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華 趙夢
摘 要 基于非物質文化視野下,通過對京杭大運河京津段運河現狀的描述,鮮明地指出了運河文化發展中存在的問題,特別是由于對運河文化重視程度不足造成的文化資源的浪費問題,并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相應的改善對策。進而由運河文化的發展引人深思,即:運河文化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在我國民族文化的傳承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 運河文化 文化遺產 保護傳承
中圖分類號:C913.32 文獻標識碼:A
當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轉型的新時期,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我國文化傳承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優秀文化薪火相傳、經濟社會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運河文化作為天津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發展現狀不容樂觀。目前,由于京杭大運河的存在大量的文化資源,這些資源開發利用仍處在摸索狀態。也就是說這些資源目前處于閑置狀態,它們并沒有成為運河文化建設的動力。因此,本文剖析了京杭大運河京津段運河文化發展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通過運河文化的發展研究,由此推及天津市乃至我國民族文化中文化遺產的發展、傳承。
1京杭大運河京津段概況
通州是京杭大運河的最北端。運河漕運發展800年的歷史,使得通州成為享譽中國的漕運倉儲重地,有“乃九重肘腋之上流,六國咽喉之雄鎮”的美譽,為萬國朝拜、商賈行旅、水陸進京必經之地, 故取“漕運通濟之義”,命名為“通州”,享有“一京、二衛、三通州”之稱,也造就并形成了68個與運河有關的地名。
京杭大運河天津段,總長約174公里,包括北運河和南運河。其中,北運河長度為87.8公里,南運河長度為86.3公里。中心城區(外環以內)27公里,其余147公里,主要涉及武清、北辰、西青、靜海四個區。
南運河南起靜海縣九宣閘,為人工運河,歷史上稱御河、衛河、清河,與北運河同入海河干流,形成三岔河口,位于金鋼橋下。北運河北起北京市通縣,流經天津市武清縣、納龍鳳河,會永定河,至北辰區屈家店匯永定新河,至郭辛莊、千里堤進入紅橋區,流經紅橋區東北邊緣,于新紅橋東匯子牙河,至三岔河口與南運河匯合入海河。南、北運河交匯的三岔河口一帶,是體現運河文化最為集中的地方。
歷史上,運河曾發揮著重要的交通功能,并不斷為沿線城市的發展提供契機。展望未來,京杭大運河這一文化遺產,在文化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其作用依舊不容小覷。因此,我們應當積極挖掘運河文化并給與保護并適度發展,不斷傳承民族文化。
2運河文化開發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2.1遺產保護體系不完善
以運河為載體的遺產保護體系主要存在著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首先,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開發與利用。北京、天津沿線運河文化資源整合,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運河孕育了豐富的文化資源,而調查顯示這些資源在運河文化的發展與保護中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沿線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但在實際發展中,沿線運河文化的發展并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開發的帶動作用,從而以此為依托構建運河文化經濟帶。
(2)其次,沿線部分運河歷史遺存缺少世界文化遺產的解釋性說明。運河沿線部分河段的歷史文化遺存,包括水工遺存、附屬遺存和相關遺產目前并沒有給出相關的說明。例如,天津段的六孔閘橋、十六孔閘橋、九宣閘等正在繼續使用的水利工程樞紐,都沒有運河遺產的文化標示和說明性標牌。由此看來,政府關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并沒有明確相關責任,并實施相應的監督管理機制來保障。
(3)運河文化宣傳和推廣的缺失,不利于運河沿線旅游經濟的發展。特別是,運河沿線古往今來發展起來的特色運河文化,如前文列出的特色小鎮、特色小吃、特色建筑等,至今雖保留較好,但由于缺少宣傳,這些文化資源并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和發展。以北京和天津為例,運河文化遺產在城市空間和遺產區間兩個方面的標示工作存在很大的漏洞,尤其是天津的三岔河口,作為世界運河遺產代表性節點,沒有特色鮮明的標示,更加突出了運河文化宣傳工作并沒有將責任明確到微觀層面上來,宣傳環節出現問題亟待解決。
2.2宏觀管理機制不健全
在管理機制上,雖然文化部在《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中給出了具體的規定,明確了政府及地方管理的職責,但實際上在運河文化具體的管理和保護中,其執行力仍然存在很大的問題。例如,運河申遺成功后,就沿線各級政府關于運河的管理工作,基本上仍然處在管理狀態,即:包括文化保護、旅游、水利、林業、交通、國土、城管、環保、規劃等多個部門涉及到。但這種多頭齊管而實際不管的實際情況,必然導致對運河文化遺產的保護不力,無法有效制止習慣性的破壞,不能根本性的改善運河水系生態,導致運河資源開發處于無序狀態。
