青海民族研究,2007(04).
[7] 趙永銑.蒙古族婚禮的形成與婚禮祝詞[J].內蒙古社會科學(文史哲版),1997(04).
[8] 魏德全.文化人類學視域中的蒙古族婚禮音樂[J].音樂生活,2013(06).
[9] 西琳.蒙古族婚禮歌[J].音樂世界,2001(11).
[10] 董波.來自草原村落的考察報告——內蒙古赤峰市敖漢旗薩力巴鄉烏蘭召村“呼圖克沁”儀式展演[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6(0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