除此之外,運河文化建設還缺乏統一規劃和管理。運河沿線的生態問題任然比較突出,例如北運河、南運河由于河道藍藻泛濫,導致河道水量不足,水質污染嚴重;運河沿線的部分道路、橋梁建設不合理,一定程度上破壞了河床結構,甚至影響河道的恢復;沿線的部分村莊破壞現象嚴重、缺乏人文素養,不僅有失運河文化構建,更降低了運河文化的歷史特色和文化韻味。
2.3法律制度構建不完善
目前為止,關于運河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地方立法仍存在很大的問題。由于地方立法的缺失,專項法律法規滯后,法律賦予主管單位職能的不明確、主管單位管理權限不清,容易導致主管單位之間產生權力爭奪或互相推脫責任,不利于運河文化開發和保護。
3運河保護開發的對策
3.1加強國家統一管理規劃
京杭大運河地跨多省市,總長度1011公里,包括河道遺產27段,相關遺產共計58處。因此,必須從國家層面制定出全面的多層次的有計劃的整體發展規劃。就目前運河文化保護現狀來看,我國政府關于運河發展規劃,應統籌發展,匯集各方力量,具體到微觀層面上以確保各部門職能、職責明確,由線到點、由點到面。endprint
宏觀上,規劃關于運河文化經濟帶發展的藍圖;微觀上,對于運河沿線城鎮來說,應當根據當地現有的運河文化資源,制定和規劃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線路、特色運河文化發展項目,并加強沿線城市文化交流與輸出,形成一系列突出地方特色、兼顧運河文化廊道、協調發展的戰略規劃布局。
其次,運河保護管理,應設立統一的機構和協調機制。通過運河文化保護委員會的建立,加強政策引導,做到各級管理相互監督積極協調運河開發保護中存在的一系列問題。除此之外,還可以設立各級監督機制,就每年國家用于運河保護與治理的相關政策、資金落實予以監督,防止權力濫用。
3.2明確遺產保護職責
運河文化遺產資源的合理開發與利用,實際上是一個“點、線、面”動態結合與發展的問題。因此,在其開發與保護中,我們應做到點線結合、點面結合,具體而言,既要把握運河整體發展規劃,也要注重沿線各個階段的實際規劃,并將二者有機結合。具體而言,對于這些豐富的運河文化資源,我們通過建構一條條文化廊道的形式,最終形成一系列運河文化發展模式。在“點、線、面”的發展模式中,從上到下,各級部門必須明確職責,防止出現責任盲點。特別是,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以互聯網為媒介的文化宣傳尤為重要,這不僅關系到運河文化的發展傳承,更關系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
3.3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國家應完善《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同時各省市因地制宜出臺《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條例》,形成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法律法規系統,明確保護運河文化遺產的主體,進而及時有效的保護客體。
4總結
綜上所述,運河文化的傳承與發揚,對于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運河文化資源豐富多彩、獨具特色,因此傳承與發展運河文化,是我們每一個中華兒女作為文化傳承者必須承擔的責任。因此,發展運河文化,弘揚民族文化,以及由此衍生出來的運河文化經濟帶的建設,我們應積極尋找問題、解決問題,更好地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文化先行——不僅要求我們大力發展民族文化,增強文化競爭力,同時也是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要求。
基金項目:課題項目:天津社科項目《天津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與產業化經營研究》(項目編號:TJYY15-018)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郭俊華(1960—今),女,天津財經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文化經濟。
趙夢(1993年—今),女,籍貫山西運城。天津財經大學研究生在讀。
參考文獻
[1] 郝杰.破局:京津冀區域謀變[J].中國經濟信息,2015(06):24-27.
[2] 李野.大運河走進世界遺產[J].走向世界,2014(28):14-15.
[3] 牛會聰.多元文化生態廊道影響下京杭大運河天津段聚落形態研究[D].天津:天津大 學,2011.
[4] 項宏建,李悅錚.京杭大運河沿線主要城市旅游經濟時空差異及其預測[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15(05):35-42.
[5] 張翼,周洪雙.“運河文化經濟帶”,是啥模樣中國青年網[N].光明日報,2017-03-25.
[6] 宋俊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
[7] 李野.大運河走進世界遺產[J].走向世界,2014(28):14-15.
[8]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辦法[Z].2012-08-14.endprint